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

    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开始生产,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在技术上和质料上完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能。

    釉下青花以氧化钴为主配成颜料在坯体上作画,外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成。

    由于青花是画在釉下,色料本来很细,经过烧制以后,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间,显得光滑平润、晶莹透彻,色阶丰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响,不致腐蚀脱落。

    所以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受到普遍欢迎,青花瓷也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德化青花瓷的生产和飞跃。

    几乎所有的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全县。

    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没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窑址。

    其中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

    清代当时的德化窑,到底有多么繁盛?

    其他不说,只是窑口,就遍地都是。

    尤其是城关的宝美村、浔中村、高阳村、隆泰村和三班镇的泗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生产。

    那个时期,老人、妇女和儿童,把瓷业作为家庭副业,青壮年农忙务农、农闲务瓷。

    仅高阳村清代窑址就达23处,重重迭迭,遍布每个山头。

    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

    由此可见,当时德化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可惜的是,德化青花窑场的生产方式,史书并无记载。

    但是从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来看,有的瓷窑只有一個商号。

    只不过,在德化那边,大多数青花窑址,都发现有两个以上商号。

    如“丰盛、丰裕、胜玉”等。m.

    这些现象表明了,当时德化青花瓷窑的生产,是一户人单独经营,或二至几户联合经营,而以联合经营为多。

    联合经营时,先由各户分开制造瓷坯,烧窑时合起来共同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各自制坯、合作烧窑”的生产方式。

    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和销路,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他们必须少花时间,多出成品。

    即不能精雕细琢,追求繁褥的加工,同时也不能粗糙。

    因此,逐渐形成了德化民窑青花朴实无华的民窑艺术风格,体现了不事雕琢的民间艺术特色,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外销明末清初,泉港、漳港衰落,厦港兴起,德化瓷器转从厦港外销。

    特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厦设海关。

    那时由户部派员“榷征闽海关税务”之后,德化瓷器更大量由厦港出口。

    此外,德化青花瓷还通过大樟溪及支流直达安港、福港,然后出海销往国外。

    德化青花瓷器近几年来在国外大量发现,据有关资料证明,在东非的坦噶尼喀、亚洲的叙国、印泥、印三、斯卡、南越、柬寨、大象国等地都有德化青花瓷的发现。

    尤其是印泥发现的德化青花瓷器最多,其中“圈点纹小碗、牵牛花碗、花篮纹盘、印寿字纹碗”,都是德化青花窑址中极为常见的出土物。

    1974-1975年,粤省博物馆先后两次组织了对西沙群岛的文物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

    其中有“牵牛花纹青花盘、碗、碟;云龙纹、火珠纹青花碗,城楼纹青花碗,佛手纹青花盘,寿字纹青花盘,半寿字纹青花盘等”。

    大量的德化青花瓷器在西沙群岛的发现,有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用具,但大部分应为德化外销瓷,途经南海航线在西沙留下的遗物。

    1984年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及1999年打捞西沙群岛沉船,都发现了许多出自德化的瓷器。

    总之,像是“泰兴号”这种沉船古瓷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德化清代青花瓷的生产和外销,达到了全盛时期。

    德化青花瓷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眼前的这艘沉船呢?它又是怎么回事?

    它的名字应该是泰和号,它跟泰兴号差不多的遭遇,也是为了躲避海盗,走了不熟悉的航线,而最终触礁沉没。

    这样的情况,应该不是偶然,也许当时清代的商船,都开始被迫改变航线,所以才会频频出问题。

    这艘不幸的商船,是一艘长50多米,宽15米,重1000多吨木质三桅帆船,在当时的我国算是巨轮了。

    这艘沉船跟泰兴号一样,都是相当庞大,也相当豪华。

    通过回溯,陈文哲清楚的知道,这艘船有5个船舱。

    但就是这样,当时出航的时候,甲板上也搭建有附加的舱房和帐篷,而且超过100个小隔间,所以它也可以搭载2000多人。

    它有3个桅杆及可调角度的帆,最高的桅杆高35米,基部有1米多粗。

    船头为典型的四棱形,画有眼睛;

    船尾有炮仓,装备大炮。

    泰和号在设计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环船安装了一个1米宽的突出边缘作,为船员来往船首和船尾之间的通道。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上的空间。

    可见泰和号在设计上,确实动了一番心思。

    对于实行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的清朝来说,泰和号是个异数,能够经常搭载乘客和价值昂贵的丝织品、瓷器和金银,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活动。

    当然,有许多时候出海是私自进行的。

    对于泰和号的出海地点,却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厦港。

    通过回溯,陈文哲知道,当时厦港已经封港,泰和号出海地点应该是晋江海域,而且还是偷偷地出海。

    通过回溯,陈文哲更加清楚,这艘泰和号都装了什么?

    因为是偷偷的出海,所以,肯定是能装多少就装多少,这样更加赚钱。

    因为越是实行海禁,出海的商船越少,这些偷着出海的商船,赚的就越多。

    所以,别看泰兴号只有1000吨,但载货量并不小。疯神狂想的我的系统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