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银狐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昆阳对

第一百四十八章 昆阳对

    上中下三策。

    这是沈晨从去年到今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战略方针。

    刘备这些年一直四处漂泊,如无根之萍,就是因为身边没有谋士帮他出谋划策,现在得知沈晨有策略,连忙问道:“上策是?”

    “上策自然是袁曹两败俱伤!”

    沈晨说道:“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切不可令其一死一伤,伤虎犹能吃人,何况健虎乎?因而必须在关键时刻出手,令其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

    刘备微微眯起眼睛,开始思考琢磨起来。

    沈晨点点头道:“不错,只要能够做到,届时曹操不能北上,袁绍无法南下,双方以大河僵持,谁都吞并不了对方,趁此时机,我们可以以南阳为根据,图谋大业!”

    刘备连忙追问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沈晨说道:“唯有曹操打败袁绍方才可行,我们人在南阳,南阳离颍川咫尺之遥,待曹操击败袁绍之际,偷袭许都,他必然回援,不敢追击北方,届时我们撤回南阳之地,以此据守,再图它计。”

    刘备诧异道:“想让曹操打败袁公,怕是不容易,袁绍四世三公,虎踞河北,麾下兵马足有二十余万众,以曹操如今的实力,又如何与之匹敌呢?”

    沈晨就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曹操败于袁绍之手,此上策自然作废,届时就只能选择中策和下策。”

    两败俱伤的办法,就是沈晨几年来考虑的如何让官渡之战利益最大化的计策。

    官渡之战的结果大家自然也知道,许攸当了二五仔,向曹操报告了乌巢的消息,曹操于是连夜奇袭乌巢,火烧了袁绍的粮草,使得袁军大败,然后八万精锐全被坑杀,导致袁绍元气大伤,最终忧愤而死。

    袁绍一死,袁家内部又出现了夺嫡的问题,曹操不断分化拉拢,又逐个击破,这才彻底平定了北方。

    那么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

    当然是能够想办法保存袁绍的实力,即便是不能让袁绍多活两年,只要让那八万精锐活着回到河北,曹操就很难收服冀州。

    要知道即便是历史上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平定北方也足足花了五年时间。

    袁绍十多万主力在延津、白马、官渡悉数被消灭,官渡直接死了八万人,袁谭和袁尚还互相攻伐,可在这么大损失以及内部不和的情况下,曹操得河北依旧是非常艰难,就可以知道袁绍留下的势力有多强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让袁绍减少损失,不败得那么惨,哪怕只多活一年,袁绍解决了立嗣的问题,亦或者让那八万精锐保存下来,曹操收复北方,时间将大大增加。

    届时沈晨和刘备就可以在南方,不管是图谋荆州益州亦或者江东,就都有时间和空间操作,甚至赤壁之战都打不起来,刘表一死,荆州唾手可得。

    不过刘备当然想不了那么远,只是皱眉说道:“南阳为刘景升之地,以南阳为根基,恐怕会为刘表所忌呀。”

    沈晨笑道:“刘表惧怕北方南下,一直不敢派重兵驻守南阳,只敢依沔水大江之险,巩固南郡、江夏二郡,连荆南他都掌控不足,鲜有张羡之乱,北方若有人帮他看守门户,恐怕求之不得,公岂不闻张绣之事乎?”

    “唔。”

    刘备点点头,又忧虑道:“那张绣会如何处之?”

    沈晨说道:“此人与曹操和刘表都有血仇,曹操他不敢去投,投刘表亦是不得已而为之,且刘表亦不敢信他,因而目前只敢据守南阳以西之地,公可取宛城以北,我在新野,佯装为刘表前驱,待时机一到,或可先取荆州为基业。”

    佯装为刘表前驱,帮自己取荆州为基业?

