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明皇长孙在线阅读 - 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权

第385章:官道行走之权

    朱英的令旨,大肆抓捕晋商进行审讯,自然会遭到晋商们的反击。

    但是在京师这个地界,晋商们组织的势力,根本没有任何动手的可能,直接就被镇压下去。

    那么退而求其次,只能是在京师之外布局了。

    一个商帮组织,说要有多少人手,那都是扯淡,所有一切的行动,只能在暗中进行。

    而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能够去有效打击当今太孙的,除了扶持造反势力外,就是在名声大义上去进行拉扯。

    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优势。

    因此暗中不断的散播关于太孙为暴君的谣言,不顾及百姓生死,肆意纵容手下抓捕,抄家,连坐。

    如此以往,必将民不聊生,国力衰竭,人人自危。

    谁也不知道,明天这个连坐,会不会整到自己的头上来。

    尤其是地方势力,更是隐约在跟官府抗衡。

    晋商的铺设路子毕竟很大,这个一个省的行商人员,可谓是遍布中外,还极为团结,和许多势力,也很是交好。

    一些被牵连上的,自然是回到宗族寻求庇护。

    按照现在的大明,律法不入乡。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也就是说,在乡村之中,宗族的族老,族长连通定下的家法,更要在律法之上。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可世道就是如此。

    官府按律搜捕,却被族老带领村民,强势阻拦。

    一些强势的村子,对于官府可没有丝毫畏惧的概念,平日里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没证据来抓人,一点面子都不带给的。

    再说了,强势的村子,一般多是有族人在京师或其他地方当官。

    今日即使你强行进了,往后来找茬,可就莫怪不客气。

    因着这个缘故,晋商就开始在中低层大肆散步关于太孙的暴虐,嗜杀,败其名声。

    包括对于太孙身份真假的质疑。

    眼看着传播着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好的时候,这一波征地的事情爆出。

    这将会对晋商的行动,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不出半日,太孙殿下仁义之名,将会传遍整个京师,而后迅速向着外部扩展。

    大明皇宫中。

    “大孙,你这一招不错,咱前些日子,还准备让锦衣卫出手,但凡传播谣言,污蔑着处死,现在看来,倒是没必要了。”

    朱元璋笑哈哈的说道。

    就目前大明的情况,在经历过三大案,还有最近的谣言案后,已经是波及很广。

    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朱元璋也不愿意大动干戈。

    只是牵扯到大孙,所以才会有这般动作。

    “爷爷,如今补偿已经如数下发,三日内,正阳大道两侧房屋,就会拆除完毕,而后便就是正阳大道的铺设了。”

    “这些,都是在计划之中,孙儿有个好消息要告诉爷爷。”

    朱英故作神秘的说道。

    “是什么好消息。”朱元璋不由追问道。

    他知道自己这个大孙,能力极强,说是好消息,必定是很大的好消息。

    朱英也没迟疑,紧接着说道:“孙儿前段时间,从欧巴罗那边购置了许多工匠回来,爷爷可还有印象。”

    朱元璋点点头道:“自然是有的,怎么,难不成他们有什么独特的东西?”

    朱英赞道:“爷爷果然厉害,确是如此。”

    “在欧巴罗列国,他们的建筑,多是以石房为主,不似我大明木质,因此在对石头的研究上,有很多年的使用琢磨。”

    “此次于正阳大道的地面铺设,孙儿一直在思索,有没有能够更待替代青石砖的材料,这正阳大道,是我大明脸面,自然不能马虎。”

    “欧巴罗工匠,和我大明工匠联合之下,研发出一种新的材料,因主要用石头和水制成,使用前如泥土一般,孙儿将之称为水泥。”

    “这水泥铺设在夯实地面之上,坚固无比,即便是上千斤的马车来回碾压上月,也没有丝毫动静,铁锤猛砸,也不过小小缺口,而后即可以用水泥再度补上。”

    “如此,孙儿便就定下,用此水泥,修整正阳大道。”

    朱元璋不由问道:“真有这般好用?”

