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明皇长孙在线阅读 - 第403章:并不神秘的钦天监

第403章:并不神秘的钦天监

    普及教育,文字,知识,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长的时间,六千万余众,文盲达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过半大字不识的情况下,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

    明初,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为白纸的时代。

    曾经的山河破碎,让汉文化在这里断代,或许后世严查典籍就会发现,在明之前的许多历史,几乎是由明在继往开来,或者说,填补。

    京师邸报的发行,在这其中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层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层次,便是:开民智。

    在明初这个年代,开民智是一件正确的选择吗。

    如果这个问题,去问那些饱读诗书,豪门贵族,世家子弟,勋贵大户。

    他们会毫不迟疑的告诉你,不可开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为儒独尊的儒家吗,更是倡导不可开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贵族垄断国家权力,下层人当驯顺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称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个‘牧’字,极为惹眼。

    在大明如今,学习知识需要准备笔墨纸砚一整套文房四宝,这是贫穷农民所负担不起的。

    古代那么多的文化博学之士可曾想到这一点?

    他们想过,只是不愿。

    在大名如今,郡县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责,可他们劝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学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几十亩地者。

    他们可曾想过为那些上不起学的人做些事?

    没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术已经发明了很久很久,然而几乎整个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责这般印刷出来的书籍,没有灵,没有神,无法感受先贤精义。

    他们可曾想过,去改善,为下层百姓制造出更为廉价的书籍吗。

    没有。

    不管他们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们是否臣服陛下,这并不影响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站边。

    即便是现在,京师邸报在大明京师广为传播的如今。

    大量的奏章,密疏,不断出现在朱元璋,朱英的案头。

    里面大量的分析,大量的预估,大量的劝谏,都是在讲述国家大事,怎可让百姓知晓。

    “他们在怕,他们怕百姓们懂事了,为官时不好贪污了,不好欺上瞒下了。”

    “他们想拦,但这是他们能够拦住的吗。”

    “他们口口声声说,民智开了,百姓就不顺从了,可咱也是从最底层的百姓里走出来的,他们骗得过历朝历代的皇帝。”

    “可唯独,骗不了咱。”

    “即便是咱当了皇帝,咱心里头也非常清楚,百姓们造反,并不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并不是因为明了事理,听过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是,他们已经饿到吃不上饭了,看着父母,妻儿饿死在自己面前。”

    “躺在床榻上,连呼吸都在小心翼翼,生怕动作太大,就更饿了。”

    “易子而食,何其惨也,那人间炼狱。”

    “在那穷途末路之际,还能不反?难不成就要活生生去死吗???”

    乾清宫中,爷孙俩一起批阅奏章。

    连续十多本,都是在弹劾邸报之事。

    这让朱元璋破口大骂,而后开始讲述起来,也是在教导大孙。

    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大臣们一致就是对的。

    朱英道:“从古至今,从来不是因为识字明理,便就喜欢造反,反而是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更为容易被撺掇,盲从。”

    “每逢王朝末年,多少豪杰,都是在为国努力,迄今思曹操一生,哪怕地盘再大,人马再多,也是汉朝丞相,而不是魏武帝。”

    听着大孙感叹,朱元璋唏嘘道:“说实话,当年咱也不是说想着当皇帝,哪怕这肚子都没饱过,也不是说一定要加入红巾军中。”

    “汤和老兄弟邀咱一起加入,咱当时在寺庙里,虽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本想拒绝,奈何有人要诬陷咱,逼着咱逃走。”

    “若是没人逼咱,说不准这个时候,咱还在寺庙里讨生活吧。”

    说道这里,朱元璋便就笑了起来。

    一些曾经的往事,在脑海里闪烁。

    朱英道:“这是老天爷的意思,就算是爷爷一次不去,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天下江山,需要爷爷,也且只有爷爷,才能扛得起这般拯救汉家之重任。”

    朱元璋笑着摇头道:“王朝更替,即便没有咱朱元璋,也会有那李元璋,刘元璋,咱也只是恰逢其会罢了。”

    朱英听到这话,顿时就想起了西欧分裂,坚定不移的说道:“这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李元璋,刘元璋。”

    “不是每个人,都能斗过张士诚,陈友谅的,爷爷有没有想过,若是这天下,被他们所拿,还能有大一统之王朝吗。”

    陈友谅骄傲自大,张士诚就想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若是没有朱元璋,这破碎的山河,真能重拾吗?

    朱元璋听到这些,并没有太多的表示,只是微微仰头,嘴角上翘。

    这等奉承话,大孙不是第一个说的。

    自从大明建立,一统天下后,丰功伟绩这些,那些文人说得更加高雅,更加雄伟。

    刚开始还不错,天天听,早就腻歪了。

    耳朵都已经起茧了。

    然大孙口中说来,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邸报这边,咱定然是要全面推行的,谁也阻挡不了,这些个上奏的,他们的名字咱都会让锦衣卫记下来。”

    “好好查一查,看看是否有什么贪污违法的。”

    “过两天伐倭大军就要出征,大孙这两天多去看看。”

    “钦天监那边,咱便让刘日新跟着带队过去给大军辨别气象。”

    “此次伐倭,必定要一举建功。”

    朱元璋讲述着对于征倭的安排。

    朱英听到刘日新的名字微微一顿,这才想起这个年头的风水师,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只是用他们来预测天气,靠谱吗?

    虽说有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在前,不过怎么想,感觉都有些怪怪。

    想到这里,朱英还是觉得自己得亲自去问问刘日新。

    ......