    刘备睁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小先生难道不是在刘荆州帐下吗?难道”

    “不错。”

    沈晨起身向他弯腰拱手道:“我从未投靠于刘表,此次北上攻打曹操,这个中郎将还是他后来给的,我心中一直认为,玄德公方为明主!”

    “小先生”

    刘备先是不敢置信,然后脸上露出了狂喜,上前握住了沈晨的手,高兴得眼泪都快流下来。

    唯有沈晨心情复杂。

    这也算是终于向刘备彻底挑明了自己的去留。

    其实刘表对沈晨是有恩情的。

    虽然刘备也救过他和宗族的性命,但刘表也照顾了他的宗族。

    黄门亭邓沈二氏能够到迁移至南阳去,现在可以安居乐业,也是刘表帮了忙才有今日。

    如果帮刘备取荆州的话,似乎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但沈晨也没办法。

    谁让刘表活不了几年了呢?

    刘琮是投降主义者,与荆州投降派世家利益捆绑。

    刘琦的话人还不错,可也是早早病死。

    所以沈晨只能选择刘备。

    更重要的是,刘备的思想观念是与他非常贴近的,都是以民为本,重视底层百姓。

    伟人曾经说过,历史属于人民。

    沈晨亦是坚定的想要为百姓建造一个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没有贫穷国家的人。

    如果在无法推翻封建制度的情况下,那么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不能为了权力迷失自己,至少要与一名仁君合作共同建造一个理想中的国家。

    而且还不是以臣子的身份,是以合作者的身份!

    是的。

    沈晨从没觉得自己是在投靠刘备,而是与刘备一起合作,先建造起一个崭新的大汉,然后开始自己的改革。

    就跟曹操和荀彧一样的关系。

    等到将来有足够的话语权时,沈晨还希望与刘备签订一个盟约。

    既以后坚决否定刘备一言堂,将来组建一个决策层,还要以民主投票的形势来做出一些重大决定。

    这样一来能够增加诸葛亮、庞统、徐庶他们的发言权。二来也是为了防止出现像后来刘备不听劝阻,最终导致夷陵之战这种事情的发生。

    而这些才是沈晨从一而终的心愿。

    至于皇帝是谁,他无所谓,因为作为坚定站在百姓群众这一边的人,沈晨更希望没有皇帝来压迫剥削他们。

    但以目前的处境,想要推翻封建制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又不可能跟屠城的曹操合作,因此跟底层出身,最贴近百姓的刘备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对他有恩的刘表,那也没办法,寿命就这么点长,再过几年就病死了,所以只能将来善待刘琮以及刘琦的子嗣,还他的恩情。

    听到沈晨的话,刘备喜不自胜,擦着眼泪,兴奋地上前把他扶起来道:“我能得小先生,当真是.如鱼得水呀。”

    “我出身于底层,知道天下黔首皆苦,各方诸侯只知道争权夺利,从未想过惠及百姓,挽救万千生民。”

    沈晨正色道:“唯有玄德公心系黎民,有明主之象,我亦心向往之,愿做执殳,为公前驱!”

    “我不过是愚陋之人,只愿为陛下效命罢了,岂能算什么明主?”

    刘备摆摆手道:“我只心愿,只愿大汉黎民百姓能安居乐业,有衣穿,有饭吃,天子高坐庙堂,能够肃清寰宇,没有如张让赵忠这般奸逆妄为就足矣。”

    沈晨笑道:“正因如此,方才需要公挺身而出,匡扶宇宙,定鼎乾坤呀。”

    “小先生之意,我已明了。”

    刘备叹息道:“奈何刘荆州与我都是大汉宗室,岂能夺同宗之业?”

