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千秋霸业在线阅读 - 第425章 兴国大计

第425章 兴国大计

    柳木虽然逃得一命,但也意味着泰山会在南方数十年的经营彻底毁于一旦。

    王然接到韩德的请罪信,并没有怪罪韩德,而是回信安抚韩德,夸赞他能在短时间内攻下虔州,已经算是大功一件。

    因此,不必自责。

    同时,王然命令毛善余,全力追剿柳木。

    现在镇抚司中,追剿逃犯的工作,已经全部交由毛善余。

    例如失踪的吕直、出逃夷州的柳云志等等,都由毛善余负责追捕。

    只不过毛善余的工作效率缓慢,迄今为止,仍没有追查到吕直的下落。

    至于柳云志。

    因为他逃到了夷州,中间隔着海峡,想要抓到人,目前还有点困难。

    虽然虔州的战事结束了,但王然并没有打算就此折返金陵,停止巡视南方各个府县。

    如今大梁各州,除西川和南川外,基本趋于稳定。

    但这种稳定,全是基于王然强大的武力威慑。

    想要持续这种稳定,并且将这种稳定正常化,朝廷和王然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所以,王然打算继续巡视各州,实地探访各州百姓的民生疾苦,只有真正了解百姓们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如此,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施仁政,行善令。

    一直以来,朝廷对闽地、广地,还有虔州等地的掌控力度,都是十分低下。

    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以蛮族土人居多,汉人偏少,双方长期以来,处于对峙状态,令治安崩塌,秩序散漫。

    而官道稀少,一旦出现祸乱,朝廷无法第一时间派兵维和。

    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官府影响力,日趋下降。

    最后,要么是被蛮族土人把控,要么就是被泰山会给窃据,而朝廷不自知。

    所以,想要彻底治理这些地区的乱。

    首先,就是要修路。

    将闽地、广地等地,与金陵、荆州、洪州等地,全部贯穿起来,多修官道,多设驿站。

    只要闽地出现变故,朝廷能在最短时间,就可以收到风声,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

    修路的好处,不仅可以增强朝廷对偏远地区的控制,还能令各地的货物加快流通,经济贸易更加流畅。

    经济上去了,国家也能增加收入。

    但修建官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非常庞大的。

    尤其是闽广等地,这些地区,多是山地,修建官道的难度最大。

    根据王然查阅资料所知,目前闽广等地的官道,大约有一百多条,不过都是断断续续,距离最长的不过一百里,而且还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这样的路走上一天,只怕脚都要废了。

    丁乐、韩盛带兵进入闽地后,也走过几段官道,但他们对闽广之地的官道,评价极差。

    等王然自己也踏上了闽地,就真的体验到了闽地官道的可怕。

    闽地的官道,已经不能称之为官道,比他前世走过的乡村泥巴路,还要难走。

    不过走了几里路,就有好多人崴了脚,不光是人,就连战马都走不动,扯着嗓子不停的嘶鸣。

    王然曾经看过一则关于秦朝官道的记载,始皇帝修建的官道,据说过了两千多年,依然可以使用。

    可见秦朝官道的质量。

    在见识过闽地官道的惨不忍睹后,王然更加下定决心,重修官道,迫在眉睫!

    他当即给金陵的柳道鹤去信,让他在金陵与工部立刻召开会议,讨论修建官道的事宜,最迟明年开春,官道的工程一定要开工。

    王然将这个难题抛给柳道鹤之后,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

    果然,把问题抛给别人,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而在金陵的柳道鹤,就头疼了。

    本来国库就已经是在吃老本,如果修建官道的钱,再从国库中支出,国库将入不敷出,大梁财政将彻底崩溃。

    但王然却明确表示,最迟明年开春,官道的工程一定要开展起来。

    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柳道鹤郁闷的想要吐血。

    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思索如何修建官道,并召集工部的官员,进行商议。

    王然在考虑完官道的问题之后,便又开始考虑如何解决闽广之地的蛮族土人。

    这些人是闽广之地最大的祸乱根源。

    尤其是生蛮。

    他们虽然不与汉人通婚、通商。

    但他们占山为王,经常入侵附近的城寨错落,对当地的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熟蛮虽然与汉人杂居,但他们生性凶残,也是不服官府的治理,经常扰乱秩序,破坏稳定。

