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1635汉风再起在线阅读 - 第一二四章 发展中的教育

第一二四章 发展中的教育

    1670年12月2日,南都府(墨尔本市),兴安县(今澳洲莫宁顿市)。

    在这个时期,普遍意义上的国家,主要指的是基于主体民族所构建的、拥有共同文化认同的民族性国家。比如日本以和族为主体,法国以法兰西族为主体,俄罗斯以俄罗斯族为主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在这些主体民族基础上构建的国家,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性国家,这也是目前世界主流的国家构建模式。

    这种国家建构模式需要一个基本条件,即认同感。而认同感来自于时间,只有当一个或多个族群长时间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并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时,大家才会对这片土地形成认同感,并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法国、抑或俄罗斯都非常强调历史文化的作用。

    民族性国家建构模式的弊端在于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毕竟认同感不是一时半会能形成的,但好处也很明显,主体民族形成后,就成了这个国家坚实的基本盘,基本盘的存在能保证国家的下限,哪怕在某个时期输得很惨,只要主体民族犹在,就能投币再来。

    比如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数度遭到异族入侵,不说五胡乱华期间,汉人贱如狗的悲惨命运,就是在蒙元时期,华夏全境沦亡,在这种黑暗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仍旧在短暂蛰伏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掀翻了蒙元鞑虏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重新屹立于东方世界。

    如果有得选,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这种构建模式,只要有了主体民族这个基本盘,最终文明不会消亡,民族不会沉沦,国家也不会灭亡。

    但现实上,许多国家往往没得选,比如像奥斯曼,它在数百年前,依靠强大的武力,征服了无数的领土,地跨三大洲,雄霸地中海。但它的境内却也涵盖了无数的民族,数百年来,不仅未能将其同化,反而由此也产生了无数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再加上其国内丛生的各种宗教问题,使得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欧洲诸国,愈发力不从心。

    而齐国的发展历史更短,仅三十余年时间,根本不足以形成民族性认同,而且人口也是一大问题。占据着广袤的汉洲大陆,并在数十年时间里,通过各种方法夺占了无数海外岛屿和领地,以至于使得整个齐国显得异常地广人稀。

    为此,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齐国不惜血本地在移民方面进行巨额投入,还不遗余力地鼓励国内民众生育,同时也极力提升国内医疗卫生条件和保育条件,在短时间内,将人口提升至五百万。

    但是如何将这些集聚的人口捏合成一个稳定而又充满向心力的民族国家,就极大地考验齐国的当政者的智慧和耐心。

    齐国在国民教育和民间宣传基调上,一直都强调三个“一”原则,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语言,试图将来自大陆不同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众多移民全都塑造成汉洲华夏人。使所有人在内心归属上,都能依附于汉洲,依附于齐国,最终构成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当然,无数的移民在来到汉洲后,在情感上,多多少少仍会寄托于母国,或者曾经生养他(她)的故乡。甚至,不少来自大明的移民都曾畅想过,待大陆安定祥宁后,可以重返故乡,以求得落叶归根。

    对于第一代移民,政府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期尽可能地提升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但是,在齐国的统治阶层眼里,移民人群中大量三观尚未形成少年和幼童,以及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这些群体才是国家未来主体民族的构成核心,是汉洲以后的基本盘。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成型,是从不断提升国民的认同感,并建立共享同一价值、同一历史、同一文化,以及同一语言,以此减少民族区别和隔阂等种种手段来达成的。

    而实现上述目标,大规模的国民教育便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齐国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从最早的三年免费义务教育,到六年免费义务教育,通过以国家强制性的法律形式,对国内所有适龄和青少年实施基础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时加强国家和民族属性的认同感培养。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齐国民众的识字率,为蓬勃发展的工业化,提供了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以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灌输到齐国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汉洲人,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在兴安县城的东南方,一座新中学的落成典礼刚刚结束。整个学校占地面积三十五亩,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最多可容纳学生八百人。学校建有两层教学楼两栋,一座小型图书馆,一座食堂,以及一个巨大的运动场。

    三百二十多名师生兴高采烈地进入这座新建成的漂亮中学,结束了兴安没有中学的历史。此前,包括兴安在内的周边数个乡镇均归属于北边二十多公里的太康县(今澳洲弗兰克斯顿市)管辖,一直没有建立中学。以至于附近乡镇所有升入中学的学生,不得不长途跋涉至太康中学就读。

    1669年、1670年,连续两个移民季里,齐国先后从大明转运了五十余万难民。而位于汉洲南方的南都府,因为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也在两年时间里,被分配了四万多移民。

    南都府辖下部分乡镇在接纳了大量的人口,并扩充了更多的村屯和定居点后,不论是管辖区域,还是建制人口规模,都已符合建县标准。而兴安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去年六月顺势成立。按照内阁教育部的指导规定,每个县必须配备一所中级学堂,以为国家培养初级人才。遂于去年申请建校资金,并很快获批,然后在不到十六个月的时间里,就建起了这座初级中学校。

