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在线阅读 - 第四百四十七章目的

第四百四十七章目的

    见杨帆与其他几人宛如朋友之间的闲聊,一副谦虚恭敬的样子,长孙无忌气呼呼的站起来,冷哼一声,呵斥道:

    “忠义侯,这里是政事堂,是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岂容你嘻嘻哈哈攀亲带故?”

    “既然是讨论科举事项,那就赶紧言归正传,勿要胡搅蛮缠,若是如孩童嘻戏,岂不让人耻笑。”

    杨帆的作为确实让长孙无忌很不舒服。

    毕竟,杨帆与在坐的几位都有说有笑,唯独与自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长孙无忌看来,杨帆就是在膈应他,简直是欺人太甚。

    杨帆抬眼看了气得满脸通红的长孙无忌一眼,这才慢悠悠的说道:“赵国公好大的官威啊!不过某向来尊老爱幼,赵国公的教诲定当铭记于心,既然刚刚的问题已经讨论过,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筹备科举改革小组人员的名单。”

    杨帆的这番话把长孙无忌气得吹胡子瞪眼,真想大骂一句——扯你妈的,你小子哪有一丝尊老的觉悟?

    见两人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李二陛下对着杨帆无奈地道:“你小子有什么事儿赶紧一起道来,这么婆婆妈妈干嘛?难道不知道这是国之重地,岂容你放肆?”

    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二只能呵斥杨帆,谁让杨帆年纪小呢!

    杨帆憋了憋嘴,毫无畏惧,反而挤兑道:“陛下既然知道这是国之重地,怎么不以身作则?”

    “虽然我位卑职低,可毕竟是朝廷官员,陛下不是应该以官职称呼我吗?”

    这话顿时让李二陛下气得青筋直冒,差点想把这混蛋一刀砍了了事,这小子实在是太不知死活了。

    房玄龄苦笑着道:“贤……咳咳,忠义侯,正事要紧,还是赶紧商讨科举事宜。”

    见李二陛下已经到了发飙的边缘,杨帆当然知道适可而止:“既然房相如此心急,那好,咱们言归正传。”

    “此次成立科举筹备小组,我打算请陛下作为筹备小组组长,房相、魏相、赵国公、卫国公、英国公、礼部新闻司孔颖达、主客司李义府以及在下作为组员,成立九人科举考试筹备小组。”

    “这个小组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所有事宜,科举考试结束,该小组视情况解散。”

    “科举筹备小组不管是组长或者成员,须对科举考试的所有事情负责,有权参与科举考试的各项决议。”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又开始炸毛了。

    本来把自己的儿子长孙冲弄到礼部当侍郎,就是为了让儿子去捞些功劳。

    更何况这是一个与皇帝亲近的机会,没想到杨帆也实在太狠了!

    直接一脚把自己的儿子撇开,费了这么多的精力把儿子弄到礼部还有什么作用?

    若说其他人组成科举筹备小组成员长孙无忌倒也没什么异议,毕竟这些人都是一方大佬,资历那儿!

    可这个李义府是个什么鬼,居然敢挤掉自己的儿子进入科举筹备小组,这岂不是扯淡么?

    在长孙无忌看来,杨帆这显然是公报私仇,于是怒气冲冲的问道:“忠义侯,这李义府何等人也?你居然让这样的人进入科举筹备小组,是不是太儿戏了?”

    “科举乃国之重器,关乎帝国的稳定和人才的选拔,礼部负责科举考试,不是应该由礼部侍郎行使职权么?”

    看着长孙无忌嘶吼底里的质问,杨帆风情云淡的说道:“李义府乃是礼部主客司郎中,本来就是负责科举考试的人员,进入科举筹备小组理所当然,何来儿戏一说?”

    “陛下曾言,大唐朝廷官员唯才是举,只要忠君爱国有才能,便应当给予机会重用。”

    “反倒赵国公您,居然想搞裙带关系,把科举考试当成你长孙家靠捞功劳的时机,岂不是更显儿戏?”

    反被杨帆将一军,长孙无忌再也忍不住心头的怒气:“砰……竖子实在太无礼了!”

    只见长孙无忌气呼呼的站起来,然后拍的一巴掌打着案几上,怒气冲冲扬长离去。

    这个杨帆简直欺人太甚!

    杨帆刚刚阴阳怪气不停挤兑自己,如今一回头的功夫又把儿子算计进去,长孙无忌直接气炸了!

    可又能如何?

    打不赢、骂不过,长孙无忌根本拿杨帆这个混球无可奈何,干脆一走了之!

    杨帆没想到长孙无忌也有无所顾忌的时候,居然在李二陛下面前甩脸,难道真不怕皇帝发怒?

