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宋好武夫在线阅读 - 第525章 西域之辽

第525章 西域之辽

    耶律洪基立马就问:“那依照叔父之意,该如何是好?”

    萧特末立马说道:“争夺河西,于宋乃是唯一往西域之路,但我大辽去西域,却简单许多,从草原而去,既近又快,河西可不与宋人争夺,但这西域必须要争夺,一定要赶在宋人前面,占得西域要地,挡在宋人面前。如此,天下之大,皆闻契丹,不知有宋,是为天命正统!”

    萧特末所言,其实也是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的事。

    匈奴昔日在西域,干的就是这事,军事征服,外交联合,三番几次,就是为了挡住汉人进出西域。班超在西域,干的也是这事,不惜以几十人的汉人使团去袭杀几百人的匈奴使团。

    历史上的辽,在这一点上,其实是成功的。

    西方,从中亚到西亚乃至欧罗巴,大片区域,不知有宋,只闻契丹,连带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人翻译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还用“震旦”,就是后世现代上海大楼上挂着的“震旦”那两个字。

    震旦一词,也与契丹一词,关系匪浅。乃至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学院,意思就是中国学院。连鲁迅的文章里,也以震旦为中国,称呼中国青年为震旦青年。

    后世中国,契丹这个民族的名称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变成了汉人。但契丹这个名字,却与中国永远绑定在了一起。

    契丹一词之意:镔铁、刀剑、坚固。

    萧特末之语,也说出了一个地理细节。很多人忽视的细节,特别是现代那种把世界平铺下来的地图,会给人造成的一种错觉。

    那就是从蒙古草原去西方,很近,近得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为什么?因为地球是圆的,越是高纬度地区,东西方向距离就越短,也就是说越是地球这个圆的上下两边,周长就越小。

    说得更清楚一些,从西安(长安)到君士坦丁堡,直线距离六千八百公里。

    但从乌兰巴托,或者说从辽国此时的上京道西北路招讨司的中心,到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直线距离只有三千多公里。

    这也就是后来蒙古人西征的距离,而且蒙古人还并未到达君士坦丁堡。

    三千多公里在地理上是什么概念?中国境内,哈尔滨到三亚,直线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广州到乌鲁木齐,直线距离,三千五百多公里。

    也就是说蒙古人西征,在地理距离上,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远(当然并非贬低之意),而是说蒙古人之所以西征这么成功,有地理距离上的优势。

    地理距离上,蒙古人从草原打到欧洲,与从草原打到中国南边的边境,其实距离上是差不多的。

    而中原王朝,若是想从中原到欧洲,陆路上的距离,是蒙古人的两倍。实际路途上,翻山越岭,更是困难几倍。蒙古人反倒是从高原往地势更低的地方去。

    这也是为何匈奴、突厥在东方失败,西迁反倒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包括西辽。蒙古也有类似体验,西征之时势如破竹,但在南征之时,被一个羸弱南宋挡得几十年不得寸进。

    还说出一个道理,中国到欧洲,其实是有捷径的,就是先北上到高纬度地区,到草原中心,再从草原去西方。北京去乌兰巴托直线也不过一千公里出头,从草原中心西去,路途好走不说,还是从高海拔去低海拔。

    (这也是后世飞机航线设计的原理,中国飞美国,横渡太平洋,航线从来不是直线,而是往北的曲线。)

    说来说去,就是高纬度的辽人要去西域,相比低纬度的宋人而言,近得太多,路途也好走太多。(这也是说明,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是何其艰难,人家匈奴“近在咫尺”,汉人却远如天边,翻山越岭到人家门口抢地盘,可见汉之强!)

    萧特末对于西域的关注,也还是上一次在兴庆府与狄咏见面之时起的。

    此时此刻,狄咏真要打通河西走廊了,萧特末显然有些急了。

    萧特末一番话,皇帝耶律洪基看了看乙辛与仁先,问得一语:“如今这般时刻,当真还能向西用兵吗?”

    不等别人先答,萧特末已然开口:“陛下,西北招讨司麾下人马,再征召草原各部一些人马,此去西域,两千多里罢了,大军一到,必所向披靡,如此,便挡在了宋人之前,西域归辽,天命归辽。”

    两千多里,一千多公里而已,草原骑兵部队,算不得远。

    耶律洪基还是没有决定,而是问道:“朕只担忧……”

    皇帝话没说完,萧特末立马接道:“陛下不必担忧,只用西北招讨司足以,皇太叔自也不会真的起内战,且他也没有能力起得内战,临潢府周遭,几十万大军,足以应对!”

    乙辛与仁先两人对视一眼,并未说出什么反驳话语,其中道理也简单,若不是宋要去西域,辽人肯定也不会想着去西域。

    与宋人争夺,大战略上,就错不了。

    见得乙辛与仁先并未说出反对之语,皇帝开口又问:“何人担此重任?”

    其实,皇帝就是不愿意耶律乙辛与耶律仁先两人离开,这是他保命的倚仗。

    萧特末哪里还有二话:“臣愿前往!”

    “老叔父年岁……”皇帝也担忧萧特末年纪大了。

    萧特末立马说道:“陛下放心,臣愿以此残身,达成此事,死而无憾!”

    “那朕就不多说了,老叔父自去就是,朕只等凯旋!”皇帝决定了,真正让皇帝决定的原因,一是那天命正统,二是西边的争夺,并不真正影响辽国国内之事。

    “时不我待,陛下,老臣这就去了!”萧特末这老臣,当真是国之栋梁!

    辽国之大,超乎想象,大了就有这点麻烦,或者说好处。就如宋也不小,北方打仗,并不影响广东广西,也指望不了广东广西的援军,广西邕州打仗,也指望不上西北大军。都是这个道理。

    也如后世蒙古大帝国,太大了,最终只能分成众多汗国,没有办法,以古代的通信与交通,没办法用一个政权去统治过于庞大的帝国。很多人以为罗马帝国很大,其实不然,最大的时候、最大的那一瞬间,也不过四五百万平方公里(当然,也不小)。

    西方吹成神的亚历山大大帝,昙花一现的统治地盘,也不过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但此时辽国有多大呢?近五百万平方公里,还是长时间保持这个疆土面积。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最牛逼的那一瞬间,地盘面积才堪堪达到辽国长久统治面积的水平。所谓亚历山大大帝,那还差得远。

    宋此时,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明朝多一点,但大致也是这个数目,三百多万。

    如此之大的辽国,也直接导致西边的事情,其实对东边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佩奇粉嘟嘟的大宋好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