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玄幻小说 - 本王姓王在线阅读 - 第230章 醉蟹

第230章 醉蟹

    秋风响,蟹脚痒,秋分过后,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

    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煮熟后揭开背壳,雌者成金黄,雄者如白玉,滋味鲜美。

    巴蜀,地处王朝南部偏西,河流纵横,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沿河而居的百姓便会下河摸蟹。

    巴蜀的蟹分几种,其中以闸蟹最为出名,其体大膘肥,背青肚白,肉质细腻,口感鲜甜,丝毫不输阳澄湖的闸蟹。

    每年过了秋分,渔户便会结网捕捞,然后担到城中售卖,价格也不贵,几枚铜板就可以买上一只二两雌蟹下酒。

    城中百姓也好吃蟹,几乎每次遇到都会买上几只,品尝一下这个季节独有的鲜亮。

    嘉泸府城内,一个清瘦老儒生此刻正和一个摊贩讨价还价,最后费了好一番口舌,才以低价购得三只缺了腿的螃蟹。

    老儒生在这城中生活了近二十年,已经近乎人人都认识他,嘉泸府城说大不大,说小可也不小,府衙内登记在册的人数已经达到了近两万之多。

    按说拥有能让城中两万人都认识的名气,再怎么也不该是这般穷酸做派。

    可老儒生这個名气,却并非什么好名声。

    老儒生有个女儿,名叫秀儿,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坯子。

    秀儿娘死得早,老儒生一个人将她拉扯大。

    由于长相俊俏,少不了上门提亲的人家,老儒生家徒四壁,虽说拿不出像样的嫁妆,可也不愁嫁。

    后来在秀儿十六那年,正值中年的儒生终于帮她敲定了人家。对方是城中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是个读书人,据说长相也端正。

    在媒婆的撮合下,本来不大的房子一下子被塞满了聘礼。

    看着一匹匹大红颜色的绸缎,儒生说不出的高兴,当晚便打开一坛尘封已久的好酒,就着亲家送的猪头肉,独自畅饮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媒婆带来了一位郎中,说是要为秀儿把脉。

    古往今来,夫家休妻常有七出一说,其中就包括“有恶疾”,作为父亲的儒生虽心生不悦,可嘴上也没说什么。

    毕竟对方能提前派人来诊断,免得成亲后出了什么问题再休妻,已经算是给足了面子。

    当郎中将手指搭在秀儿的手腕上时,立马眉头紧皱起来,儒生见状也紧张了起来。

    “这位姑娘,你……”郎中捻起胡子,犹豫了一下。

    身后的媒婆见状催促:“到底怎么了,你赶紧说啊,日子已经算好了,若是有问题也好尽早调理不是?”

    媒婆的话语也算留足了余地,毕竟这一趟她赚了小几百两,若是让她再吐出来,可比割块肉都疼。

    郎中闭目又仔细号了一会,终于肯定道:

    “姑娘有了身孕,已经三个月了。”

    “啊?”媒婆长大了嘴巴。

    儒生闻言看了眼自己的闺女,只见闺女此时正低着头,也不言语,儒生心里瞬间凉了半截,他小声朝郎中说到:

    “这……是不是号错了,还请先生再号一次吧。”

    郎中摇头叹息道:

    “我行医数十载,喜脉是不会看错的,你……还是问问她吧。”

    说完,郎中便背起药箱起身离开了,留下媒婆和儒生大眼瞪小眼。

    儒生虽面色凝重,却依旧轻声问到:“秀儿,究竟怎么回事?”

    名为秀儿的闺女依旧低头不做声,让在场其余两人看不清真容。

    一旁的媒婆这时终于按耐不住,嚷嚷道:

    “这不明摆着嘛,你家闺女不洁身自好,不知怀了谁的种,害我白忙活一场,白白损失……”

    媒婆说到此处突然闭上了嘴,因为她看到对面那个一向温文尔雅,连讲话都不敢大声的儒生此刻正双眼通红地盯着自己。

    “你想干什么?”

    媒婆面露惧色。

    “滚!”

    一辈子不曾爆过粗口的儒生第一次开口说了脏话。

    “好好好。”媒婆连续说了三个“好”字,“你们家就等着出名吧。”

    说罢就赶忙掉头离去,生怕走晚一步会被目露凶光的儒生当成出气对象。

    朝媒婆发完火的儒生再次回过头时,发现女儿此时已经抬起头来,豆大的泪珠从眼角滑落,看得他一阵揪心。

    秀儿娘亲死得早,三十多才当爹的儒生对这个来之不易的闺女极为宠爱,他宁愿自己少喝一顿酒,也要给秀儿买上一根好看的头绳。

    可天不遂人愿,以为终于熬出头的儒生,前一夜还在庆幸女儿找了户好人家,这一夜就对着灯喝起了闷酒。

    酒还是昨天剩的那些,可滋味却完全变了。

    灯光摇曳间,秀儿终于冷静下来,轻挪脚步来到屋内唯一的桌子旁,拿红肿的眼睛看向对面那个辛苦将自己拉扯大的男人。

    “爹……”

