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四章 拓跋的崛起

    第四章拓跋的崛起

    第一节一击柔然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根据中原地理特征,鼓励农业生产,拓拔鲜卑的奴隶主贵族们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毕竟汉人人口数量众多,且汉族大地主经济实力雄厚,为巩固统治,拓跋珪又招纳汉族大地主参与政治,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继承大业,擢用数百名汉族大地主担任高级官员,包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渤海高允等,北魏形成了鲜卑拓跋贵族与汉族士族豪门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增。特别是423年,不到16岁的拓跋焘即位后,北魏帝国从此驶入了彻底崛起的快轨道。

    当时,北中国的形式是:北魏占据中原大部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匈奴支系卢水胡三股势力占据西北及西域,柔然、敕勒等占据北方大漠,北燕、高句丽等占据东北。

    而对北魏威胁最大的,是柔然。

    柔然,同鲜卑一样,同属东胡族系。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该区域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

    敕勒又名丁零、高车、回鹘,其起源前文已有所叙述,著名的《敕勒歌》,其实是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翻译者叫斛律金,敕勒族人。对于大多数治文治史的人来说,斛律金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他大儿子可能会比较熟悉,此人叫斛律光,北齐著名的“落雕都督”,这点后叙述。

    回过头来再说柔然。柔然雄据大漠南北,自古以来,大漠的游牧民族一个很重要的谋生手段,就是抢劫。抢劫的对象,就是与其相邻的中原地区,柔然也不例外。这次受害者,是与其有近亲关系的拓跋鲜卑。

    北魏为防御柔然进攻掠夺,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干起了六百年前汉人干的事儿。

    修筑长城。北魏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的地界上修筑长城,并设军镇。仔细想想,鲜卑人修长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现在早已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跟汉人一样,过上了有固定居住、生产场所的农耕生活,这是鲜卑人的一个巨大转变。

    424年8月,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不久、北魏政局尚未稳定之机,率6万骑兵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抢劫财物,掠夺人口,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

    严峻形势考验着未成年领导者拓跋焘。

    拓跋焘,丝毫不慌,因为他虽然只有16岁,刚达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却已有4年的抗柔然经验。12岁那年,还是太子的拓跋焘就奉命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防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早已了然于胸。

    面对柔然的这次入侵,拓跋焘亲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北魏双方都是骑兵,6万对2万,柔然占绝对优势,不但包围了云中城,还将来救援的拓跋焘也包围了,无意中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

    2万对6万,不慌乱是不可能的。北魏士兵面对3倍于己的柔然铁骑,和如蝗群般射来的飞箭,阵脚开始松动,怯阵者众。拓跋焘大吼一声,亲自张弓搭箭,连连射倒几名柔然士兵。年轻的老板有此大心脏,北魏士兵的士气骤然提升。两支大军如两条交配的大蟒,绞杀在一起,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

    柔然兵力毕竟具有压倒性优势,北魏军队渐有不支之感。但是,逆境中仍保持自信的人往往运气奇佳。厮杀间,发生了一件偶然事件,导致了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那就是,柔然统帅于陟斤,段末波、曾天养附体,杀得兴起居然亲自陷阵,被北魏一小卒一箭贯喉,横尸当场。柔然军队群龙无首,大败而逃。

    这种偶然事件决定战场走势的事情,历史上不止这一例。

    譬如,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同样来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一员大将率军攻击中原政权,军势一路碾压,堪称势如破竹,一直攻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这已是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朝野震恐。生死存亡之际,一件偶然事件改变了整个战局。

    澶州城楼上,一个来自山东寿光的叫张环的军头正在值班,远远望去,见敌军一队骑兵在附近转悠巡视勘察地形,为首的人威风凛凛,貌似是个不小的官儿。山东寿光人不仅会种菜,还会射箭,张环想发一枝冷箭警告警告这帮人。可是,这帮人离城门六七百米远,能射得到吗?

