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科幻小说 - 叶瑜然甘逸仙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在线阅读 - 第1286章 会试

第1286章 会试

    才这么一想,戴县长又想起村子里的那几个厂子、作坊。

    朱家村的村民之所以愿意送孩子读书,也是因为进了厂子、作坊工作以后,发现读书识字的人月银更高。

    也就是说,不管以后会不会科举,只要读书识字,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利的。

    戴县长问了叶瑜然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人以为自己能做官,考了几年却一直考不上,他会不会觉得这几年的书白读了?要是那样,岂不是会怨你们办了这个蒙学?”

    “怎么会?”叶瑜然一脸惊讶,说道,“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能让人明理开智的好事情,只要他读书,不管以后能不能科举做官,他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提升,他怎么会觉得读书没用呢?”

    叶瑜然直接拿出了“实验庄子”,以及朱氏蒙学办的农学培训班的事情来说。

    老一辈的人或许有很多种的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不是祖传的,就是个人的,没办法完整地传给下一代,也没办法让更多人知道。

    所以,这种经验是有限的。

    说到底,即使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他种一辈子的地,他的经验比得上全世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百姓吗?

    不能。

    既然如此,那么靠什么把这些“经验”完整的,一代传给一代,就像攒钱一样,让种田的经验越攒越多呢?

    “记录下来,做一个总结,然后再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叶瑜然一脸认真,“就像读书一样,我们能够学到古人的知识,是因为有书本,若是农学也是如此。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落成文字,交给专人整理成册,再安排人一辈子一辈子的研究下去,这天下的地还能种不好吗?”

    戴县长瞠目结舌,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天下居然有人想把天下农民种地的经验都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册,供后人研究。

    若真能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农业必兴。

    可问题是,种地的老百姓不识字啊。

    等等,朱大娘说这个问题,好像就是在回答,她并不觉得有人读了书,没有乘兴成功就是白读了。

    站在她的角度,这是她朱氏蒙学里的一个孩子,他原本就要回到田地里,那么……

    一个村子的农民都会识字记录,他们花了一辈子时间去研究记录,那么多人,还能研究不出来种地这件事儿?

    震撼。

    戴县长的内心充满了震撼。

    他第一次意识到,朱家这个“耕读传家”到底指的是什么。

    大概,这就是朱家有人经商,朱大娘依旧有底气说一句自家是“耕读传家”的原因吧。

    做这些事情需要钱。

    所以朱大娘让家里的儿子认认真真的践行朱家人的“耕读传家”,而朱家的女人们,则负责作生意,“供养”这笔巨大的花销。

    是的,没错。

    在戴县长看来,朱家的这个“目标”是个无底洞。

    叶瑜然可不知道戴县长脑子里的这些念头,她只知道,那天戴县长走了这趟以后,朱家似乎被特殊关照了。

    叶瑜然:“……”

    虽然这种特权有些意外,不过也不算是坏事,不是吗?

    -------------------------------------

    三月,会试。

    春闱是大事,是京中盛事,亦是全国盛事。

    翻了年以后,大燕王朝各地的优秀人才都往京中云集。

    虽然朱三接到密集的时间还算早,但对于在京中毫无根基的朱家来说已经算晚了,要不是借着栾州徐家的面子,差点租不到院子。

    这次是徐老亲自带队,生怕自己的孙女婿和最后一个亲传弟子发生什么意外。

    还好他当了这么多年“先生”,虽然没教出什么特别有权势的学生,但在京中也算是桃李满天下,打了声招呼,倒也比那些毫无根底的异乡人方便多了。

    安心落脚以后,朱三、朱七二人便埋头读书,哪也不去。

    一个朱七性子呆,只要有书,确实也不爱出门;朱三呢,则人生地不熟的,一块牌子砸下来十个有九个贵人,怕出去招事。

    因此,也就徐老在初入京的时候出门见客,到处转了一圈。

    皇宫。

    有人默默地将入京名单放在了勤帝的龙案上。

    勤帝揉着太阳穴,一副心累的样子。

    能不心累嘛,原本他以为自己大婚以后,就能亲政,执掌大权,大刀阔斧的改革朝政,实现自己的志向。

    哪成想,真的亲政了以后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他大婚了,也按照娄太后的意愿娶了她所属意的侄女为后,可娄太后垂帘听政那么多年,尝过了权力的味道,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放手的?

    何况娄家借着娄太后的关系,盘根错节,也不是年轻的勤帝那么容易压制的。

    于是,亲政以后,勤帝不得不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旅。

    在夺权的时候,他还不能太激动了,生怕自己动作大了,引起朝政动荡,到时候根基不稳就麻烦了。

    勤帝不得不小心翼翼,一边在后院扶持自己人,防止娄太后的人拖后腿,后院起火;一边在前朝悄悄培养自己的人,以期他打击娄太后的人时能有人接班,避免朝政动荡。

    这次地方学政李玄英出外监考,就是帮他挑人去了。

    一个叫“朱顺友”的人引起了勤帝的注意,根据下面人的调查,这家伙是寒门出身,却师从栾州徐家智者徐老,其弟朱顺德还是徐老的亲传弟子。

    因其弟有“过目不忘”之才,略有薄名,导致朱顺友一点都没露出来。

    但实际调查的时候发现,朱顺德读书的时候,一直都是朱顺友负责照顾他,各种人情往来,拜师会友,全是朱顺友解决的。

    寒门出身,没有任何根基,朱顺德能在普寿城站稳脚踏,不被任何人轻视,其中也有朱顺德的功劳。

    若只是这样就算了,偏偏朱顺友一个“伴读”,却娶了栾州徐家的千金,接着就下场科举,考了举人功名。

    这样的人,会比朱顺德差?

    当然不会。

    从二人所做的策论来看,朱顺德明显比朱顺友更加灵活机智,是个做“实事”的料。再加策论中提到的“水田种植法”、“堆肥技术”、“间苗法”,那些从未有人提过的种田技术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