    “什么也不用说了,爹不怪伱,你若实在不想说出那人是谁就算了。

    爹明天就去把聘礼退了,你如果不想堕掉孩子,那就生下来,爹帮你养。爹正想早点抱上外孙呢。”

    “爹!”女子终于再也坚持不住,跪倒在地。

    ……

    次日,儒生将聘礼送还,纵使对方大门紧闭,他依旧恭敬地朝府邸施了一礼。

    之后几天,城中谣言四起,有说秀儿招了野男人,有说她是被采花贼玷污了身子,更有甚者,竟说父女俩有违人伦,行了苟且之事,腹中孩子不是外孙而是儿子……

    不用问,肯定是当日受辱的媒婆气不过,回去胡编乱造的。

    清者自清,儒生并未在意这些流言,也没去找那媒婆麻烦,在他心中,闺女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他可以泰然处之,秀儿却未必能做到,了解闺女性子的儒生变卖了城中唯一一处房产,父女二人在城外不远处买了一个带院的小屋。

    小屋虽不及原来城中那座宽敞,但胜在安静,顺带着连耳边也清净了不少。

    ……

    七个月后,恰逢秋分刚过,秀儿腹中的孩子呱呱坠地,是个带把的小子。

    耳边双鬓已见斑白的儒生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抱着小家伙好一顿逗弄。

    小家伙的到来为平淡的生活增色不少,原本略显狭小的小屋更狭小了。

    外人不知儒生腹中墨水有多少,却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平日求他写字的人也不算少。

    之前儒生还有自己的矜持,只会帮着写家书写春联,除此之外一概不接,甚至就连别人出几十两让他写个挽联他都不愿意。

    但自从外孙降世,家中消耗剧增,且房子愈显狭小,三人所住的房屋早晚也需再扩建一番。

    于是老儒生就放弃了那一文不值的矜持,不但时常为别人写挽联,甚至连墓志铭都可以一并写好。

    因为儒生写的墓志铭又漂亮又大气,且经常买了墓志铭送挽联,买了挽联送碑文。

    这般厚道的买卖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随着名声传开,找他写挽联墓志铭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白活反而成了主营业务。

    儒生虽然经常当着女儿的面说自己枉为读书人,但如今赚的银子,养活三人的同时,还能余下一些,倒也将他仅存的书生意气冲淡了不少。

    可好景不长,上天仿佛看不得儒生一家好。

    在外孙三岁这年,儒生在家看孩子,秀儿上街买菜,准备给孩子过一个像样的生日。

    可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秀儿中午出的门,到了晚上却依旧没见人影。

    儒生心里急,就抱起外孙出去寻找,可直至找到宵禁,嗓子都喊冒烟了,也没能找到外孙的娘亲。

    此时的街道早已空无一人,自知事情不妙的儒生又一口气跑到府衙门口,敲响了鸣冤鼓。

    刚躺到床上搂着小妾睡着的知府大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鼓声惊醒,骂骂咧咧穿上衣服来到大堂。

    见敲鼓的是儒生,知府半夜被吵醒的起床气顿时消了一半,这人他认识。

    去年知府家老爷子仙逝,就是眼前这个儒生帮忙写的挽联,知府见其字体端正,对仗工整,就让他将墓志铭一块写了。

    当知府拿到蝇头小楷写就的墓志铭后,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写的还是自己那位会偷偷摸丫鬟屁股的死鬼老爹吗?

    儒生极尽溢美之词,将已故老太爷写成了比肩孔孟的圣人,仿佛世间没了这位整天躺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人家,就要停止运作一般。

    其中一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痛失刘老太爷,吾辈当嚎哭三百年”,更是点睛之笔。

    虽说刘府台脸皮薄,最后没能采纳,但这份香火情算是结下了。当下听闻儒生闺女未归后,就连忙吩咐手下全城搜寻。

    可忙活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仍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刘府台命人将心力交瘁的儒生送回家,并承诺一旦有了秀儿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会通知他。

    儒生在家苦等到下午,最终等来了一个让他肝胆俱裂的消息——秀儿死了。

    尸体是一个渔夫发现的,随着虾蟹一同被渔网带了上来。

    当儒生赶到府衙时,秀儿已经被白布罩住,平躺在地上,身下一滩水渍。

    年近五十的儒生几近昏厥。

    平庸却不昏庸的知府决定严查此事,从临府请来最好的仵作验尸。

    ……

    “禀大人,死者身体没有外伤,身上钱财俱在,死前也没有行房痕迹。”

    “哦?并未因图财或劫色而死,莫非是不甚落水?”