    张环心里有底儿又没底儿。没底儿的是距离实在太远;有底儿的是,中原政权的马匹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但其他装备基本碾压,现在城楼上就有一张强弩。这张驽,可不是普通的驽。

    床子弩。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以绞动其后部的轮轴张弓装箭,待机发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绞轴,用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蹶张或腰引弩。《武经总要》记载,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5至7人;大型的如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准和以锤击牙发射都有专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矛,破坏力堪称恐怖。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寒鸦箭”,比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更像机关枪。床弩的射程可达三百大步(约合57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

    如今这股敌人侦察兵离城门六七百米远,不管有没有枣先打一竿子吧。张环和几个士兵搭好巨箭,用绞轴拉开弓弦,然后巨箭就如人间大炮一样向敌酋飞去。由于居高临下,又可能是顺风,巨箭飞出六百多米,正中敌军侦察兵领头者的额头。

    不久,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被射中者,不仅仅是个侦察排长那么简单,而是敌军主帅、兰陵郡王萧挞凛。萧中箭后,当晚伤重不治死于军中。这一箭,也最终换来了敌军的退兵,双方缔结了澶渊之盟,可谓一箭射出了双方边界百余年的和平。

    没错,这就是宋辽的澶州大战和澶渊之盟的缔结过程。巧合的是,辽国是契丹人的政权,而契丹族,是柔然人后裔(详见本书第二部)。424年,柔然统帅于陟斤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魏。整整580年后的1004年,其后裔统帅萧挞凛又被偶然射杀成就了北宋。可谓时也,命也。

    425年10月,缓过劲儿来的北魏主动全线反击,派重兵五路并进,越大漠而击柔然,柔然惊骇北逃。暂时遏制住柔然的入侵后,拓跋焘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西北,另一个豪强政权。

    第二节奇袭统万城

    这个豪强政权,就是夏,赫连勃勃(刘勃勃)建立的夏。

    前文已述,匈奴铁弗部刘卫辰被北魏击败后,其子刘勃勃南逃投奔羌族人建立的后秦,后秦王姚兴任命其为安北将军,镇朔方。后刘勃勃与后秦反目,于407年称大夏天王,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后秦所属的秦岭以北诸城,西吞南凉,后趁东晋与后秦交战之机挥师南下攻取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后并称帝后,却并未留在这座堪称战略cbd的繁华之都,只是留下太子镇守,而自己却到另一所城里遥控大局。

    因为,这城比长安城更牛。

    413年刘勃勃改姓赫连之后,想筑一座坚固的大城,作为大夏国的都城。

    如此浩大的工程,得先成立个建城指挥部,选个总指挥。赫连勃勃心中早有了总指挥的第一人选,这个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老铁。

    此人叫叱干阿利。

    叱干阿利,陕北鲜卑叱干部人,出生于肤施,即今天的陕西延安。赫连勃勃阴险狡诈、手段毒辣,这种人也有老铁、生死兄弟?

    有的。

    当年,北魏灭掉匈奴铁弗部(匈奴与鲜卑混血)后,灭绝了匈奴左贤王、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满门,只有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因在外狩猎逃过一劫。家国遭灭,刘勃勃无奈,投奔于陕北的鲜卑族叱干部。

    叱干部是个小部落,酋长叱干他斗伏,畏惧北魏势力,准备把刘勃勃绑了献给北魏。

    叱干阿利是叱干他斗伏的侄儿,当时驻守在大洛川,知道此事后紧急赶回来劝叔叔:鸟儿听到打雷声都会躲入民房寻求庇护,现刘勃勃已国破家亡,因信任咱们才来投靠,要是不能容他任其自去就是,也不能绑了他献给他的仇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人家来投奔咱,咱就是不收留人家,也让人自生自灭好了,把人献给他仇家,这就太不厚道了。叱干阿利是个厚道人。

    叱干他斗伏终究是畏惧北魏,不听侄子叱干阿利的,坚持要把刘勃勃献出。厚道人叱干阿利趁夜偷偷将刘勃勃放出,二人一起逃奔到羌族人的后秦国,在后秦的边防军中当了两个普通的小兵。

