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越次提拔这种事并非没有,只是一般不会落到钟繇这种人的身上。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四十五岁了还是六百石的黄门侍郎。 “朕查看过你的履历,你在阳陵任上考功甚佳,若不是董卓之乱,此刻也应该是二千石了。如今形势艰难,当用人才。朕相信,你不会辜负朕,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上党太守。” 钟繇又惊又喜,撩起衣摆,跪倒在地。“陛下,臣繇,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第二十章 榜样的力量 幸福来得太突然,钟繇一时唏嘘,为自己这几日的勤勤恳恳而庆幸。 踏入仕途二十余年,他的伯乐终于出现了。 刘协倒了一杯水,递给钟繇。 钟繇双手接过,又拜了一拜,带着浓重的鼻音,说道:“谢陛下。” “上党左窥冀州,右控河东,鹰视河内,进可攻,退可守,地势之重要,毋须朕多言。”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朕只有一件事要交待你。” “陛下请讲。” “与黑山军取得联络。” “黑山……军?”钟繇愣住了,茫然地看着刘协。 刘协早有心理准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上党户口本稀,经年荒乱,如今只怕更少。黑山军号称百万,若能招降屯垦,或可为朝廷所用,为中兴之本。” 刘协轻轻叹了一口气。“所谓黄巾,原本都是朝廷的子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落草为寇,啸聚山林,朕甚愍焉。若能导其向善,安居乐业,或许太平可期。” 钟繇心生感慨。他早年丧父,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后来又做过阳陵令,知道百姓生存不易,不少人都是被迫走上造反的路。如果能安居乐业,有几个人愿意造反呢。 “陛下心有大仁,臣一定铭记在心,不敢须臾有忘。” 刘协微微颌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朕虽不敏,愿为有道之君,望元常相助。” “臣繇,愿为走马,为陛下驱驰。” —— 钟繇回到自己的大帐,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丁冲推帐而入,看了钟繇一眼,不禁莞尔。“元常,陛下召见你这么久,议了些什么大事?” 钟繇从怀中掏出上党太守的绶带,举在丁冲面前。 丁冲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看看钟繇,又看看绶带,犹不相信,又伸手接过,仔细看了一番,确认无语,呼吸不禁粗重起来。 “元常,你这可是……”丁冲舔了舔嘴唇,不知道该说什么。 官至二千石,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鸿沟。 即使他出身沛国丁氏,也不敢说自己这辈子就一定能官至二千石。 更别说颍川长社钟氏。 钟繇收回印绶,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二千石固然难得,陛下的信任更是价值千金。 “幼阳,陛下已然应允,拜曹孟德镇东将军,领兖州牧,诏书很快就会下达,由种辑带往兖州。” 丁冲收回留恋的目光,喜道:“如此,我等也算不负孟德所托。元常,你是有功之臣,将来孟德一定会厚报。” 钟繇含笑不语。 天子答应封曹操为兖州牧其实与他没什么关系,但丁冲这么想,他也不反对。 “陛下本对曹兖州寄予厚望,只是考虑到张杨在河内,恐怕不会让曹兖州通过,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命我去上党。若张杨忠于朝廷,与曹兖州共相持持,自然最好。若张杨有异志,少不得要与曹兖州联手,夹击张杨。此中深意,还望幼阳能够转告曹兖州。” 丁冲眉梢轻挑,打量了钟繇片刻,微微颌首。 “敢不从命。” —— 杨彪、杨修父子对面而坐。 杨彪端着酒杯,目光闪烁地打量着杨修。 得知钟繇被天子付以重任,即将上任上党太守,杨修的情绪有些低落。 与钟繇初次见面的情景不断浮现在眼前,让他越想越不是滋味。 “小子,不要灰心。”杨彪缓缓说道:“你还年轻,摔几跤,未必是坏事。” “父亲教诲得是,儿子记住了。”杨修低着头。 “钟繇赴任上党,对你来说未尝不是机会。陛下欲在华阴迎战李傕、郭汜,重振士气,殊为不易。你在陛下左右,当努力,为陛下分忧。但有功劳,陛下自会对你有所改观。” “喏。”杨修强笑了两声,举起杯,向杨彪表示感谢。 有父亲引路,他其实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前程,只要够用心,一定能得偿所愿。 父子两人说了一会儿闲话,杨彪轻声问道:“德祖,你说,陛下见了贾诩,当有何等说辞?” 杨修歪着头,沉吟了良久。“儿子愚钝,实在想不明白。贾诩或有小智,但他毕竟是西凉一党,又是祸乱长安的始作俑者,陛下何至于器重如此?这等人,就算入朝,又能如何?公卿之位是他敢奢望的吗?” 杨彪眼神闪烁,点点头。“是啊,贾诩素来谨慎,当初李傕欲封他为侯,被他推却。欲拜他为尚书仆射,亦被他婉拒。这次陛下甫出长安,他立刻辞官,携妻子寄寓段煨。就算陛下肯托以赤心,只怕他也不敢收纳。我想来想去,或许陛下心知肚明,只是想示之以诚,宽慰段煨、杨定之心罢了。” 杨修撇了撇嘴。“西凉诸将好勇斗狠,粗鄙无礼,难成大事。这贾诩虽是读书人,读过一些书,也难脱羌夷狡诈之气,终究不能为大臣。倒是这钟繇,深得陛下倚重,很可能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