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玄幻小说 -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在线阅读 -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0节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0节

    “乾隆皇帝跟苏轼的唱和真是文坛佳话。”

    “听说他生辰八字不错,恐怕不仅是紫薇帝星转世,还是文曲星转世!”

    曹操望着自己的儿子曹丕,指指点点:“丕儿,人家是皇上,写诗都写得这么好,你文采不如子建,更应该勤勉才对。”

    “赶紧学乾隆这么努力作诗,好不好?”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还是武将,却非常在意文采。他经常举办宴会,让儿子吟诗作赋。

    这些儿子中,曹植文采最好,最让他长脸。

    曹丕性格阴沉,处事更加圆滑,但是文采差了一点。曹操对此非常遗憾。

    曹丕闷声不言,默默点头。处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他也渴望有个好文采,能讨父亲欢心,可惜总是比不上弟弟。

    唉,还是乾隆厉害,确实值得学习。

    他抬头望着天幕,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要立刻背下来,反复揣摩。

    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乾隆的诗文。

    【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有人会说是那一首《咏雪》。

    不过这首诗有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合作写的,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乾隆的诗,这里就采用教科书的说法了。】

    在文人眼里,雪纯白无垢,往往被视为纯洁的化身,所以古往今来,咏雪是个热门主题

    前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人墨客在雪这一主题上留下了绚丽的笔墨。

    但在这一刻,那些写过咏雪诗的人都有些压力。

    乾隆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写诗写得好

    得不得了,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肯定好到举世罕见!

    想必乾隆的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写咏雪的主题了。

    杜甫则有些欣慰,毕竟乾隆自称朝他学诗,算是他半个徒弟,徒弟写得好,他面上也有光啊。

    在万众期待中,天幕一行一行地放出了那一首《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谢道韫、岑参、白居易、辛弃疾等写过咏雪诗词的人:"……"

    天幕下的观众:“……”

    就这???小孩子都能写吧。

    帝王师父杜甫:“……”

    他有教人这么写诗吗?

    第76章 乾隆:混账!!

    一般来说,诗人很少会在诗里插入数字。因为写数字会破坏美感,显得非常大白话。如果必须要写,也用得非常讲究。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时候,数字反倒成为点睛之笔。

    可乾隆明显在堆砌数字,有些不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他好像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李白没忍住,笑出了声。

    杜甫一时间沉默住了。明明天幕公开处刑的是乾隆,但是他感觉自己也挨了一刀。

    因为乾隆说杜甫是他的老师,徒弟水平如此,老师脸上无光。

    他听到李白的笑声,不晓得乾隆尴不尴尬,但这一刻,他尴尬了。

    杜甫赧然:"太白兄别急,这首七言还没放完呢,最后一句说不定不错。"

    紧接着,天幕将最后一句放了出来。

    【……飞入芦花都不见。】

    相比前面,这结尾简直天神下凡,拯救了整首诗。让它不至于成为废诗,综合下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准。

    杜甫望之,稍稍松了口气:“太白兄,我就说吧,这乾隆写诗没那么差。之所以写得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他幼年写的,会越写越好的。”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

    想不到,他大清皇室居然出了个诗坛宗师,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康熙怎么看乾隆怎么觉得顺眼,这首六十分的诗也被抬到了八十分。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算是很不错了。将来大有可为!”

    文武百官纷纷恭贺,气氛无比和谐。

    乾隆如果知道杜甫和爷爷这么说,估计说不出话。

    因为这首诗

    是他成年之后写的,而且最后一句也不算他的。

    乾隆那时已是一国之主,冬天特意带着大学士们来到湖边游玩,银装素裹,飞雪飘飘。

    他诗兴大发,于是说:"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卡壳了。

    气氛无比尴尬,这时有一位大学士跳出来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高声赞扬,群臣尽欢。

    普通人如果看到不是自己写的诗句上榜,估计会很尴尬,但乾隆一点都不在意。

    他在《乐善堂全集》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古代没有知识版权。他写完诗之后,基本上都会交给大学士润色,这种合作写诗的事情有什么可稀奇的?

    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合作写诗。

    乾隆捋着自己的胡子,笑着说道:“昔日,有卓文君写下《怨郎诗》,就是一首数字诗,朕写的没她长,含义没她丰富。但是应该能比上那首《山村咏怀》吧,都是童趣盎然的佳作啊。"

    《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和珅和纪晓岚等文人嘴里夸赞的话和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夸得这首诗天上有地下无。

    乾隆以前听着觉得很舒服,现在却觉得有些腻味了。他眯着眼睛,试图看见那蝇头小字的弹幕,心中暗道:“让朕看看这些未来人是怎么夸朕的。”

    弹幕:(如果遮上名字,我怀疑是我侄女写的。)

    (乾隆:big胆,拖下去斩了!)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是我背的第一首诗呢,小时候还以为他是什么大诗人,谁能想到……)

    (我们这边的小学教科书根本没有乾隆的大作,教育部,把陛下的大作放上来,搞快点!)

    乾隆缓缓收起笑容,他虽然自大,但是也有脑子,非常精明。他怎么感觉这些人有点阴阳怪气?是他的错觉吗?

    他于是问:“和珅,这些人什么意思?除了这首咏雪诗之外,未来的书本都没有选朕的诗?”

    和珅吞了口口水,背后冷汗直冒,连忙找补:“这小学应该是蒙学的意思吧?陛下写诗用典堪比李商隐跟辛弃

    疾,内涵非凡人所能及。

    蒙学的小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品味得出御诗的真味啊。”

    乾隆面色稍霁:"哈哈,爱卿说得有理。"

    【除了这首诗之外,乾隆其他的诗水平怎么样?

    戴逸老师曾经写了本书,评价乾隆的诗。

    影视剧中的乾隆穿着黄袍,拖着辫子,今天覃雨荷,明天香妃,好像非常风流,想必有人觉得,乾隆写的诗应该很风流,其实不然。

    他的多数诗是述职报告,像是领导在朋友圈讲话。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是写了首诗。

    “阎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是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写诗有很多忌讳,其中有一条,就是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点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出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其实叫做“札什伦布”,但是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是又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其他的忌讳吗?

    当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是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是有内涵,用不好就是掉书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的人写了本书,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

    好几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给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又没有百度,根本查不出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们都查不出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给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出自《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