    叱干阿利救了刘勃勃,却连累了整个鲜卑叱干部,叱干部被北魏所灭。面对共同的国恨家仇,勃勃和叱干阿利两人发下重誓—誓灭北魏。

    刘勃勃身材高大(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长相英俊,口才极佳(善辩聪慧),风度仪表非凡,是个帅哥、猛男、智慧男的结合体。很快,他得到后秦边军将领、高平公没奕干的赏识,成了其女婿。

    一个人的外表如何,往往也会影响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心理学上称之为光环效应。刘勃勃通过高颜值和才能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不光令女人痴迷,男人遇见也心动,可谓男女通杀,五胡十六国第一型男。后秦国主姚兴,第一次遇见刘勃勃,就被其所折服。(兴见而奇之)。

    姚兴当即拜刘勃勃为骁骑将军、奉车都尉,时常与其秘密讨论军国大事,对其的宠遇已超过了大部分跟随其多年的老部下。(宠遇逾于勋旧)。

    姚兴弟弟、济南公姚邕看不下去眼了,提醒姚兴:刘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不宜过于宠信。

    姚兴:刘勃勃有济世之才,我要用他平定天下,你们不要嫉妒。我还要把三城、朔方一代的杂胡三万人划归其统领,协助其岳父镇守高平川(今宁夏南部固原清水河流域),作为前哨部队防御北魏。

    姚邕急了:我观察很久了,刘勃勃对其岳父非常傲慢,毫不谦卑,这样的人定是残暴不仁之徒,陛下用他一定会成大患!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后秦国主姚兴还是任命刘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把杂胡数万人交其统辖,镇守朔方。

    看明白了,姚兴没有按原先预想的让刘勃勃协助其岳父镇守高平川,而是直接让其持节镇守朔方。这是不但不听姚邕劝告,而且给刘勃勃全面升了级,这也直接把后秦推向了不归路。

    刘勃勃自此发迹。发迹后,他把生死兄弟叱干阿利调到身边当心腹参将。之后,后秦出于安全考虑,与北魏通好,刘勃勃、叱干阿利二人恼怒异常,伺机叛秦自立。

    不久,机会来了。

    柔然部派使者送给后秦八千匹战马,路过刘勃勃封地。刘勃勃指使叱干阿利将战马全部没收,据为己有。有了战马,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便顺利组建起来了。

    光凭这些人,逐鹿天下尚缺火候,刘勃勃掂量了掂量,又瞄准了一支队伍。

    某日,刘勃勃派人告诉老丈人没奕干,邀请他去高平川(今宁夏银川)打猎。女婿邀请,没奕干兴冲冲的带着部下赶来。翁婿二人骑马飞驰于原野,灌美酒、追猛兽,好不融洽快活。然而,骑着骑着,没奕干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自己的随从越来越少,女婿的人越来越多。等女婿勒住马回身冷冷看着自己的时候,没奕干感受到了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

    没奕干被杀,其属下被他亲自选中的好女婿刘勃勃吞并。翁婿之情?刘勃勃,父亲是匈奴左贤王,母亲是前秦宗室公主苻氏,父母本身就是政治婚姻。全家被北魏灭门后,四处逃命苟活于世,受尽了白眼和出卖,早早遭受生活的毒打。如此境遇下锻造出来的人,只相信实力和利益,不再相信温情。

    暗算了岳父的刘勃勃,此时拥有了八万余兵力,和后秦彻底决裂。有了兵马、地盘,刘勃勃觉得还缺点什么,以“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之意,改姓赫连。

    由于匈奴族人自认是传说中夏人的后裔,刘勃勃就把国号定为夏。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的“夏”,就来源于此。

    刘勃勃虽然长的帅,但为人奸诈无节操,为了权势连老丈人都杀,而叱干阿利忠义为怀,俩人却成了生死兄弟。一切都源于救命之恩,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毕竟还是少数的。刘勃勃成了大夏天王,封叱干阿利为御史大夫、梁公,为其心腹重臣。

