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在线阅读 - 第22章 使臣朝贡

第22章 使臣朝贡

    夏原吉满脸痛苦,好不容易搞些钱,皇上又要大手大脚地花,他哪里受得了。

    “皇上,国库是富裕了,但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这么花销啊!”

    “穷不了。”朱棣一副暴发户嘴脸,“你目光太浅了,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的出来的,等明年宝船出海,大明的国库会越来越殷实。”

    “……”夏原吉苦涩道:“皇上,浙西的洪水还未得到妥善治理呢,这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朕正要说这个事儿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尽快解决此事,钱粮方面尽可放心,朕全力支持。”

    见他还要反对修书,朱棣转移话题道:“对于治水,你可有良策?”

    “这个……”夏原吉皱眉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为,可疏浚吴淞江下游,而后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让洪水借道入海,如此,方可彻底解决水患,长治久安。”

    顿了顿,夏原吉又道,“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两相结合,方为上策!

    不过……这要动用十几万人,花费的钱财也相当惊人。”

    朱棣道,“钱粮不是问题,早一日解决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难,恢复生产。”

    他思考片刻,道:“你去统计一下,耕地被淹的百姓,无需以徭役代替赋税,至于治水的苦力,这次就不用士兵了,全用受苦的百姓,以工代赈!”

    “皇上圣明啊!”夏原吉大喜,“这样虽然看似花钱多,实则利国利民……”

    “哈哈……好啦!”朱棣笑着摆手,“去吧,尽快解决此事,救百姓于水火。”

    “微臣遵旨!”夏原吉喜滋滋答应,“臣这就去办。”

    待出了大殿,他才恍然醒悟,这是中了皇上的调虎离山之计,不由苦笑一声,转身去了。

    ……

    夏原吉走后,朱棣神采飞扬起来。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著,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书;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巴拉巴拉……

    李青看着老四这模样,突然想到一句不太恰当的话:狗窝里放不住剩馍!

    不过修书属于文化传承,足以影响千秋万世,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好皇帝分仁君、圣君,仁君利在当代,圣君功在千秋;朱棣无疑是后者。

    稍稍知道历史的,就知道《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奇作,纵观整部华夏史,这本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甚至连能与其比肩的都没有。

    李青虽然知道这部书修下来,耗资弥巨,心里却是相当支持。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等朱棣慷慨陈词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你不会也和夏原吉一样,反对修书吧?”朱棣狐疑道。

    李青摇头:“皇上英明,修书有利于千秋万世,臣举双手赞同;

    然,若只是单纯的修书,并不足以体现皇上雄才伟略。”

    “哦?”朱棣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皇上,臣以为,书修完后,可允许官员阅览、抄录。”李青道,“要是修完书,就束之高阁,那修书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虽然在修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人偷摸备份,但效果远不如公开支持传播来的好。

    以官员为媒介,流传到民间,让这部旷世奇作,以这种方式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这话也有道理。”朱棣沉吟片刻,点头答应,“不过,抄本一定要注明出处。”

    “皇上圣明!”众人齐拍马屁。

    朱棣爽朗一笑,“解缙,朕再跟你找个帮手,你和姚广孝一起负责编撰事宜,尽快保质保量的将书修出来。”

    “臣…”解缙小心翼翼道,“皇上,臣一人可以应付的来。”

    朱棣眼睛眯了眯,旋即笑道:“都去忙吧,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臣遵旨。”众人行礼告退,解缙有些失落。

    待解缙等人离开,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物,区区一个内阁成员,竟走在尚书前头,实在自大,纵有才华,却不堪大用;

    高炽,你不可与此人过于亲近。”朱棣教道:“这样的人,就不能给他好脸色。”

    “儿臣记下了。”小胖点头应是。

    “李青。”

    “臣在。”

    “此番苏杭之行,你功不可没,即日起,封你为太子太师。”朱棣道,“怎么样,朕够意思吧?”

    李青无语,太子太师衔,老朱已经封过了,而且这个从一品,他也不想要,因为要多干活儿。

    “皇上,要不还是算了吧。”李青讪笑道,“臣还是做个孤臣为好。”

    朱棣脸一板:“君王赐不可辞!”

    “……谢皇上。”李青无奈点头,接着又问:“皇上,瓷窑、茶叶都在弄了吧?”