    果不其然,李二陛下紧咬着牙后座,冷冷的目光从长孙无忌离去的背影中收了回来,脸色阴郁得可怕。

    这位大舅子真是太不给面子了!

    不管怎么说自己也是皇帝,长孙无忌简直太目无尊卑。

    可朝廷还需要这位大舅子为他安抚关中世家,李二陛下只能强忍着怒气,整个英朗的脸显得有些变形。

    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二陛下他们合计了一阵,随后只能暂且取消会议,陆续离去。

    政事堂中,李二陛下将杨帆留了下来。

    众人一走,李二陛下二话不说便先踹了几脚,才怒气冲冲的斥责:

    “你这混帐东西,岂能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公报私仇,故意针对赵国公,还知晓事情的轻重缓急否?简直是岂有此理!”

    很显然,杨帆几次三番针对长孙家,李二陛下认为这是挟私报复。

    杨帆揉了揉被踹的部位郁闷得不行。

    虽然与长孙无忌很不对付,但也不会意气用事。

    之所以不让长孙冲加入,确实是从整体考量的结果,真没有公报私仇。

    只是这种事情正好发生在自己不对付的长孙冲身上,所以才让李二陛下误会。

    心里不由把长孙无忌骂了个半死,这老狐狸也太会装了!

    难怪长孙无忌刚才敢怒而甩手离去,简直把李二陛下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姜还是老的辣啊!

    刚才还有些猜不透为什么长孙无忌如此大动肝火,原来是想借李二陛下的手来收拾自己。

    高,实在是高!

    长孙无忌果然不愧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一举一动皆有深意。

    想到这儿,杨帆赶紧解释:

    “请陛下明鉴,微臣一心为国,并无半点私心,赵国公心胸狭隘,以私废公,显然是包藏祸心,赵国公心里有愧才会不敢面对,可见只有小人才会这么小心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千百年来,历代先哲智慧之结晶,每一个字都是千锤百炼,短短几个字却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

    “赶紧给朕闭嘴,真当朕不知你们两人那点小心思?”李二陛下没好气的狠狠瞪了杨帆一眼,不满地道:

    “为官者,应当心胸坦荡,容常人之所不能,在国家大事面前,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能掺和私情。”

    “你与长孙冲不对付而故意不让他加入到科举筹备小组,此乃人之常情,朕不会责怪与你。”

    “但君子不以私怨恶人,在大事面前更应该抛弃前嫌,一切都从大局出发。”

    “从今以后,你小子给朕记住了,不可再次出现今天此等心怀叵测、任意妄为之举,否则朕绝不轻饶!”

    不知为何,面对杨帆这个混不吝的小子,李二陛下虽然有些生气,但并未动怒。

    哪怕这混球所作所为有时候实在是太过随心所欲,李二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概是因为所有人都对自己毕恭毕敬,敬畏代替了仰慕从而使得大家关系越来越淡化。

    而杨帆却能放下自己的帝皇的身份,只是以一个朋友相处的缘故,所以感觉到亲切。

    虽然看似对杨帆拳打脚踢,但是何尝又不是一种爱护?

    既然出手打了杨帆一顿,此事也就揭过去了。

    李二陛下总是想极力维护自己与各方面的平衡。

    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参杂了太多东西,总是不好把握。

    作为皇帝,李二天生便是一个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

    因此,对仰慕崇拜多过于敬畏的杨帆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显得新奇。

    见李二直接把帽子扣了上来,杨帆还有什么解释的?

    更何况,即使解释也没用,最后杨帆只能一声不吭。

    看着杨帆耷拉着脑袋不回答,李二陛下心底暗叹一声:“对于刚才所商议的事项,朕倒没有什么异议!”

    “只是,你说把各种杂学增加到科举考试当中,并不会增加官员的数量,也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你是否有言之未尽之处?”

    “陛下果然英明!”杨帆小小拍了一个马屁,将袖中的一个小折子递给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接过来瞄了一眼——关于建立大唐百家学说研究院的建议和构想。

    看到标题,李二陛下显得有些新奇,一页一页仔细翻看。

    里面居然建设将各学说有成就和代表的人都招进成立的研究院。

    对这些人授于荣誉和相应的俸禄,并不给官位……这让李二陛下很是意外。

    更让李二没想到的是,这项建议居然得到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的支持。

    没人比李二更清楚这几个老顽固难缠程度,很是诧异杨帆究竟是如何将他们摆平的。

    让这些人同意百家学说的杰出代表与儒家学说并列于研究院,简直是天方夜谭。

    杨帆当然也看出了李二陛下心中所想,于是回禀道:“孔老等人是国之栋梁,是真正的学者,是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把各杂学作为科举的科目,其实并不太抵触,只是有些质疑其重要性罢了,甚至对商道有些不以为然。”