    所以,这次新都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位置,就给了叱干阿利,叱干阿利相当于甲方总代表、总监理师兼乙方项目经理。

    工程的位置选在了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一带,动用了10万劳工,历经6、7年才完工。

    该城修筑中采用了一种新工艺--蒸土筑城法。工艺流程是:把白石灰、白粘土按一定配比混拌,然后加入糯米汁搅拌,再加热蒸熟,形成类似当今的混凝土,再用其对墙体进行注灌,故,该城实际上是一混凝土现浇结构。

    现浇结构区别于砖石砌筑结构,整体性特别强,城墙异常坚固。该建筑甲方总代表、总监理师兼乙方项目经理叱干阿利,对建筑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施工段验收时,命人以铁锥检验城墙硬度,凡锥入一寸者,立即将该施工段工匠斩首,也是个冷血残忍之徒。其与赫连勃勃可谓一对狼狈之友。

    城建成后,城墙高约8丈,基厚20步。上宽10步,东西长,南北宽,周长约18里。城内嵌有皇城,宫墙高约4丈,内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赫连勃勃对该城极为满意,豪情万丈: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于是,该城被称为统万城。

    赫连勃勃的豪情壮志,还体现在对该城四个门的命名上,东门名--招魏,西门名--服凉,南门名--朝宋(当时南中国宋已取代东晋),北门名--平朔(柔然)。

    赫连勃勃当时已吞并了南凉,北凉国弱不足虑,西门算是名字起对了。而大夏臣民很快发现,东门、南门起的名字更精准。425年,赫连勃勃死,既“招”来了“魏”,又“朝”来了“宋”。

    426年9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说赫连勃勃去世,其几个儿子互相残杀,政局动荡,派司空奚斤率4万人马攻击夏属蒲坂。

    蒲坂关,前文已有所介绍,故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处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蒲坂关坐落于黄河弯曲处,与潼关隔河相对,是河东通往关中的要冲。

    过了蒲坂关,就是长安的门户--潼关。拓跋焘派奚斤攻击蒲坂关,目标自然指向的是长安。

    南中国取代东晋而立的宋朝,也派大将周几率1万人马攻击夏属陕城(今河南陕县)。

    426年10月,拓跋焘又亲率大军自平城(山西大同)出发,于当年11月进军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段黄河上。11月天寒,黄河封冻,拓跋焘趁机率轻骑兵2万越过了黄河,直捣统万城。

    赫连勃勃死后,统万城内的新大夏国主是其子赫连昌。赫连昌见拓跋焘大军攻来,率兵出城迎战,被北魏军击败,退守城内。北魏军于统万城北大肆烧杀抢掠,俘、杀数万人,得牛马十余万匹。

    外围打打秋风可以,但10万民工历时六七年才完工的统万城实在坚固,北魏军一时强攻不下,只好撤军。

    贼不走空,拓跋焘走之前也得顺手带点东西,就把统万城附近的一万余户人口带到北魏去了。

    内线作战不顺利,外线则顺风顺水。北魏大将奚斤攻克蒲坂,并于12月率兵进入长安,秦、雍(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氐、羌首领都投降了北魏。北凉主沮渠蒙逊及氐王杨玄均排遣使者向拓跋焘称臣。

    趁火打劫的南宋也颇有收获,宋将周几长驱直入三辅(今陕西关中地区)。

    北魏军占领了长安,统万城的赫连昌自然不甘心这个战略要地的丢失,命令大将赫连定率兵2万欲夺回长安。拓跋焘则命大将拓跋礼率军增援。

    427年4月,北魏军与夏军在长安相持。拓跋焘知道,攻破统万城的机会来了。

    夏军分兵攻击长安,统万城防卫自然空虚了许多,拓跋焘决定趁机突袭。他留下龙骧将军陆俟镇守平城,节制留守诸军以北御柔然,自己则御驾亲征。

    拓跋焘率大军从君子津渡黄河至拔邻山,即当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下令留下所有步兵筑城,辎重也留下,自己则亲率骑兵奔袭统万城。