    邸报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整个京师内,几乎都在围绕着邸报上所写的东西在述说。

    在这个缺乏娱乐的年代,邸报这种新鲜玩意,足以让所有的士子百姓为之着迷。

    即便是卖菜的老农,也会去茶楼里听上一段。

    从前的国家大事,哪里会跟他们这些穷困百姓有什么关联,那都是官老爷的差事。

    听到太孙婚典,老农也要拍手道一声好。

    对于太孙,很多百姓都是感激涕零,因为在治安司的介入下,京师的商帮几乎消失殆尽。

    与之带来的,便是小贩们不需要再去缴纳保护费了。

    就连管辖市场的五城兵马司的巡捕大爷,突然间就变得客气了许多。

    曾经哪个不是白吃白拿,现在就是小贩们赶着送,那些巡捕大爷都不敢去接。

    太孙大婚,老百姓们是由衷的从心里头感受到祝福。

    还有那学堂。

    聆听邸报的老农,就有一小儿子在太孙的学堂求学。

    这可是家里头,未来的希望啊。

    若是能够学出身来,如果能有个生员的功名,对于老农来说,都是祖宗保佑。

    每次小儿子回家,老农都会严厉训斥,必须要在学堂跟着先生好好学。

    同时什么农活,哪怕是春耕都不会让小儿子去碰。

    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时候。

    “话说在咱们大明立国之前,蒙元统治,咱们这些汉人,尤其是南人,那就是四等民。”

    “什么是四等民?便就是跟鸡狗差不多的地位,哦,这般说不太准确,在元大人的眼里,咱们可是连狗都比不上,想当狗可没那资格。”

    “这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咱汉人天下,洪武爷立下大明,才算是给了咱们真正的栖息之地,否则那等日子,何异于炼狱般。”......

    听着说书先生在台上的话语,老农的心里头,也有一股异样的情愫在产生。

    今年的老农,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真正在‘元大人’下讨过生活。

    那时,他之一家,便就是‘元大人’家奴。

    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日子。

    曾经的往事被勾起,老农不由握紧拳头,一股叫做愤怒的情绪诞生。

    听到洪武爷立国,又缓缓松开,脸上不由洋溢着笑意。

    现在虽然也累,但至少能活。

    有着三个儿子的老农,哪怕是在村里,也是受人尊敬。

    想起村里头传的‘摊丁入亩’。

    老农突然想到:赋税少了,也能多养活几个。

    据说种下的那些新作物很是高产,怕是以后都能不挨饿了。

    或许,回家找婆娘再生几个娃?

    想到这里,老农心里头一阵火热。

    ....

    钦天监。

    在外人心中,这里应该是非常神秘,带着如同神话般的色彩。

    朱英来之前,也是这么想的。

    之所以没有传唤刘日新,而是亲自过来,也是想到这神秘之地看看。

    然而真正到了后,说不上失望,却和想象中的相差很大。

    说是钦天监,但感觉却跟翰林院没有太大的区别。

    随处可见的是各种钦天监官员埋头苦读。

    甚至还有许多钦天监成员,看着典籍书册,时而抱着珠算不断拨动,时而在纸上急促写写画画。

    就好像在做术算题般。

    若不是还有一些风水罗盘,铜钱木剑存在,朱英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了。

    有见到的官员,想要参拜,被朱英抬手阻止。

    “带本宫去刘日新所在。”

    “遵令。”

    刘日新作为钦天监监正,自然有单独的院落大堂。

    朱英直接走了进去,刘日新正在研读书籍。

    听到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说道:“我不是说了,每天这个时候不要来打扰我吗。”

    朱英笑着说道:“许久不见,刘大人果然改变不少。”

    这熟悉的声音,让刘日新顿时抬头看去。

    这一看,连忙起身,纳头就拜:“臣刘日新,拜见太孙殿下。”

    朱英道:“行了,都是老熟人了,便就不用讲究这些虚礼了,起来说话。”

    刘日新起身作揖:“谢殿下。”

    朱英打量了一番周围,而后道:“看来最近刘监正的小日子,还算是过得不错嘛。”

    这话让刘日新冷汗都冒出来了。

    实话说,现在的刘日新,真是舍不得如今的生活。

    从前知晓陛下性格,怕死,所以只想远离朝堂。

    现在真成了钦天监监正,这待遇可不低,还不用管太多的事情。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老婆也接了过来,孩子已经怀上。

    要是得罪了太孙殿下,这一切可就如梦幻泡影般破碎。

    想到这里,刘日新就想再次磕头。

    朱英自然察觉到,一手托住道:“别搞这么严肃,我今日过来,是有其他的事情跟你聊聊,可不是要责罚于你。”

    刘日新总算是心里头石头落下,不过动作也更加谨小慎微了。

    朱英见此,也懒得叙旧什么的了,直接开门见山的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最后更是点明,若是没那个本事,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伐倭在朱英看来,自是极为重要之大事。

    在以战养战的策略下,哪怕是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也得把倭国彻底给教化了。

    这一切,或许别人看来耗费过大,但在朱英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些东西,只有知晓了,才会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刘日新倒是没有多想,连忙表示道:“请殿下放心,这次臣将率钦天监中所有懂得气象学问的官员,一同前往,为大明东征效犬马之劳。”

    朱英反而有些愣住了,问道:“你们真能看懂天象?”

    刘日新解释道:“人力不及天变,然风云变幻,不出五行八卦,在易数之内,前人之总结,便有七分定理,六分准确。”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这话朱英倒是听明白了,大概就是说预测的结果有六七成的把握,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不见得每次都能算准。

    朱英好奇问道:“具体是怎么个测算法子呢?”

    刘日新爽快道:“大安阴晴日,清风送爽杨柳枝。留连雨绵绵,旱苗喜雨在禾田。速喜霓虹现,艳阳高照在人间。.......”

    “停!”朱英听着头大,连忙喝止。

    他就知道这些东西可没这么通俗易懂。执笔见春秋的大明皇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