    朱英肯定道;“孙儿已去考察过,确有这般好用。”

    朱元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并没有什么过于惊喜的表情,反而是陷入了沉思。

    对于大孙的话,他自然没有丝毫的怀疑,此刻而是在思索另一种可能。

    片刻后,朱元璋问道:“此水泥造价几何,可有推算。”

    朱英回道;“并无太好推算,水泥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灰石,这等石头遇水会有一种剧烈反应。”

    “再经以提炼石炭高温煅烧,而后经过砂石配比产出。”

    朱英所讲述的提炼石炭,其实就是焦炭。

    能够将石灰岩进行高温煅烧,仅仅依靠煤炭是不够的,必须要用到烟煤进行高温炼焦。

    其中还有高炉的配合。

    所谓的土法高炉,其实早在宋朝事情,就已经使用,炼铁竖炉的造型已经很接近后世之初的高炉,外观上差不太多。

    配上焦炭提温,说是和高炉也没差多少。

    当然,这些具体的东西,朱英就没必要跟老爷子太过于细节的讲述了。

    朱元璋忽然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显然是在沉思之中。

    朱英安静等待,没有打扰。

    良久,朱元璋突然再次开口问道:“此法铺设的路面,可堪使用多久。”

    朱英心中计算一番后道;“目前并无具体使用年限,不过按照目前的估计,少则三载,甚至五年左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即便有所损伤,修补起来,也并不困难。”

    朱元璋重重点头:“好!!!”

    而后再道:“大孙,你说咱要是想建造一条从京师直达北平的水泥里面,可是能行。”

    听到这话,朱英瞳孔一震。

    其实他这次来找老爷子商谈,本身就是想大开直道。

    大明有比目前水泥更好的材料,那就是三合土。

    三合土成形之后,极为坚硬,不仅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还能防止风水侵蚀,长久不衰。

    但是三合土的制作成本可不低,过程长不说,且极为麻烦。

    目前大明三合土的主要使用,就是在于城防之上。

    像是南京城墙,即便是火炮来回轰上两天,顶多也就掉层皮。

    除了城防外,像是棺椁也会用到。

    譬如当年朱英的棺椁缝隙,就是用最佳的三合土填充覆盖。

    后世的一些影视中,在盗墓这块,一些大的墓室,那棺椁一推就给打开,全是扯淡。

    七八个盗墓贼,在没有大铁锤等工具的情况下,只能是望棺兴叹。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官道,也不可能用到昂贵的三合土。

    目前大明的官道,也可称为驿道。

    标准的驿道,宽度在一丈左右,路面是用差不多的石板铺设。

    石板的缝隙间并不使用黏土填充,这也就导致时间一长,便显得坑坑洼洼,车轮碾过的时候,便会发出i砰砰响声。

    在这驿道的两侧,各有两尺左右的小道,通常是以卵石,沙石铺设。

    左右两侧的路面比之中央的驿道,要矮上数寸。

    这也是出行的百姓,行商所能行走的合法道路。

    如果在官员出行的时候,百姓占据石板路行走,那就是违法,根据情况不同,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

    像是延误军机这样的大事,将会被直接处死,甚至是就地格杀。

    自然,若是没人发现,百姓还是会走上去的,这可要轻松太多。

    不过在行走官道的时候,难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更兼之竖着耳朵聆听吆喝,随时回头张望以准备避让。

    “爷爷,可行。”朱英肯定说道。

    朱元璋再问道:“水泥的产量,可是能跟上。”

    这一点朱元璋极为关心,毕竟是个新东西,虽听大孙一说,就知道水泥的制造,基本上不值钱。

    无非付出的就是一些劳力罢了。

    对于大明,尤其是朱元璋来说,劳动力不值钱。

    现在唯一关心的就是,如果建造一条直达北平的宽阔水泥官道,需要多长的时间。

    “爷爷放心,目前高炉已建,灰石孙儿派人考量过,咱们大明遍地皆有,全力发动下,产量自然能跟上。”

    朱英回道。

    若是说别的矿产,那就没办法了。

    这石灰岩对于大明来说,还真就丰富得可以,可谓是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都皆有。

    朱元璋有些欣慰的说道:“若是能够修建一条直达北平的水泥官道,那么辽东,奴儿干,等于直接就在咱们的眼皮子底下。”

