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杨公放心。”刘协说道:“杨公想说的第二件事又是什么?” “臣与陛下赴约,御营中事,陛下可有安排?” 刘协不解。“杨公的意思是……” 杨彪再拜。“陛下,臣蒙陛下不弃,托以腹心,感激不尽。陛下矢志中兴,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只是臣本儒生,不谙军事,如今又将随陛下赴约,无暇过问营中之事。万一李傕、郭汜至,营中无人主事,如何是好?” 刘协盯着杨彪看了两眼,隐约明白了他的意思。 “杨公有何建议?” “臣请辞去太尉之职,愿陛下别择贤明。” “比如?” 杨彪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臣以为,卫尉士孙瑞忠诚有谋,熟悉军事,材当干城。陛下若能信之、用之,他必能为陛下击退李傕、郭汜,解燃眉之急。” 刘协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杨彪。“这是杨公一个人的建议?” 杨彪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被刘协这一眼看得心生不安。 忽然之间,他有点明白杨修的心情。 天子虽然年幼,可是这一双眼睛却一点也不像十五岁的少年,更像是看惯了人间百态的老者,充满了沧桑,充满了智慧,一眼就看穿了他心底最深处的杂念。 面对这样的一双眼睛,即使是他,也无法从容不迫。 杨彪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唾沫。“是臣一己之见,愿陛下三思。” “朕若拒绝,杨公是不是要坚请?” 杨彪满是皱纹的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话就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为此刻准备了很久,不管天子同意与否,他都有应对。 他唯一没想到的就是天子的眼神竟会如此犀利。 刘协默默收回了目光,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如同入定。 他心中充满无奈。 打破三公坐而论道的惯例,重新掌握实权,一直是汉代——尤其是东汉——士大夫官僚的信仰。 东汉一代,士大夫前仆后继,大臣力争于朝堂,处士横议于巷,最终酿成两次党锢之祸的背后,与其说是与外戚、宦官争权,不如是与皇帝争权。 他们最终赢了,但大汉也亡了。 不得不说,姜是老的辣,杨彪出手的时机掌握得极佳。 宦官早就被袁绍、王允等人灭了,外戚势弱,伏完根本构不成威胁,天子年幼,此时此刻,除了依靠三公九卿,没有其他的选择。 转士孙瑞为太尉,由士孙瑞全面指挥作战,造成太尉掌兵的事实,立下战功,向世人证明三公掌权的正确,接下来司空掌民,压制内朝,顺理成章。 刘协甚至觉得,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恢复丞相制度,由丞相掌外朝政务,皇帝垂拱而治,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这本是儒家王道的理想制度,是这些儒生出身的公卿大臣汲汲以求的无上信仰。 可是他同样清楚,那不是王道,而是亡道。 亡国亡种之道。 第三十一章 诛心 帐内的气氛压抑,让人窒息。 杨彪额头的细汗渐渐汇聚成流,濡湿了鬓角,沾湿了衣领。 他的冠越来越重,脖子越来越酸,头不由自主的往下垂。 天子在他的视野中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无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让他难以承受。 他第一次意识到,年幼天子的聪慧与先帝有几分相似,坚毅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多次在先帝面前谏诤,先帝往往先是暴怒,甚至破口大骂,但最终都会无可奈何的接受。 天子却只是沉默,像一座山。 杨彪咬着牙,任由汗水沿着脸颊滴下,脚下的地面湿了一片。 帐内安静无比,连汗珠滴在地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刘协抬起手,轻轻指了指。“杨公,事急从权,且坐无妨。” 杨彪看了看狭小的胡床,稍作犹豫,躬身领命。“谢陛下赐座。”小心翼翼的提起衣摆,在胡床上坐下,又将衣摆展平,挡住双腿,尽可能的避免不雅。 君臣对坐于胡床,实在不成体统。可是正如天子所说,事急从权,眼下的确讲究不起来。 而天子那句“事急从权”很可能意味着他会接受这个建议,但只是事急从权,不能形成惯例。 这倒不出他的意外。 以天子的聪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个建议背后的深意,更不可能轻易答应。 而他也没指望天子轻易答应。 能迈出第一步,就是好的开始。 刘协轻吁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于我大汉尤其如此。杨公举荐卫尉,将卫尉置于退无可退之地,更将大汉存亡加于卫尉之身。杨公,你真的不需要和卫尉商量吗?” 他虽然很不喜欢这样的局面,但他也清楚,形势不由人,杨彪有充足的理由,他不答应也得答应。他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小影响,抑制这些老臣的野心,给自己留下反击的机会。 这,就是政治,勾心斗角,合纵连横。 之前沉默,向杨彪施加压力,就是为此刻主动让步做铺垫。 即使不得不答应,也要让杨彪认识到他的态度,可一不再二。 杨彪苦笑。 他当然和士孙瑞商量过,但他不能告诉天子真相,否则就有结党之嫌,更容易引起天子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