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银狐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五章 村庄设计

第三十五章 村庄设计

    新野县令姓王,叫王翊,冀州人,原本也是党人后裔,董卓之乱后,党人势力分崩离析,家乡大乱,于是来到荆州投奔刘表。

    得知邓氏在外的子弟大批归乡,又有刘表命令,王翊不敢怠慢,出城来迎接。

    刘先带着邓茂邓洪邓昭沈真等人与他相见,乡老们先停留在城外,一行人则进入了新野县城内,前往县衙府邸商议。

    沈晨也跟着大人们一起进去,到了县衙,里面也已经有人在等着,是一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老者,王翊介绍道:“这是新野邓氏如今的乡老,名唤邓琦。”

    “我是邓茂。”

    “邓洪。”

    “邓昭。”

    几个人互相见礼。

    邓琦怀里还抱着好几卷竹简,对他们说道:“还请族谱相见。”

    邓茂招招手,身后邓昭也把怀里抱着的竹简拿过来。

    两人就坐在席上开始对照彼此之间的竹简。

    过了片刻,族谱对照完毕,邓琦笑着说道:“原来是几位从弟。”

    经过印证,邓琦的祖父和邓茂的祖父是亲兄弟,两个人都是叶侯邓广宗的儿子。

    当年邓氏树倒猢狲散,邓茂的祖父迁居到了徐州,而邓琦的祖父则南下去了宜城,到邓琦父亲那一代又回到了南阳。

    所以论起来邓琦和邓茂几人应该算是堂叔伯兄弟。

    邓茂苦笑道:“世道艰难,徐州已经是一片焦土,我等不得不举家逃回南阳,还望从兄收留。”

    邓琦笑道:“都是自家兄弟,自然要互相帮扶。南阳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自黄巾之乱后,家乡已经是破败不堪,丁口极少,到处都有荒田,重新开垦一番,就又能度日了。”

    “多谢兄长。”

    邓茂听到这個消息,顿时长舒了一口气,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家乡父老不能容他们,好在现在战乱,荒废的土地无数,倒是不用考虑栖息地的问题。

    王翊思索道:“咱们新野如今到处都有荒地,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沙河一带,能容纳你们上千人绰绰有余,就将村聚安置在沙河吧。”

    “多谢县尊。”

    邓茂又对王翊进行了感谢。

    敲定了地方之后,王翊和邓琦就亲自带着他们前去。

    黄门亭乡老们便再次启程,沙河是淯水与比水之间的河流,贯穿两地,除了沙河以外,还有溧河、唐子河等几条河流。

    南阳盆地跟关中盆地差不多大,和帝时期人口达到二百多万,占据当时荆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二。

    但自从黄巾之乱以来,南阳盆地就屡次遭受过灾难,再加上袁术早期盘踞于此,他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奢姿无厌,百姓遭到了他的祸害,南阳渐渐凋敝。

    不过这两年袁术被刘表和曹操相继打败,不得不得退往淮南,南阳的情况就好了许多,如今人口尚有百万,是刘表非常看重的粮食和丁口来源。

    所以他在南阳布置了不少兵马,比如文聘现在就镇守宛城,南郡太守兼镇南将军军师蔡瑁驻扎在襄阳,刘表的外甥张允驻扎在樊城。

    除了这几支抵御北方的主力部队以外,还有其它一些武装力量,如甘宁此时也在这里,有八百部曲,还有霍俊的兄长霍笃,也有几百人,其他诸如沈弥、娄发之流,大大小小的力量十多股。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门亭护卫的两百多族丁,也算是一股武装力量。

    沈晨跟随乡老们抵达了安置点,就看到南阳盆地旷野一望无际,杂草丛生,远处森林遮天蔽日,沙河虽然不是大河,但乃是后世白河与唐河之间的河流,灌溉农田绰绰有余。

    乡老们迁移至此,重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开垦土地,趁着众人忙碌的功夫,邓茂就召集了宗族乡老,召开族议。

    迁居南阳之后,第一次黄门亭乡老大会举行地点是在沙河东北处的一片小山坡下,这里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正是初冬时节,虽然还未下雪,天气已经透着一股寒凉。

    邓昭叫了几名力士,临时砍了一些树木,搭建了一个窝棚。

    邓茂邓洪等几兄弟,加上沈氏两名族老,还有沈晨总共八个人,大家分列而坐,面容都十分严肃。

    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少,主要有三个,一是确定沈晨的指挥主导地位,二是对黄门亭新的乡村聚落进行规划,三是宗族未来发展的问题。

    会上,邓茂第一个开口道:“阿晨虽然是外姓,但邓沈二氏素来是共同进退,此次我们能够顺利迁移回祖地,阿晨功不可没,我支持阿晨未来对宗族事物进行定夺。”

    邓洪点点头道:“阿晨十分聪慧,这次也让我成功在荆州出仕,我也赞同。”

    “我没问题。”

    “虽说阿晨年纪不大,但性格沉稳,有他在的话,应该无碍。”

    “那就这么说定了,阿晨,你觉得如何?”