    “不仅仅是辽东,边疆各军镇,亦可修建水泥官道,各方联动,叫那些草原蛮子,哪敢惹咱大明虎须。”

    朱元璋对于官道驿站,极为重视,也很清楚其深层次的作用。

    任何人,但凡触及到驿站,驿道,一点情面都不给。

    目前的大明驿站,不管是驿卒还是其他方面,都非常的清正廉洁,毕竟,朱元璋可是拿了一个女婿出来献祭。

    谁若是在这方面,想要动些什么手脚,或者谋取一些私利,首先要对比一下自己跟驸马的份量。

    征战多年的朱元璋,只是在大孙讲出水泥的作用,无须朱英多说,立即就把思路转到了官道上。

    “爷爷,南京至北平,约莫有两千多里地,若是算是迂回,绕开大山,怕是更添数百里地。”

    “想要快速建成,须得在这条路上,假设不少于十厂方可,才能保障更加迅速的完工。”

    两千多里,按照朱英的计算,也就是说每过两百里地,就必须建造一个水泥厂。

    以同时铺设的方式开始进行,而后达成道路的对接。

    唯一比较方便就是,目前有官道所在,不用再去勘察道路,只需要将主要的官道进行扩宽便就可以了。

    这般年后,完全可以设下点位直接开始。

    地面的扩建和夯实,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水泥开厂,迅速投入生产。

    朱元璋听完后,摇头道:“十个厂不够,辽东,奴儿干的肥沃土地极为关键,早一天开垦,就能早一天出粮。咱们的大军,也能更快的集结抵达。”

    “不仅仅是粮食上,对于边关的将士们来说,也非常之关键,同时还可震慑草原部族,包括在辽东,奴儿干的那些蒙古人,女真人,多少也能安分守己一点。”

    “明日早朝后,大孙你留下来,把工部的官员都召集过来,商议出一个章程,看看有没有可能,今年将这条官道建设起来。”

    “只要能达到,不管花费多少钱财,多少劳力,都是值得的。”

    “水泥厂十个不够,那就二十个,三十个。人手不够,花钱雇佣也好,征召徭役也罢,再大的困难,都得上去。”

    “若是今年能够完成,明年开春,就能只能进行播种,到了夏收,对于咱们大明来说,那便是完全不同。”

    “咱倒想看看,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敢犯咱大明,那些草原蛮子,哼!”

    朱英没想到,老爷子的魄力,如此之足。

    其实朱英觉得,哪怕是两年修成,都算是非常迅速。

    毕竟这是大明,不是后世,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只能靠着人力开干,效率自然要慢上许多。

    至于征召徭役,肯定是无法避免的,这么大的工程量,招人估计都招不够。

    不过到时候即便是徭役,虽说律法上来说,不用官府掏什么钱财,但朱英也会付给其他劳力同样的工钱。

    最简单事实,一旦人数过多,肯定会影响到农田的收益,哪怕有赋税减免政策实行,也会给不少本就挣扎阿子温饱水准的家庭,雪上加霜。

    只是这个钱财,若是全由群英商会承担,属实过于庞大了。

    还有水泥厂,建高炉,招工匠,挖石灰岩,包含运输等等一系列的开销。

    可以说这一条官道的建设,足以将现在如日中天的群英商会,直接拖垮。

    不过对于来钱的门路,朱英这里小伎俩还是挺多的,照葫芦画瓢,总还是要会几分的。

    “爷爷,官道的建设,自然是越快越好,但是孙儿曾经衡量过,徭役来的劳力,干活不卖力,往往十个抵不上一个招来的。”

    “若是有相同工钱的补贴,那自然就干得卖力了。”

    “至于所需花费的钱财这块,孙儿倒是有些想法。”

    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闻言,问道:“大孙说来听听。”

    朱英道:“有言是修桥度人过水之界,铺路行大道之基,善发于心,铺路大功德,修桥无量功德。”

    “既然这官道有着大功德,自然不能是朝廷独享,多少也该是分润给当地一些地主豪绅。”

    “孙儿建立,每过二十里地,修建一座功德碑,用以记载那些对于官道有所捐献之人。”

    “且若是有所捐献,在不影响官府行走,亦或是军队行军,其三代五福内,可享官道行走之权。”执笔见春秋的大明皇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