    骑兵利旷野作战及长途奔袭,攻城则必须要用步兵,这是军事常识,拓跋焘这个决定,显然违反军事常识。所有大臣都大吃一惊,纷纷劝阻。

    拓跋焘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很简单,他就压根没想攻城。

    拓跋焘的解释: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如果我们带着步兵、辎重、攻城器具到统万城,对方守军一看咱们这架势是来攻城的,肯定会坚守。统万城的坚固相信大伙都知道。若久攻不下,不但伤亡惨重,人困马乏,到时粮草等后勤供应再跟不上,那就麻烦了。不如以轻骑兵奔统万城,对方守军见咱们步兵没到,看架势不像攻城的样子,肯定会放松警惕,我再设法诱其出战,消灭其守城的有生力量,城自然也就破了。

    这个计划属跨河长途奔袭,有一定冒险性。但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冒险也值得。

    战局,会像拓跋焘预测的一样吗?

    427年6月,拓跋焘率3万轻骑兵奔至统万城,分兵埋伏于城外深谷之中,以少数骑兵至统万城下诱战。

    夏军一开始坚守不出,拓跋焘退军示弱,另外派5000骑兵在城外掠夺夏人口。

    夏主赫连昌在统万城内坚守一段时间后,盘算着北魏粮草将尽,而且未见北魏步兵,亲率步兵、骑兵共3万出城出击。

    你可终于出来了!

    拓跋焘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佯装撤退,夏军分两路追击。拓跋焘等夏军被完全诱致远离统万城时,准备回军攻击。

    不凑巧,正好碰上大风天,西北风沙多,北魏军逆风作战,十分不利。

    逆风?我可变成顺风。拓跋焘马上分出两队精锐骑兵,分成左右两路绕到夏军主力身后。此时,北魏军成了顺风。

    北魏骑兵人数占优,机动性强,旷野作战更利于骑兵的冲杀,夏军大败。

    赫连昌来不及逃入统万城,慌忙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与北魏军对峙于长安的赫连定,得知统万城被破的消息,觉得再对峙下去已无任何意义,也赶忙逃亡上邽。

    统万城都保不住,何况无险可守的上邦。428年,北魏攻上邽,赫连昌被生擒。

    4年后,也就是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部族俘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至此国亡,仅存24年。一个靠暴力起家而无文化滋润孕育的国家,是存活不了多久的。

    北魏大军进入统万城,皇宫富丽堂皇,超乎想象,拓跋焘大发感慨: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你拓跋家当年灭人家刘卫辰满门是为了什么?刘勃勃不建统万城,你就不来攻击大夏了?灭国就灭国,毕竟成王败寇、弱肉强食,但灭了人家国,再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胡喷一顿,就显得不那么厚道了。

    拓跋焘在统万城设置统万镇,留征南大将军拓跋素镇守,自己率军东还。

    第三节马踏漠北

    攻占夏都统万城后,北魏势不可挡,加快统一北方的步伐。最大的北患就是柔然,北魏先后13次对其用出兵,其中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

    429年4月,魏太武帝拓跋焘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然后兵分两路合击柔然。

    西路军由司徒长孙翰率领,向大娥山方向进军。

    东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由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方向进军。两路大军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轻骑突袭,一直是拓跋焘的拿手好戏。429年5月,西路军进至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时,拓跋焘命令舍弃辎重,每名轻骑备两匹马,直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

    北魏大军突然出现在柔然面前,柔然军民来不及抵抗,纷纷溃逃,牛羊牲畜也惊骇奔散。

    429年6月,拓跋焘率军沿栗水西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至此,到了如今的蒙古国境内,已经离开北魏首都平城有三千七百多里。

    拓跋焘将北魏军队分成几路,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宽5000里,南北纵深3000里的地域追击柔然,俘斩柔然军甚众,缴获战马甚多。

    之后,拓跋焘沿弱水西行,进军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

    墙倒众人推,原附属柔然的高车族等部落纷纷倒戈,投降北魏,逆袭柔然,前后投降北魏的有30余万。

    429年7月,拓跋焘率军东还,至黑山,修养生息,将缴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及其他财物分赐给远征军将士。