    “嗯,瓷窑已经建好了两个,茶叶的事夏原吉也落实下去了,以后的茶叶由朝廷专营,与盐一样。”

    朱棣心情很好,笑骂道:“这个人能力不错,品性也是上佳,就是太他娘的抠了,朕每次花钱跟剜他肉似的,娘的,老子又没花他的钱。”

    李青:“……”

    不得不说,老四花钱确实厉害,简直就是个碎钞机。

    朱棣欣然道:“今年年底宝船便能造好,届时海运一开,国库便能充盈起来。”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李青敷衍两句,内心也颇为激动。

    这还不满两年,大明就走出了小小朱的萎靡,逐步迈向鼎盛,实在是一大幸事。

    君臣三人聊了一会儿,小胖提议道:“父皇,此番大明国库收益如此大,应该庆祝庆祝,摆上美酒佳肴,好好吃喝一顿。”

    朱棣欣然应允,令人准备丰盛菜肴。

    ………………

    日子一天天过着,李青的生活很有规律,上午怡情听曲儿,下午去东宫,晚上快活,有时去曹国公、梁国公府串串门儿,安逸且充实。

    永乐大典的编撰进行的如火如荼,参与编撰的人员,从最初一百多人,逐渐涨到了近千,并且还在逐步增加;

    有朝廷的官员,有民间的饱学之士,购买书籍、整理归纳、定稿……忙的不可开交。

    见老和尚忙得脚不沾地,李青心里一下就平衡了,相比之下他舒服多了。

    另一边,龙江船厂也取得重大成果,一艘艘堪比小航母的巨舰,先后完工,下水试航。

    与此同时,大明的水师,也在积极演练。

    朱棣对三宝很是放心,出海的一切事宜,全权交予三宝负责。

    并升任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并为其赐姓,朱棣本来欲赐国姓‘朱’,考虑到三宝是太监,改为‘郑’。

    历史的巨轮滚滚而来,挡都挡不住,三宝摇身一变,从马和成了郑和。

    (ps:三宝本名马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信仰佛教,姚广孝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九月份,临边小国见大明已经稳定,不会再有变动,便先后前来朝拜。

    继朝.鲜之后,暹罗、琉球、日本(就不加符号),先后前来朝贡,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

    国王、王子,都必须要经过大明册封,才具有法理效应。

    大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朱棣身为帝王,自然开心,大摆筵席,招待来使。

    席上,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尽显大明风华。

    这些小国,有的从汉唐就开始跟汉人打交道了,深知汉人最注重礼仪,因此,在朝贡之物上,都下了血本。

    礼多人不怪的道理,他们也懂。

    酒席宴间,气氛很是热络,王子、使臣代表先后上前行礼、敬酒,朱棣来者不拒,十分爽快。

    结束完一轮敬酒,朱棣朝李青笑道,“看着吧,用不了多少年,大明的藩属国将会数倍增长。”

    李青一脸欣然,含笑点头:“皇上,开海在即,但海面并不算畅通,海上倭寇十分猖獗;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大明的海盗,事实上,太祖皇帝虽然禁了海,但民间海上通商者未曾断过,无他,利益太大了;

    这也就造成了海上倭寇、海盗横行,因为富绅走私,不受律法允许,他们抢的心安理得;

    如今,大明要开海贸易,自然要肃清海面。”

    朱棣点头,“朕也在琢磨这个事儿,不过,现在朝廷的开销实在太大,海面的倭寇虽然武装一般,但清缴起来比在陆地上困难多了。”

    李青道:“臣有一计!”

    “你又有计?”朱棣放下酒杯,“说来听听。”

    李青嘿嘿笑道:“把清倭事宜,交予日本国王足利义满。”

    “这个……”朱棣有些迟疑,“眼下刚建立宗藩关系,这样不太好吧!”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李青笑嘻嘻道,“只要皇上饼画的好,他自然乐意干。”

    “画饼?”朱棣眼睛一亮,这个他在行啊,“嗯,以夷制夷,这个主意好。”

    ……

    临近散场,各国使臣再次一一上前敬酒。

    到了日本使臣之时,朱棣开始语言艺术:“朕欲开海,然,海上倭寇横行,这让朕很难办啊!”

    使者心中一凛,连忙解释:“大皇帝陛下息怒,海寇之事,小臣也有所耳闻,但他们和我们没关系啊!”

    朱棣为难道:“这个朕自是愿意相信,就是怕到时候误伤了你们,毕竟大明的将军、士兵,可分不清这些,万一……”

    “大皇帝陛下三思啊!”使者会错了意,还道是大明欲借清倭名义,对他们发兵,立即道,“这个我们有责任,我们来清。”

    朱棣错愕,他还没画饼呢。

    使臣谦卑道:“剿寇这等小事儿,何须大明出兵,作为大明的藩属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大明排忧解难。”

    他一脸正气:“还望大明大皇帝陛下,给我们一个立功的机会!”

    “嗯……也罢!”朱棣一脸不情愿,勉强点头答应:“看你们表现吧,要是你们清缴不利,朕再发兵!”

    顿了顿,画饼道:“若是你们做得足够好,朕会在海面畅通后,加大与你们的贸易,华美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醇香的茶叶……都会加入贸易行列;

    回去告诉足利义满,只要好好干、肯听话,朕是不会亏待他的。”

    “小臣遵旨。”使臣连连点头,难掩喜色,拜道:“大明大皇帝陛下圣明啊!”

    李青忍着笑,心道:“这个大饼,漂洋过海也得喂到足利义满嘴里。”

    ……青红的我在大明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