    刘府台干了这么多年,基本常识还是有的,只是仵作下一句话就推翻了他的推断:

    “禀大人,死者肺中没有积水,应该是先被杀死,而后投入河中。”

    “既然没有外伤,可是被投了毒?”

    “银针探体,未见发黑。”

    这位连京城四大神捕都要敬他几分的仵作如实答道。

    “……”

    刘府台一时犯了难,说实话,他自身能力有限,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全凭朝中一位说得上话的干爹。

    “这位大人,您一定知道些什么,求求你告诉我吧。”

    一瞬间仿佛苍老了许多的儒生低声朝仵作哀求道,他虽不涉足官场,却比眼前刘府台更善于察言观色,通过仵作的表情,他知道对方肯定有所隐瞒。

    这位查验功夫在王朝可排前列的仵作本就是性情中人,曾因朝廷处事不公请辞多次,如今眼看儒生有冤不得伸,实在受不住内心煎熬,终于小声开口道:

    “此事莫要和别人讲是我说的,虽然令嫒死得蹊跷,但以我的经验,仍是死于剧毒,只不过这毒不寻常,依我看,八成和唐门有关。”

    “唐门?!”

    刘府台几乎跳起来。

    按理说,一个江湖宗门不至于让堂堂朝廷命官反应如此激烈,但在巴蜀为官,都明白一个不能放在明面上的规矩,那就是宁愿得罪皇上,也不能开罪唐门。

    为何?

    得罪了皇上,除非是叛国欺君的重罪,否则绝不至于牵扯全家,最多也就是砍头或者发配。

    但得罪了唐门,就等同于灭族。

    不是刘知府胆子怯,实在是太多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在那摆着了。

    生活在巴蜀,或多或少都听过有关唐门的骇人传闻,儒生也不例外。

    他不知一向大门不出的女儿,是如何得罪的唐门,只知道闺女这次是白白丢了性命。

    刘知府此刻也是面露尴尬,他擦了擦头顶的汗水,对仅是平民的儒生客气道:

    “姜老哥,你看这……”

    姜姓儒生面露凄然,摇了摇头,“人都死了,我也不想让知府老爷为难,就这样吧,只是苦了孩子。”

    刘知府闻言立马松了口气,赶忙说到:

    “姜老哥放心,秀儿的丧事府衙负责操办,还有孩子,我会帮他找个奶妈,费用我来出。”

    次日,府衙传出消息,秀儿不堪受辱,跳河自杀,知府老爷震怒,扬言要抓捕造谣者……

    吕媒婆连夜逃出城去,嘉泸府城人人自危。

    真应了那句话: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十五年后,又是秋分蟹肥时,老儒生左手提着刚刚磨了半天嘴皮,才买到的三只半价河蟹,右手提着一壶黄酒,朝城外走去。

    出了城门不足三里,一处僻静小院映入眼帘,平日这里没什么客人,通常老儒生都会买两只河蟹,自己和外孙一人一只,酒水则是能省就省。

    “老姜头,你可算回来了,又买盘海去了?”

    一个年轻人正嬉皮笑脸地趴在小院篱笆上,抻着脑袋看向老儒生手里的螃蟹。

    盘海,或者庞海,是巴蜀人对螃蟹的称呼,眼下一口标准巴蜀腔的年轻男子,并非巴蜀人。

    老儒生见到年轻人,脸上难得浮现一丝笑意,问到:

    “怎么不进屋,秀成不在?”

    “别提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跟那家伙不对路,读了几本书就一股子酸腐气。

    要是读书人都这样,京城那些大学士家里还不得跟醋缸一样难闻?要我说,还是咱爷俩能聊到一块。”

    年轻人边说着,边上前接过老儒生手中的黄酒,然后毫不客气地直接打开塞子喝了一口。

    “你小点口,一会喝光了,今天可就别想吃醉蟹了。”

    “别当我不知道,你院里还埋着几坛好酒呢。”

    年轻人嘴上这么说,却还是很老实地盖上了塞子。

    “你怎么知道的?”

    老儒生面露诧异,那可都是他的心尖尖,本打算留着以后外孙成亲时候喝的。

    年轻人一指自己的鼻子,“在下不才,江湖人称啸天神犬。”

    “就你还神犬,我看还不如我家阿黄。”

    这时,一个冷冷的声音自屋内传出,紧接着,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少年走出屋来。

    ……

    求订阅

    本书首发起点中文网(起点读书)

    仓鼠写书力求完美,一章四千字,要从下午写到半夜。

    一天四千字,订阅只要两毛,一个月下来也才六块,现在电话卡月租要十九了。

    本人不是大佬作家,各位应该也清楚,真正到我手里的没剩多少,实在是揭不开锅,才厚脸皮和大家要一波订阅。

    新人作者,创造不易,若是大家看得开心,希望支持一下正版。

    您的仨瓜俩枣,可能是我赖以为生的食量,仓鼠在此先谢过大家了。实验室的仓鼠的本王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