    沈晨说道:“因而我才让公先以南阳为基业,缓图北方。亦是看将来之变,见机行事。袁绍强则按兵不动,曹操强则袭扰后方,若能找到机会夺取豫州,便是最好。”

    南阳是刘秀的龙兴之地,此地连接南北,且面积达到三点六万平方公里,仅仅比关中盆地小了三千平方公里而已。

    秦朝以关中盆地三点九万平方公里起家夺得天下,刘备也未尝不能以南阳为根基,北伐曹操,夺取豫州,或者南下等到刘表死后,再夺取荆州。

    而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战略谋划,主要还是在于南阳现在的人口。

    根据史料记载,关中和南阳的面积差不多,但关中由于是秦朝以及西汉的首都所在,所以当时人口兴旺,百业昌盛,比南阳要稍微富裕一些,人口多了数十万。

    但到了东汉末年,凉州军阀多次入侵三辅之地,董卓又迁都长安,各种战乱瘟疫,以及天灾影响,关中人口十不存一,已经是凋零破败到了极致,丁口从二百四十万,下降到了不足三四十万。

    反观荆州,特别是南阳之地,人口暴增。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扬州从三百二十万增加到四百三十三万,荆州从三百五十九万增加到了六百二十万。

    其中南阳因耕地面积较多,成为了人口迁移的主要地区,这些年来陆陆续续有河南、关中、司隶的人口迁移到了这里,人口早已经突破百万。

    因此相比于残破不堪,千里无鸡鸣的关中,现在的南阳不管是兵源、粮草还是矿产资源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沈晨的上策很简单。

    就是趁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火烧乌巢之后的这段时间里,立即第三次偷袭许都,逼迫曹操亲自回防。

    《三国志》记载,曹操于建安五年十月火烧乌巢,而袁绍则是在十一月战败,这意味着即便是乌巢的粮草被焚烧之后,袁绍在官渡的营寨,还有大概不足一个月的存粮。

    在这一个月里,袁绍试图强行打败曹操,然后逼着张郃高览强攻营寨,最后二人实在打不破,粮草又不够,袁绍在后面催得紧,把他们逼急了才投降。

    所以只要在这一个月里闹得动静足够大,逼得曹操扛不住,必须回来防守许都,没办法坑杀那八万降卒,那么事情就有很大的转机。

    即便逃回北方的袁军不足半数,只要袁军精锐没有全军覆没,袁绍吊着一口气,多活个一年半载,就够曹操喝一壶。

    到时候沈晨就能以南阳为根基,要么北伐曹操,与袁绍配合谋夺豫州,要么静待刘表死翘翘,夺取荆州,然后再对江东或者益州动手,只要曹操袁绍一直没不出胜负,那么他们就永远得利。

    “原来如此。”

    刘备思索道:“不过我有疑问,为何我们不趁着袁曹交战之际,拿下许都后,奉迎天子去荆州呢?”

    “天子就如同一块瑰宝,在谁手里,必然被天下群起而攻。”

    沈晨苦笑道:“曹袁争雄,谁胜出了,谁就会下死命进攻南阳。若无实力,不能据有呀。所以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奉迎天子去南阳,比如我要说的中策。”

    “中策?”

    刘备听了沈晨的话,微微点头道:“上策是曹操与袁绍两败俱伤,我们以南阳为根基,北伐曹操,那么中策是什么。”

    沈晨说道:“中策就是曹操战败了,我们偷袭许都,奉迎天子回南阳,联合刘表孙权,共抗袁绍。”

    袁绍的势力很大,根据历史记载,他当时的总兵力已经有二十多万,接近三十万。

    官渡之战死了八万人,但在这之前还有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白马之战颜良带了三四万,延津之战文丑带了五六千,火烧乌巢的时候还有上万袁军被曹操打败。

    由此可见光打这一仗,袁绍就带了十多万大军。然后青州、幽州、并州都需要人马来防守,因此袁绍的实力几乎是曹操的一倍以上。

    沈晨也清楚自己在后方不时骚扰曹操,导致曹操正面压力会非常大。万一他扛不住压力,没有等到许攸,自己就先崩溃了,到时候他就得面临拥有整个河南河北的袁绍,压力会非常大。

    所以他就只能先把刘协抢在手,拥有大义名分之后,再联合刘表孙策刘璋等人跟袁绍打。这其实也算是下策了,毕竟袁绍要是赢了官渡之战,膨胀的实力太过恐怖,就连几方一起联合起来,都不一定能打得过他。

    “下策是什么?”