    在齐国,法令规定所有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须入读就近的乡镇基础小学堂,修业四年后,继续入读初级中学,学制两年。完成义务教育后,初级中学结业的学生会通过考试和挑选,优秀者升入高级中学,其余学生或就读各类技术培训学校,成为一名工人,或者回家务农,待年满十八岁后,政府将择地区予其授田。

    高级中学堂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习后,会参加国内的十几所大学堂的入学考试,成绩优秀者将获得进入大学堂的资格。

    齐国目前实行为期六年的强制初、中级教育,主要培养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教育部门按照大王最早提出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时期首次创立年级、班级、学科的概念,并在三十多年里,培育出大批能适用于基础教育的老师。

    到了高级中学,教学科目已含有农业知识、手工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汉洲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中国历史,同时还注重体育和劳动教育,普遍采用实物教学法。

    最早时期师范教育在十几年前也有所改革。齐国的师资培养机构始于1639年建业城所设立的教师养成所,随后几年,又改成建业师范大学堂。此后,在威海(今澳洲凯恩斯市)、云阳(今澳洲麦凯市)、大兴(今澳洲布里斯班市)、桂州(今澳洲珀斯市)、南都等地先后设立师范学校。

    1665年1月1日,内阁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教谕资格考试的敕令,敕令规定只有通过教育部专业考试者才能获得教谕证书,有了证书才能被任用。证书分三种:只教高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只教低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和兼教高、低年级的教谕资格证书。

    由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齐国最早开办的天工学院这座综合性的“数学和机械实科学校“性质的大学堂,传授工业实用科目。后来又建立了以了“经济、数学综合实科学校”性质的建业大学堂。

    随后十几年,与实科学校教育发展相适应,国内数所以建业大学堂为模式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科学领域的高等技术学堂也相继建立起来。

    作为各类职业学堂前身的“普通补习学堂”其实早就在三十年前就出现。这种学堂主要是为读过几年义务教育的在职青年和新近移民工人入岗进行培训而创办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各种培训职业学堂相继建立。这些专业学堂可以按需扩大,旨在向学生传授早期工业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

    职业学堂的专业门类很多,例如有理发、烤饼、裁缝、制鞋、陶瓷、印刷、船舶驾驶、钟表、机械、园艺、药材、簿记等等,加上各种各样的专门学校,在齐国逐步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

    这时期,齐国的幼儿园、托儿所在王室的推动下也有很大发展,国内各个府县城镇,由政府或互助社建立的幼儿园、托儿所陆续出现,为工厂和农场中操劳于工作的父母多少省却了照看的精力。

    随着人口规模的日益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1640~1669年间,新建的学校达一千二百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可以说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反观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尽管他们创办的大学历史极为悠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11世纪(1),但延续至今,大部分皆为古典大学,主要以神学、法学以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经院哲学、烦琐哲学方式仍没有被完全排除,甚至又产生了新的烦琐哲学。与早期大学相比,虽然大学的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这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更经过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大学被认为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这个时期,大多数欧洲的大学也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至于义务教育,虽然早在1619年,德意志地区的魏玛公国曾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但限于经济条件和战争影响,几乎从未实现过。

    而欧洲其他国家,教育从来就不是平民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如英国,它的传统教育收费十分高,同时将信奉国教作为学生入学、毕业、留校任教的重要考核标准,门槛过高,阻碍了其他信仰或经济状况较差的民众入学学习。学生入学后又按照贵族生、高级自费生、自费生和减费生的等级,享受明显不同的学习、生活条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逐渐被贵族和高级国教教士所垄断,下层人民将很难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未来就更无从谈起。

    不过,这个时期,受宗教改革的影响,欧洲国家的民众识字率却相对较高,男性识字率大概为30%,女性识字率大概在10%。这是因为从17世纪开始,教会为了让所有信徒独立阅读理解《圣经》,慈善学校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原因所致。

    教育进步的首要推动者是新教,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优先发展教育。为了能让所有信徒独立阅读理解《圣经》,从17世纪开始,教会慈善学校不断的发展壮大。对于一个宗教信徒来说,不会读就不能完整的参加所有宗教活动,这是一种“羞耻”。

    但也仅止于此而已。

    齐国的教育,在创立和发展之初,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为后续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具有初步文化知识的工人,为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持续三十年的义务教育,齐国民众的识字率已提升至40%左右,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齐国子民,基本上都可以达到熟练读写和简单计算的能力。而这种教育成果,可比欧洲那些只会读写《圣经》的教徒,要强出太多。

    在工业化的最初阶段,识字和算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限,提高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本对劳动者生产率的影响也很有限。虽然部分工匠和行政文员等部分劳动者需要掌握阅读和基本算术能力,工场中的大部分操作还是可以由目不识丁的工人顺利完成。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但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机械越来越复杂,工序也越来越多,一些新兴产业部门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便显著提升。自此之后,满足工业化对劳动者识字与算术能力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提升其机械操作技能,便成为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目标(如教育、培训、技能和健康等)。

    于此,齐国的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

    注释(1)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一所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的国际顶尖综合性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世界上广泛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的第一所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

    (本章完)重庆老Q的1635汉风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