    之前的官府,忍气吞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常选择息事宁人。

    在汉人强势的地方,欺负蛮人。

    而在汉人弱势的地方,则偏袒蛮人,深刻体现了欺软怕硬的本质。

    这是王然非常不能容忍的。

    依法治国,方能长治久安!

    不管是谁,只要犯法,必须严惩。

    不能让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成为一句空谈!

    “命令韩盛、丁乐,全力征剿闽广等地的生蛮!将这些生蛮,全部赶出大山,登籍造册,服从王化!”

    王然双手背负,看向远处被云雾笼罩的深山。

    “主公,这些山区里的生蛮,躲在深山老林,道路崎岖,昔日的吴大帝,强征山越,虽得民众十余万,但也是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如今闽广等地的生蛮,据不完全统计,可能有四五十万,他们依山而居,易守难攻,想要将他们驱逐出山,可不是易事啊!这比您想要修建官道,贯穿闽广,要更有难度啊!”

    戴春风惊讶道。

    王然神色凝重道:“就是因为有难度,所以才更要去做,如果我不去做,将这些问题搁置下来,再过个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假如我不在了,朝廷不如现在强大了,这些搁置没有处理的问题,将会成为动摇国家的根源!”

    “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我都要彻底解决闽广生蛮的问题,为子孙后代开辟出一个千秋盛世!”

    见王然的态度如此坚定,戴春风只好说道:“既然主公心意已决,我们镇抚司将全力配合韩盛、丁乐,征剿生蛮!”

    “好,你立即派人搜索各地生蛮的资料,交给丁乐和韩盛,为他们征剿生蛮减轻压力。”

    王然点头道。

    “遵命!”

    戴春风抱拳道。

    ……

    在王然巡视南方各府县的时候,金陵中断多年的科举大考,终于再次拉开了帷幕。

    此前,在淮西,王然和傅亮为了选拔人才,就展开了一次小范围的科举考试。

    只是那一次的科举规模和声势,远不如这一次的浩大。

    科举的范围,针对整个大梁各府县。

    当然,巴蜀、闽广等地,因为在科举重启时,仍处于战争状态。

    尤其是巴蜀,至今还没有归顺朝廷。

    所以,这些地方的学子,无法参加科举。

    只有像淮西、洪州、荆州这些朝廷实际控制区域的学子,踊跃参加,报名人数极多。

    但这不妨碍闽广、巴蜀学子的热情。

    他们突破重重阻碍,一路赶往金陵,凡是经过一地,都要询问是否可以参加当地的科举。

    科举是依次录取,从白身,到童生,再到秀才,然后才是举人,最后才是进士。

    因为科举多年中断,很多人都是白身、童生和秀才,至于举人,少之又少。

    而且,必须在户籍地,参加考试,依次进取。

    这导致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无法参加考试,因此,他们不甘心错过这次科举。

    于是他们只好长途跋涉,前往金陵,希望朝廷能够为他们开个后门,另辟一个考场。

    傅亮听闻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为了能够参加科举,竟然不远万里,来到金陵,大受感动。

    故而决定为了这些学子,单独开设考场,根据他们的身份,依次举行考试选拔。

    傅亮的举动,令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倍受振奋。

    在宣和三年秋,这次科举才终于圆满结束。

    不过,最后的进士考,没有在宣和帝面前进行,而是由傅亮代替宣和帝,主持进士考。

    在进士考当天,有好几个学子,竟然在文章中痛批傅亮越俎代庖,王然谋权篡位,二人的行为大逆不道!

