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万物皆可全都要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万物皆可全都要

    郭图稍稍放慢了速度,等着颜良文丑自己追上自己,随着日斜西山,天色渐渐昏沉起来。

    万万想不到,此战会是如此结局。

    郭图心中颇为忐忑,说起来,还是他同意文丑前去取樊稠营寨,导致其后与徐荣作战失利,拖延了不少时间,以致渤海王的大军赶到了战场。

    想到此处,郭图突然一愣。

    渤海王大军,是多少人?

    于是郭图再度寻来身旁一位有军阶的骑兵军侯,问他:“此战因何败得如此之快?渤海王大军人数几何?”

    说到此处,军侯神色似有慌张,好似又想起了那被恐惧支配的战斗时分。

    “是神将!渤海王出了百余神将,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纵使是文丑将军全力一击,也难以破防。”

    郭图听得云里雾里,他当然不会相信什么神将之说,只能挥挥手,让他离开。

    不多久,郭图便瞧见了颜良文丑。

    “将军!两位将军!”郭图弱小的身板使劲招摇,终于引起了两位的注意。

    两人来到郭图跟前,面色不悦,失败的阴霾笼罩在两人脸上,往日袁军诸将之中战意最盛的两人,似蔫了一般。

    “发生何事了?”郭图问。

    文丑接过话,回道:“渤海王新出了一种骑兵,高大威猛,刀枪不入,且杀伤力十足,唯一的缺点便是迟钝,若是他们跑的快一些,恐撤退都不可能。”

    颜良也感慨道:“不曾想,渤海王的重甲骑兵尚未学全,如今又出了这等厉害的骑兵,真是怪人!”

    颜良受命训练重甲骑兵,然而区区数百,在这一战中,悉数战死。

    郭图大概明白了,渤海王是新出了一种骑兵,比重甲骑兵更重甲,防护好到足以抵抗文丑将军的全力一击,也难怪袁军会无计可施。

    郭图再问:“粮食抢回多少?”

    先前他已经安排运走一批,但大部分,尚在交战区域。

    颜良文丑对视一眼,双双叹气。

    情况不是很好。

    “不到五石。”颜良回道。

    三人又一齐叹气。

    这趟差事,算砸了。

    ……

    在北面,铁浮屠已经停下,因为文丑下令,将一些粮车横在道上,所以铁浮屠过不去了。

    即便如此,经过粗略统计,袁军战死者也将近两千人,再加上徐荣的斩获,从杀敌上看,此战是胜的。

    当然,更大的胜利来自于粮队,袁军是顺走了一些粮食,可能还不到三成吧。

    此战对刘擎而言,完全可以说是大获全胜的,伤者寥寥,死者为零,却有斩敌两千,缴粮无数的辉煌战绩。

    而对徐荣而言,胜是胜了,却是惨胜,樊稠战死,己部身陷重围,杀出后也伤亡惨重。

    战后,三将在最近的韦乡一带驻扎休整,张辽也将初步战报发给了渤海王。

    刘擎收到战报,已经是数日之后,得知樊稠的死讯,也是一阵唏嘘。

    “徐荣这一战,损失不小,此战终究因本王而起,诸位说说,本王该如何补充徐将军?”

    荀彧道:“主公,冀州目下并不缺粮,不如就将所得粮草,送予徐荣,用以抚恤吧。”

    根据张辽汇报,所得军粮大概在十五万石左右,抚恤阵亡将士,开支的确不小。

    “那便准了。”刘擎爽快同意。

    “再者,战端已启,应勒今治下所有粮商,不得跨越河水贩卖粮食。”荀彧又道。

    刘擎想了想,这一条,算是变相制约中山甄氏,以及一众袁氏附庸。

    “此战之后,本王与袁绍协议撕破,日后,便是敌人,诸位且说说,本王何时能南下?”刘擎看着沮授荀彧郭嘉戏志才四人问道。

    荀彧想也没想回道:“一统北方,整兵屯粮,备粮三年,以资三年之战!”