    柔然大檀可汗遭惨败,忧闷而死,其子继位,号敕连可汗。

    429年8月,拓跋焘又派万余名骑兵奔袭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东南),东部高车部亦纷纷投降北魏。

    429年10月,拓跋焘班师回首都平城,将柔然、高车等部落投降者迁到漠南,划定东至濡源(今河北丰宁西北),西达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区域,令这些降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按时向北魏政府交税,北魏设置政府机构派官员率军镇抚。

    至此,魏太武帝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中描述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其背景就是北魏击灭柔然之战。

    击败柔然后,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步伐已势不可当。

    431年,拓跋焘灭夏(前文已述),平定山胡,西逐同样是慕容鲜卑的吐谷浑,436年灭北燕(前文已述)。

    439年,拓跋焘又灭掉了北凉,十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北魏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前凉、北凉、南凉、后凉、西凉五个政权,这几个政权都因凉州而得名,但他们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现在咱来捋一捋。

    1、前凉(320-376):301年,凉州大姓、汉族人张轨被西晋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又被封为西平公。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shi)袭位。

    西晋灭亡后,张氏仍然拒守凉州,使用西晋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年号。张寔后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其子张骏年幼,众人推举张寔弟弟张茂为主。320年,张茂改元永元,遂成为独立政权。张茂曾向前赵刘曜称臣。

    345年,张寔之子张骏称凉王,以姑臧为都城,即当今的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

    前凉盛时疆域覆盖当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前凉,前凉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

    苻坚灭掉了前凉,却造就了后凉。

    2、后凉(386年-403年):后凉开国国主是吕光。吕光本人的事迹,在前文中已有涉及,现在再详说一下。其先世为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族人。西汉周勃诛诸吕后,其先人吕文和逃脱,逃到略阳,也就是当今的甘肃庄浪西南,与氐人杂居,繁衍了后代。故,吕光应为汉人与氐人的混血后代。

    吕光的父亲吕婆楼是前秦重臣,氐族人,前秦王苻坚的铁哥们。他辅助苻坚杀苻生夺位,王猛就是经他的推荐才成为苻坚的贤相的。王猛发现吕婆楼的儿子吕光持重老成,投桃报李,又向苻坚推荐了吕光。

    王猛、吕光共同辅佐苻坚统一北方后,苻坚又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计划。他派吕光西征西域,而自己则御驾南征东晋。

    结果,吕光顺利荡平焉耆(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西域诸国。等他用两万匹骆驼,驮着一千多种珍奇的西域战利品,带着一万多匹西域骏马,得胜班师回朝时,却发现,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众叛亲离,中国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回不去就不回了。吕光遂割据凉州,建立了后凉。

    后凉盛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403年,后凉主吕隆(吕光的侄子)因受不了后秦、南凉、北凉的交相攻逼,投降于羌族姚氏的后秦,后凉亡。

    3、南凉(397-414):河西鲜卑秃发氏所建,都城乐都,今属青海,盛时疆域包括今甘肃西部和宁夏的一部分。

    鲜卑秃发氏,前文已有叙述,是拓跋鲜卑的一支,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从塞北迁到河西,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鲜卑的南凉初附于后凉吕光,后灭亡于乞伏鲜卑的西秦,而西秦则灭亡于赫连定的大夏国。

    4、北凉(397-439):北凉的建立与吕光有一定的联系。吕光西征西域时,有个谋士叫段业,因战功被封为建康太守。397年5月,宿卫、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沮渠蒙逊及其堂兄沮渠男成兄弟,拥立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段业称建康公,定都张掖,史称北凉。