    商道历来都不被重视,但凡读书之人,就并没有哪个瞧得起的,可商道却与国富民强息息相关。

    虽然商道与其他杂学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没被重视过。

    更痛苦的是,商道同时还被其他杂学一同鄙视,简直是奶奶不亲,舅舅不爱的存在。

    直至到近代,商道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事实上,不要说商道,即使是算学这种纳入了科举考试范围的‘杂学’,其实也很不受人们的重视。

    认为这些杂学都只是小道而已,完全忽略了其重要性。

    例如,唐朝贞观年间,归结前人经验,朝廷让算学、法学入科举,只要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可说是开了世界之先进风气。

    尽管那时杂学还不是很发达,但先把架子搭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沿袭。

    到了晚唐,明算科等科目考试直接被取消,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杂学,顿时戛然而止。

    究其原因,还是杂学学习的人太少,而且前途不光明。

    因为,朝廷有规定,杂学博士的官阶品级最高七品,即使是李淳风这样的算学大师也只是七品芝麻官。

    杂学大佬都是芝麻官,其他人哪里还有学习杂学的兴趣,于是干脆另谋出路。

    导致整个封建社会学习各种杂学的人越来越少。

    而建立研究院,是杨帆借鉴了后世某科院的模式,把各种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招集起来为国家所用。

    真正算起来,各种杂学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主要力量。

    可为什么历代当政者都不重视以杂学为中心的教学,而是只注重玄而又玄的儒学呢?

    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各种杂学不利于统治者的专制。

    华厦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样的国学典籍,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每个统治者都能随便让人发挥,只要对自己有利,便可拿来为己所用,将其变成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儒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也是因为这些儒学是经过统治阶级的阉割和修改。

    相比之下,杂学就不行了!

    其实杂学才是让人认清世界本质的根本。

    至于杨帆要如何说服李二陛下建立研究院。

    其实很简单,他只是问了李二陛下几句话。

    “陛下以为,如果没有商道,凭借那些手里捧着四书五经孔孟学子,需要多少年才能够让税赋增长到3000万贯?才能将大唐帝国发展得繁花似锦震古烁今。”

    不得不说,杨帆抓住了李二陛下好大喜功的命门。

    如今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作为帝王,李二陛下对此一清二楚,无非就是——以儒为面,以法为骨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可以使得人们清心寡欲、安分守已,可以使得四海升平、与世无争,可以休养生息、与民繁衍……

    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实便是天下大同,这是每任帝王都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可这个境界,却从未有哪一朝哪一代实现过。

    哪怕他李二陛下英明神武,若只依靠儒学,想要达到天下大同的目标需要多少年?

    五十年还是一百年?

    可李二没有这么多时间等待,

    正如杨帆所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若只依靠儒家的那些书呆子,天下会太平,统治会稳固,但是李二陛下等不及!

    如何能够让这个帝国快速发展?

    李二陛下从杨帆身上看到了答案。

    百家杂学!

    商道在这个时代,亦是杂学的一种,而这种低贱之道却发挥了极大的能量。

    就拿杨帆来说,这小子虽然能写得一手好诗,但更多是天赋使然,跟学问高低没有一点关系!

    四书五经杨帆读过么?

    可能读过,甚至杨帆还拿出了四书释义,但李二陛下很怀疑杨帆这货能不能将四书五经的正本内容给写出来一些……

    而琉璃、炒茶、印刷术……

    一桩桩一件件……

    没有人比李二陛下更清楚这些东西带来了多大的财富。

    整个朝廷去年的税赋提高了一半有余,这不仅养活了一大批人,甚至这些钱对于改善大唐的民生来说极其重要。

    一窥全豹,李二便认识杂学的重要性。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李二陛下再是心急,再是好大喜功,亦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所以杨帆将杂学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并且单独设立了研究院,李二也还是很心动的,就是为了让这些杂学有出路。

    这是一次试探,试探那些儒生对于杂学的态度和忍受程度,也是一个楔机,撬破儒家一门独大的楔机。

    李二之所以对千百年来天下尊崇的儒家产生怀疑,也是来自于杨帆的一番话。

    真正强盛和自信的帝国,是极具有包容心的,一个国家要快速发展,百家争鸣才是王道。

    帝王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朝局平衡,权力平衡……

    唯有平衡,才能让李二陛下放心。

    历朝历代,统治者已失去了对儒学的掌握,反而被儒家所绑架。

    如今杨帆提出以百家杂学来抗衡和制约儒家学说,李二陛下确实有些心动了!

    毕竟学术平衡也是一种平衡。

    于是乎,李二陛下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就决定采纳杨帆的建议。

    从政事堂出来,杨帆抬头望向天边,耀眼的阳光让他心情极好。

    天空厚厚的云层已被阳光刺破,显然已经不能阻挡耀日的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