    沮授提出不同意见:“主公,当立即对袁绍用兵,理由有三。”

    “其一,袁隗新逝,袁氏必为新主所困,袁绍庶出,统领袁氏,袁术定然不服,袁氏尚不齐心,且濮阳之败,百万粮草之损,正是袁氏最为虚弱之时,而主公坐拥两州之地,粮草皆能自足,多强马壮,士气高昂,当陈胜追击,蚕食袁氏!”

    “其二,刘辩崩殂,汝阳朝廷名存实亡,袁氏联盟已处于分崩离析之边缘,各方立场动摇不定,实乃难逢之良机!”

    “其三,夺粮之战,东郡遭袭,东郡骑都尉樊稠战死,正可借此事出兵,师出有名,樊稠战死,大将军必定震怒,正可与大将军一齐出兵,共讨袁氏。”

    沮授一连说出三条理由,定下从当下开始的蚕食之计,刘擎心动不已。

    而荀彧主张积累三年,一波带走。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荀彧的观点看似更加稳妥,但真空期太长,变数太大。

    而沮授的蚕食之计,可能能将袁氏活活耗死,虽然知道袁氏底蕴深厚,但刘擎不信自己三州之地,会耗不过袁氏,缺点是,如此打法,自己的发展也会被严重拖累。

    这时,戏志才发声了。

    “主公,臣不赞成速战。”

    “志才畅所欲言。”

    “主公,沮公所言,句句不虚!”戏志才一顿,话锋一转,接着道:“然袁氏处于如此危急存亡之际,主公若此时兴兵,必使袁氏同心,一众附庸,齐心向袁。”

    先肯定对方的部分观点,再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看看,这情商天花板。

    “虽主公坐拥三州之地,然大河之南多为富庶之地,若豪强大族皆支持袁氏,其能量亦不容小觑;反之,主公此时若放任之,袁氏内部必然内斗,而各地豪强亦各有利益诉求,若无一个强大的袁氏,亦难以形成合力,反而会内耗内斗,相互结怨,届时主公一战横扫之,各家必定望风而降!”

    通透,戏志才所考虑的,偏向人性一面,不得不说,很尖锐,也很犀利。

    这就是头脑风暴的好处,不过最终决断,问题还是到了刘擎这里。

    打也可以,发育也可以,好谋无断竟是我自己。

    “咳咳,奉孝,你以为呢?”

    郭嘉微微正襟,回道:“主公,你不是历来喜欢全都要的么!”

    刘擎表示:是的!然后呢?

    “蚕食之法,并非全然不可取,袁氏拥趸,亦非磐石一块,可先从他们入手,放任袁氏,分化拉拢,步步推进,只要袁氏没有灭族之危,便不会同仇敌忾,如此行为,亦不会对主公北方大业有所影响,而且如此作为,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实战练兵。”wap..OrG

    郭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算是个骑墙的主意,一边骚扰,影响对方发育,一边自己发育。

    战略层面的塑造性,通常都比较大,因为想象的成份居多,只有到了战术层面,才是真正有难度。刘擎分别望了眼四人,最后目光落在郭嘉身上,战术进行到最后,多半还是郭嘉扛下所有。

    “奉孝所言,更具实操性,现当下,还不是大规模南下之时,与此同时,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如今冀州虽有大河防线,不过纵深与前沿皆不够,如今的兖州,本王已据两郡,不如将兖州,作为接下来的目标,取地方略,诸位多多上心!”