    公元401年,沮渠蒙逊诬告沮渠男成谋反,段业斩沮渠男成。当年6月,沮渠蒙逊攻灭段业,称凉王,改元永安。

    公元412年,凉王沮渠蒙逊迁都姑臧,即当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称河西王。

    北凉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

    433年4月,沮渠蒙逊病死,其三儿子沮渠牧犍继位为北凉主。

    5、西凉:西凉的建立者是大名鼎鼎的陇西成纪李氏。陇西成纪李氏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西凉的建立者叫李暠,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甘肃临洮),世为西州大姓。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东汉时凉州军阀董卓手下有个大将叫李傕,号称是董卓手下凉州系首席心腹大将,统领董卓的西凉精锐部队“飞熊军”,在董卓被杀后一度率军攻入长安,甚至击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

    这个李傕,也是陇西成纪李氏的杰出代表。

    李氏西凉先后建都于敦煌、酒泉,后于421年亡于沮渠蒙逊的北凉。

    李暠的二儿子、西凉后主李歆,生有八子,其中第三子李重耳,在西凉灭国后投奔南方的刘宋政权,后又归北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

    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又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叫李虎,后为北周的唐国公。李虎的儿子叫李昞,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李昞的儿子叫李渊,没错,就是唐高祖,李世民他老爸。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唐时,称李暠一族是其先祖,并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北凉灭了西凉,自己则亡于北魏的拓跋焘。

    说起来,北凉还是北魏的亲家。出于政治考虑,北凉与北魏之间频繁和亲。先是北凉沮渠蒙逊把自己的女儿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焘,也就是说沮渠牧犍是拓跋焘的大舅子。后来,拓跋焘又把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沮渠牧犍,拓跋焘又成了沮渠牧犍的大舅子。

    沮渠牧犍与拓跋焘互为大舅子,应该其乐融融才对,但两个大舅子eachothe

    却最终反目成仇,乃至动刀动枪。

    导火索?又是男人裤裆里的那档子事儿惹得。

    沮渠牧犍本来是有皇后的,原皇后叫李敬爱,就是西凉国主李暠的女儿。421年,西凉国都酒泉被北凉攻陷后,李公主和母亲成为了北凉俘虏。沮渠牧犍被李敬爱的美色所倾倒,便主动纳她为妃。433年立其为皇后。

    武威公主到来后,李敬爱很是郁闷,可皇帝的身体天生就不只属于一个女人,又能怎样?李皇后为大局考虑,自己回到了酒泉,后郁郁成疾,卒。

    437年,武威公主顺利接班成为皇后。刚到北凉时,沮渠牧犍出于对北魏的敬畏,对她甚是敬重、体贴。可也许是武威公主长得实在太一般,沮渠牧犍很快就绷不住了,对她失去了热情,竟然和嫂子李氏产生了婚外情。

    男人怕绿帽子,女人也不喜欢绿裙子。武威公主察觉后,把沮渠牧犍骂了个狗血喷头。

    李氏倒是个狠角色,见事情败露,一不做二不休,439年3月,将毒药放入武威公主的饭中。但可能是没看说明书,药量不够,武威公主吃后,虽然一直呕吐,却没死。

    这是欺负娘家没人?武威公主被毒的消息传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焘立即派御医带着药物火速赶到姑臧,为妹妹精心治疗。同时,命令沮渠牧犍立即交出李氏,送到平城等候处置。

    沮渠牧犍舍不得李氏,把她送到酒泉躲避。

    拓跋焘雷霆震怒,罗列了沮渠牧犍的十二条罪状,出兵北凉。439年8月,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出城向北魏投降,姑臧也随即被攻破,沮渠牧犍被押送到平城。

    起初,拓跋焘念及与沮渠牧犍互为大舅子,对他很礼遇。然而,亡国之君,永远是被猜忌的对象。

    447年1月,沮渠牧犍被拓跋焘赐自杀。好在拓跋焘终归还是念及其身份,以王礼将其葬于平城郊外。

    再近的亲戚,在对权力的追逐面前,都是浮云。

    在北方西征北讨的同时,拓跋焘也没忘了向南方伸手。此时,南方东晋司马氏政权,已被北府兵将领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拓跋焘派兵攻取了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战略要地。

    至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中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大混战,与南方汉人刘宋政权对峙,中国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大江南北之间精彩激烈的冲突与融合也开始逐渐步入高潮。

    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