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其实谁也说不清楚,恐怕连刘备自己都不清楚。中山靖王子嗣太多,而且刘胜的中山国除国已经两百年,根本没人知道他的子嗣都有谁。 天子如此承诺,无非是想让刘备坚守彭城而已。 对于这个机会,刘备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但他孤军无援,实力有限,坚守不了太久。这一点,想必他心里也很清楚。之所以不降,应该是期望坚守到百日之后。 按朝廷制度,守城百日而援兵不至,可以不追究降者的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审配一围城,刘备就派人求援的原因。只是审配守得紧,他的消息没送出去,只能困兽犹斗,希望坚持到朝廷收到彭城被围的消息。 所以,主公不必急着攻城,只要阻止援军接近即可。 百日之后,最多半年,刘备必降。 田丰随即又为袁绍分析了形势。 他估计,天子虽然未必会东出,但他一定会大造形势,从南到北,从江东到幽州,都会有行动。但这些行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威胁有限。只要袁绍能稳住心态,命各部坚守辖区,用不了多久,形势就会明朗。 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不是睢阳,而是冀北。 夏季将过,秋季将至,如果荀攸率部进入幽州,由涿郡攻河间,或者由飞狐道入中山,都有可能对冀州的形势产生动摇。一旦袁谭挡不住荀攸,当年公孙瓒长驱直入,兵锋直抵界桥的情景就会重现。 至于睢阳,有审配的一万大军在,曹操无能为力。 他就那么多人马,就算全军出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睢阳。退一万步讲,就算睢阳有失守的危险,区区三四百里而已,主力也随时可以回援,不足为虑。 曹操不来攻睢阳便罢,若敢来,趁此机会全歼他,将汝颍收入囊中。 听了田丰的分析,袁绍心中大定,随即一面派人去荆州联络刘表,一面派人回冀北,提醒袁谭,千万要守住冀北,不能让荀攸钻了空子。 紧接着,袁绍命人在彭城外筑围,摆出一副不破彭城誓不罢休的态势。 与此同时,袁绍命陈琳再次进城劝降。 下邳之战是意外,是鲜卑、乌桓骑兵杀红了眼,并非有意为之。但彭城如果不降,破城之后,难免会有无辜死伤,希望刘备不要负隅顽抗,连累了彭城百姓,玉石俱焚。 第六百一十章 常人之见 对袁绍的命令,陈琳内心是拒绝的。 陈登说得很清楚,张郃、高览是有意为之。他们就是想摧毁他的力量,不让徐州人有机会与冀州人分庭抗礼,影响冀州人对军队的控制。 对这个理由,陈琳深表同意。 他见过冀州人是如此与汝颍人撕扯的,也清楚冀州人的小心思,不相信徐州人可以例外。 全歼陈登的人马,显然更符合冀州人的利益。 但他无法拒绝袁绍,只能进城劝降。 坐在吊篮里,被拉到城头,刘备亲自伸手来扶陈琳。“孔璋,元龙无恙否?” 陈琳小心翼翼地跨出吊篮,扫视了一眼城头,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庞。他又惊又喜,挣脱刘备的手,走了过去。 “文举,你也在啊。” 孔融哈哈大笑,拍着陈琳的肩膀。“闻说刘徐州决意坚守,我便赶来助阵。虽然提不得刀,拉不得弓,却能喊上几嗓子,壮壮声势。孔璋,元龙尚安否?” 陈琳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元龙虽生,不如死。” “怎么回事?”刘备、孔融异口同声的问道。 陈琳将陈登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袁绍虽然一心想劝陈登投降,但陈登子弟伤亡太多,也对袁绍麾下的冀州人跋扈的形势不满,坚决不肯投降。袁绍放又不肯放,只能将陈登软禁。 “既然不肯降,为何不绝食求死?”孔融身边的一个年轻人一脸鄙夷地说道。 “这位是……”陈琳疑惑地看向孔融。 “这是我的小友,平原人祢衡祢正平。”孔融介绍道,随即又说道:“正平,元龙非苟且之人。之所以不死,必有所为也。” “统兵作战多年,以名将自诩,一朝中伏,便全军覆没。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祢衡不以为然。“依我看,他不降不是为义,而是为利。若人马尚在,只怕他也是围城诸将中的一员,说不定攻城时比其他人更勇猛呢。” 陈琳很不高兴,刘备也有些尴尬,孔融却哈哈一笑。“孔璋,你不必理他。他就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咦,那是益德吗?” 祢衡正要说话,听到张飞的名字,转头就走。走了几步才反应过来,回头冲着孔融骂道:“老贼,人仗狗势乎。”然后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陈琳直皱眉。 孔融却不以为忤,拉着陈琳的手说道:“正平赤子之心,孔璋不必在意。你既进城来,想必不会是为了袁本初做说客吧?刘徐州心意已决,降是绝对不可能降的,你就免开尊口吧。” 陈琳看看刘备,刘备郑重其事的点点头,却没说话。 陈琳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不饶舌了。可是要想守住彭城,却不是易事。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有什么问题?”刘备关切的问道。 “天子发布诏书,将率部东征,但朝廷缺钱粮,仅凭河东、关中,怕是支撑不起大军征伐。天子在凉州教化,虽有成就,毕竟时日尚短,能不节制并凉的骄兵悍将,尚未可知。眼下能够立刻出兵的,只有兖州牧曹孟德。曹孟德为人,想必诸位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