    最终,刘擎还是给出了决断,取兖州。

    陈留泰山二郡已归刘擎,东郡归董卓,而济北国归曹操,余下不过三四郡国。

    方略既定,荀彧接着道:“主公,兖州的话,济阴郡目下由丁原所据,兵力不少,战力不俗;而袁氏族亲袁遗占据山阳郡,虽有兵马,不足为虑;东平国王刘凯暗弱,并无保境之力,主公大军所至,必会投诚,而小小任城国,国相乃是徐璆,属袁氏附庸。”

    功课做得最好的,还得是荀彧啊,初略一说,就有了基本的方阵了。

    丁原与袁氏貌合神离,可以用计,袁遗与徐璆是袁氏死党,非打不可,而墙头草汉室宗亲刘凯,不足为虑,暗弱一点,倒好处理一些。

    像陈王这般有野心的,反倒比较头疼,同是汉室宗亲,同样能够做到保境安民,收留赈济流民,而且有更进一步的野心。

    陈王过去所为,显得足够担当,可惜陈国终究是个小国,深处袁氏包围之中,怕很难独善其身,只是希望他不要忘了初心。

    兖州局势,倒也不是很急,现下反而是青州那边,被黄巾搅得不得安宁,虽有曹操与陶谦在,但显然两人并不能完全掌控局势。

    “青州乱局,诸位可有见解?”刘擎问道。

    荀彧突然望了眼沮授,旋即回道:“主公,孔融死后,青州刺史之位空置,眼下汝阳朝廷已瘫,可借机向雒阳举荐沮授为青州刺史,以公与之才,足以稳定局势。”

    刘擎稍一思考,就觉得此法可行,“沮叔,以为你呢?”

    沮授拱手道:“但凭主公差遣。”

    那就妥了!

    “三月将至,首重春耕,其次,便是幽州外扩之事,本王隐隐觉得,光靠刘虞陈宫公孙瓒,必须会如想象那般顺利,本王还要做好亲临准备,兖州之事,便仰仗诸位了。”

    之所以如此安排,还是因为涉外之事,刘擎得自己拿捏轻重,刘虞还好,若让公孙瓒来办,估计就是打服为止。

    毕竟外扩的目的是谋发展,而不是耀武扬威,更不是诛不诛的,而中原之事,几位幕僚处置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应该能做到得当妥帖。

    议事结束之后,四幕僚退去,刘擎唤你蔡琰,开始拟定文书。

    一是向董卓表达慰问,胡轸刚死,樊稠又接着战死,顺便说说赠粮之事,你的爱将徐荣,吾养之。

    其二,便是举荐沮授之事,目前董卓对青州没有诉求,不出意外,应该能成么,毕竟十五万石粮草,价值大几千万钱,按刘宏的价,三公都能买了,区区刺史,不再话下。

    此举,主要是对过去以及将来利益联络的一种维系。

    蔡琰按照刘擎的意思写下,刘擎一阅,字迹秀丽,文采斐然。

    “夫君,我想给父亲写信,告诉他胡昭先生之事,可否?”蔡琰轻提着笔,望着刘擎眨了眨眉眼,双眼灵动而晶莹,充满着期待。

    刘擎怎么可能拒绝,笑道:“当然可以!写完陪本王用饭,另外,顺便问问岳父,若得闲暇,记得回邺城瞧瞧,本王为他置办了一处新宅。”

    蔡琰嫣然一笑,以坐姿欠身,“多谢夫君!”

    刘擎起身,顺手揉了揉蔡琰的头,宠溺道:“谢什么谢,傻!”

    说着便便自顾走到悬挂的舆图旁,端详起来,蔡琰则会心一笑,开始给父亲写信。

    ……

    “嘭!”

    收到徐荣军报的董卓直接将桌案上的酒觞掷飞在地。

    “袁绍小儿,杀我爱将,咱誓报此仇!军师,军师,咱欲征讨袁绍,从哪进兵合适?”