    刘备抚须沉吟,中策都这么可怕了,下策还得了?

    沈晨说道:“下策便是不攻打许都,静观其变,若袁曹分出胜负,必然会南下进攻刘表,公可依附刘表,先图荆南,再夺取益州为基业,三分天下。但凡天下有变,则两路进发,从益州和荆州共伐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隆中对。

    为什么隆中对会是下策呢?

    因为时局不同。

    诸葛亮在做隆中对的时候,北方已定,曹操大势已成。

    所以他只能为刘备铺路谋夺益州,三分天下。

    而现在曹操和袁绍还未分出胜负,则有机可乘,操作空间也更大。

    比如上策,让袁绍和曹操打得难解难分,刘备可以在南阳从容发展,北可图豫州,南可得荆州,还能防止孙权来搞事,也不会发生什么借荆州的纠纷。

    中策就差很多,因为中策的前提是袁绍打赢了,曹操打输了,袁绍的实力太强,他们就只能带着刘协去南阳。

    虽然看上去还是很弱小,但手里有刘协这个大义名分,他就能诏令刘表跟孙权联合起来,甚至还能够影响北方,让袁绍后院起火,等到刘表一死,再让刘协命令刘备当荆州牧,就顺理成章很多。

    最重要的是沈晨也不在乎皇帝是谁,他需要的是一群跟他一样在乎百姓的志同道合的同伴,哪怕是奉迎了天子,刘备当了权臣,至少也比曹操这个屠城的人强了太多。

    所以上策和中策都很好。

    而相比之下,下策自然就是无奈之选了。

    至于其它选择。

    比如从南阳的武关去关中发展,或者顺着汉水北上直取汉中,再夺益州,以前确实有过这种想法。

    但真到了汉末之后,发现这种想法还是太理想和太天真。

    首先是关中,人口十不足一,又面临着韩遂马腾乃至于曹操的夹击,以区区不到三四十万的人口来做基业,死路一条。

    其次是汉中。

    若从关中进攻,难上加难,就连曹操十多万人马,也是靠着夜晚迷路,误打误撞才把汉中夺下。

    从汉水北上,曹真和司马懿倒是有过这个想法,结果山洪爆发,几乎全军覆没。

    主要也是西汉时期的武都大地震,导致汉水改道,汉中的下游一带陆路根本走不通,只能走水路,而水路一来湍急,二来多雨,容易发生山洪,稍有不慎就是司马懿和曹真的下场。

    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占据人口和耕地面积非常多的南阳盆地,以此作为根基,看时局而选择南下或者北伐。

    “嗯。”

    听了沈晨的话,刘备摇摇头道:“下策不可,天子还在许都等着我来营救,我岂能弃天子于不顾?待时局变化,我们取上中二策吧。”

    “好。”

    沈晨拱手说道:“我亦是这般作想,不过还请公知道,不管上策还是中策,我们都需要去南阳依附刘表,等到南阳之后,我就会与公划清界限,佯装不熟,到时候公千万不要在刘表眼前与我交谈。”

    “这是为何?”

    刘备诧异不已。

    沈晨解释道:“刘表此人看上去宽厚,实则心性狭窄,容不得人。公若去南阳,有多方豪杰来附,必被他猜忌,因而公去南阳之后,定要谦抑行事,莫要太张扬。”

    “这样吗?”

    刘备缓缓点头,沉声道:“我知道了,多谢小先生。”

    没想到刘表居然是这样的人,以前倒只听说他为人有威容、器观,现在看来是真如曹操所言,刘表虚名无实,并非什么大英雄。

    (本章完)

    /109/109202/2941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