    这可把傅亮气坏了。

    他辛辛苦苦筹备科举,不仅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这几个人,却不思感恩,反而依仗有点才华,就怒骂自己和王然,真是不知好歹!

    愤怒的傅亮,当即革除了这几人的考试成绩,并且批注众生不予录取!

    这一句话,等于宣判了这几人的一生。

    等到放榜的当天,一些学子见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非常失望,有些人甚至当场痛哭流涕。

    而那几个被批注众生不予录取的人,也被贴了告示,予以警告。

    深感不忿的他们,开始鼓动落榜学子,一起闹事,围攻官府,质疑科举结果的真实性。

    最后,数百个落榜学子聚集在一起,前往傅亮的府邸,围攻起哄。

    傅亮被这些人吵得头疼,简单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放榜惹得祸。

    而且还是那几个愤世嫉俗的学子在带头闹事!

    傅亮当下就派人去镇抚司请人,直接调动缇骑,逮捕了带头闹事的学子,并驱散剩下的学子。

    宣和三年的这次科举,参加人数两万。

    最终被录取为进士的,只有两百人。

    而这只是开始,可以预想,今后参加科举的人数只会更多。

    但从今以后,科举考试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强。

    王然要求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全面性的,而不是书呆子。

    以至于最后发展成像明清时代那般,以八股取士,最终将好好一个人,硬生生变成书痴。

    所以,王然对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固定某种模式。

    儒学有一定的优异性,比如天地君亲师等等,这些都是统治者管理管家的精神武器。

    但它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局限性。

    王然对科举内容的多元化,并不是完全放弃儒学。

    而是以儒学中忠君忠国的思想为纲领,辅以其他内容,进行科举选拔人才。

    否则等自己将来建国称帝,手底下这帮人都不想着忠君爱国,那岂不是要乱套。

    这次科举的两百余名进士,将会全部下放到地方,在最基层任职,锻炼能力的同时,为底层百姓服务。

    朝廷在平定扬州、姑苏,闽广等地之后,控制区域扩大了将近一倍,官员缺口严重。

    科举选拔的两百余名进士,相对于这个缺口而言,不过杯水车薪。

    造成缺口扩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然一直在裁撤多余的官吏。

    在天授末期,因为买官卖爵,以至于大梁朝廷和地方各府县的官吏数量,比武帝时期,激增了三倍之多。

    这些人的出现,给大梁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给百姓造成了压力。

    一个普通官职,明明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搞定,但是却分化出了三个职位。

    朝廷下达一道命令,本来只需要经过一道手续,就能下达到地方手里,但是却要几经周转,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耽误了事情。

    这样行政体系,令办事效率大大减弱。

    因此,王然裁撤了大量有名无实的官职和官吏。

    重启科举后,除了要对科举进行改革,选拔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还要挖掘人才。

    可是人才从哪里来?

    大梁人口数百万,然而真正的人才,也就那么多。

    部分人,要么是对世俗感到厌倦,不喜欢追求名利,所以不愿意参加科考。

    要么就是抵触王然,不愿意向王然妥协,在他们的骨子里,士族高人一等的优越性,挥之不去。

    王然也不想向他们低头。

    所以,想要挖掘更多的人才,还得从根源着手。

    王然想起了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可以说为后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兴国,是强国之本。

    当然,在这个时代,照本宣科,将自己那个时代的东西拿过来照抄,是肯定行不通的。

    先不过别的,就凭这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如后世,就行不通。

    所以,王然打算在这个时代,将九年教育,降低到五年。

    不管是谁,不论男女,七岁时,必须接受教育,学习儒学以及其他杂学。

    只有学满五年后,才能具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当王然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戴春风等人时,戴春风等人傻眼了。

    光是修闽广等地的官道,几乎就要把国库掏空,财政拖垮。

    如果按照王然的设想,全面推行五年义务教育,那这个朝廷,还怎么活?梦想是泡沫的千秋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