    贾诩与李儒听了,对视了一眼,贾诩使了个眼色,示意李儒先说。

    “主公,讨袁自当颍川东郡,二路齐出,共逼汝南!颍川一线,不必多说,东郡一线,经徐将军一胜,必定士气大振,主公只需再派一人,替樊稠之职,定可旗开得胜,再者,此战还可继续联合渤海王,合击袁绍。”

    董卓听罢,觉得也没什么新意,两路夹攻,让他来定,恐怕也会如此进兵,于是望向贾诩。

    “文和可有补充?”董卓又问贾诩。

    贾诩冲董卓拱手,“文优所言,合乎常理,董公若有意攻袁,可采用此法,不过,眼下南阳战事,方为重中之重,还望董公斟酌。”

    贾诩含蓄的表达了反对,主张先突破南阳。

    “李傕报告,正在计诱孙坚,只不过孙坚却按兵不动,令人费解。”

    其实孙坚哪里是什么按兵不动,而是苦于粮草不足,两面受敌的不利情况下,袁术并不想看到孙坚的冒险举动。

    董卓思来想去,“要不,咱让驻扎河东的牛辅,驰援南阳?”

    河东牛辅,是震慑白波军的,如今牛辅与白波军划汾水而治,倒也太平。

    不过主簿田景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董公不可,春耕在即,牛将军断不可离开河东,不如派张济校尉前往支援。”

    董卓望了望贾诩,贾诩点头,又望了望李儒,李儒亦点头。

    “张济听令!”董卓朗声下令。

    “末将在!”一身棕袍的张济当即上前见礼。

    “咱予你一万兵马,不日开赴南阳,配合李傕,咱要孙坚的脑袋!”董卓愤愤道。

    董卓与孙坚不仅是公务有过节,私下也有仇怨,昔日在美阳,孙坚为张温参军事时,便多进言张温,处死董卓,这些事,董卓都是有耳闻的。

    如今呢?哼哼,张温先死了,接下来就是孙坚!

    ……

    而此时,南阳北线战局的诸将,都比较烦闷。

    李傕大摆破绽,可惜孙坚就是不上当,他若再不上当,李傕的先锋怕是真的要打到宛城城下了。

    实际上,孙坚很想出兵,可惜袁术不给粮草,三天一小断的,兵马压根动不了,整得孙坚以及帐下众将烦闷的很,黄盖与祖茂更是嚷嚷着要去宛城找袁术理论。

    宛县郡府,袁术正与主簿阎象,长史杨弘,以及张勋桥蕤等将议事,对于孙坚的问题,杨弘与阎象有分歧,这段时间,没少为这件事争论不休。

    阎象以为,应该给孙坚足够的自主,毕竟孙坚的战斗力有目共睹,特别他将马腾韩遂直接打回武关,李傕那边,应该同样有胜算。

    而杨弘则认为以孙坚牵制李傕便可,如此,可保宛城无虞,这虽是保守的策略,却可以让李傕寸步难进,这样,才好集中兵力抵挡南边黄祖的进攻。

    其实袁术自己倾向于阎象的建议,但张勋与桥蕤皆赞同杨弘的建议,所以他又动摇了,一直拿不定主意。

    今日也是一样,除了桥蕤请命南下支援纪灵外,诸位依旧各执己见,没有改变。

    议事之后,众人离去,主簿阎象常伴袁术左右,思来想去,他又与袁术说道起来。

    “主公,孙将军乃一方豪杰,屈身以事主公,多半是因为钱粮,不应在此问题上有所磕绊,何况孙将军屡屡得胜,若能一举击溃李傕,便可协攻黄祖,大大增加胜算。”

    “阎主簿以为,还是资以粮草为好?可杨长史与两位将军,皆不赞同呀。”袁术道。

    “主公,杨长史生性谨慎,有此看法不足为奇,只不过两位将军……”阎象吱吱唔唔了起来。

    “但说无妨。”

    “喏!主公,两位将军早就跟随主公,而孙将军乃是中道投奔主公的,恕我直言,两位将军并不希望见到孙将军立下大功,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袁术一听,细细咀嚼起阎象的话,特别后面一句,两位将军,并不希望见到孙坚立下大功,所以支持保守的方案。

    听阎象一席话,袁术恢复孙坚粮草供应的心思,更加明确了。

    “阎主簿,传我命令,立刻调拨两万石粮草,送至孙坚营中,命其即刻用兵,尽快击败李傕!”袁术下令道。

    ……

    (PS:求推荐票,月票。)子虚笑乌有的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