    几个族老都没意见。

    从今年年初开始,沈晨就一直在乡亭宣扬迁居的事情,当时乡人都不在意,结果没过多久他说的话都一一应验。

    曹操屠杀了徐州之后,乡民们都感觉到十分后怕,也正是经过这件事情,沈晨在宗族当中说话的分量渐渐增加,被大家所重视。

    紧接着沈晨又规划了迁移路线,训练族内兵丁,与徐州巨富糜竺进行了土地交易,一系列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因此渐渐被乡民们所信服。

    而跟乡民们考虑的是沈晨聪慧,能够带领他们在乱世生存下来不同。

    邓茂邓洪等人,则考虑的是宗族未来的发展。

    他们作为邓氏后裔,眼界自然比普通乡民要开阔得多。很清楚在这样一个世道,如果你不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担任官职,掌控权力,那么你就如同猪狗一样被屠杀。

    就如同徐州一样,曹操明明是找徐州牧陶谦报仇,可陶谦有一万兵马能够驻守在城池里,曹操攻打不进去,就拿各乡野县城的百姓出气。

    如果不是沈晨的话,也许现在的黄门亭,已经是满地尸骨。

    所以在发生了这件事后,邓茂他们就得思考,如果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自然是需要实力。

    他们没有实力,就让一个有实力的人来带领他们。

    沈晨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来他是宗族外戚,二来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趁着这个时候,正好确定沈晨的主导地位,以此将他与宗族绑定在一起。

    “多谢诸位叔祖的认可,我虽然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成为宗族的首领,但时间紧迫,很多事情都必须要做。”

    沈晨沉声道:“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把村庄建设起来,把田地开垦起来,所以我也就暂时来定夺族中大事。关于农事方便,诸位族老比我熟悉,我就不过多参与,不过村庄具体规划,就由我来实行,诸位叔祖觉得如何?”

    邓茂说道:“阿晨你来做决定吧。”

    “好。”

    沈晨点点头道:“这两日大家先砍伐树木,搭建窝棚居住,我趁着这段时间,先查看一下周围地形,然后再设计建造。”

    事情就这么先定下,接下来的两天,沈晨就开始了他的勘察之路,在周围数平方公里寻找合适的居住地。

    王翊给他们选的地方位于沙河以北,南面就是沙河,是一条宽十七八丈的中小型河流,河水资源还算丰富,最深处大概是两三丈,两岸都有大片土地。

    东北方向有一片山林,说是山,其实就是丘陵,最高处也不过是二十多丈,七八丈的小山坡比比皆是,其中树木丛生,还有大量动物栖息。

    北面、西北面、西面以及西南面都是一片平原区,森林植被都比较茂盛,据说再往西一点原来是一个村落,黄巾之乱时破败下来。

    沈晨勘察了几天之后,最终打算将村庄定在了沙河北岸,距离河流大概有二百多米。

    同时在南岸、村庄外围开垦大量田地。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沈晨想挖地道,河流附近的土壤太湿润,不利于挖掘,所以就把村庄离河流远一点。

    用水问题也简单,修建水渠就行。

    并且刚好在这附近是沙河最窄处,只有七八丈,可以修建一座桥梁,这样南北两岸的田地就可以统一利用起来。

    村庄的东面就是那片丘陵,沈晨也打算在这片丘陵里搞个大工程,在丘陵上方修筑碉堡,下方修建庇护所,地道直通村庄,这样即便是有敌人进攻,也能够立即躲藏起来。

    除此之外,沈晨还让家家户户修建一个茅房,按照他画的要求,在每家后院地下挖建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地窖,同时上方还要建造夯土茅屋,用来养殖牲畜。

    汉朝虽然有茅房,但基本都是高门大户或者县城居民才有。普通乡民有间房子就不错了,往往就是一个简单的夯土或者木屋,外面是堂屋,里面是卧室,最多加个厨房,很少会修建专门的茅房。

    真正到我们后世那种农村标准房屋,要到明清之后。

    因为沤肥技术要到南宋才出现,元朝开始普及,明清时期就传遍全国,汉朝人并不懂这门技术。

    而沈晨穿越之前,是学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院工作。

    虽然基本都是做民用建筑设计,但以前读书的时候,去全国各地旅游,采风地方建筑特色,见过不少古代遗留下来的碉楼、庄园、城池,也见过很多农村老宅。

    所以对于农村建设还是有一定心得。

    目前来看,以黄门亭的人口想建造城池不太可能,不过却可以建造邛笼。

    这种东西其实东汉就有,乃是西凉羌族所创,一直到清朝大小川战役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连火炮都打不穿。

    沈晨经过几天勘测,最后终于规划了田园区、住宅区、邛笼区以及一部分地道暗堡。

    邛笼地道暗堡都是古代建筑设计,春秋战国一直到东汉都存在,只是设计不合理也不规范,因此没有特别流行。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只适合小规模建造。

    即便后世抗日时期冀中平原最出名的地道战,也都是村庄内部挖通地道,而不是大规模挖掘。

    因此搞游击和应对小规模战争的时候,就特别有用。

    wap.

    /93/93590/2063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