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章
陆议立刻打断了她。“专心听大剑士讲解。” “哦。”孙尚香乖巧的应了一声,不敢再多嘴。 匆匆赶来的孙权正好看到这一幕,不禁大为惊奇。他看看陆议,又看看孙尚香,忍不住笑了一声。 “伯言,你还真有点本事,能让我阿妹这么听话。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看她这么乖。” “就你话多。”孙尚香没好气的瞪了孙权一眼。“你怎么来了?” “我刚练完骑射回来,听说你和伯言来,就过来看一眼。唉,小妹,我刚学了一套坐铁室的用法,你要不要学?我教你吧。” 孙尚香不以为然的撇撇嘴。“你学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作甚?武艺在精不在杂,样样通,样样松,不如不练。” 孙权眼睛一瞪。“谁说我样样松?” “那你倒是说说,步战、骑战,长兵、短兵,你哪一样能出类拔萃?” 孙权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 刘协远远地听得清楚,不由得多看了孙尚香一眼。这小姑娘果然有天赋啊,年纪虽然不大,见识却远超孙权。 孙权的确有这毛病,什么都想学,虽然不至于样样稀松,却没有一样是真正精通的,都介于好手与高手之间,成不了真正的高手。 晨练结束时,陆议、孙尚香已经走了。 刘协将王越叫到跟前,询问相关的情况。 王越赞道:“陆议聪明过人,是个奇材。可惜他学武太迟,之前也没有名师指点,这辈子成就有限。倒是孙尚香那个小姑娘了不得,天赋既好,基础也扎实。若能跟着我练两年,越女便算有了传人。” “这么强吗?” “富春孙氏在武学上有天赋。”王越看了一眼远处的孙权。“孙权可能是最差的一个。” 刘协哑然失笑。“大剑师是不是动了收徒的心思?” “是啊,可惜她已经是虞祭酒的入室弟子,要不然我真想收她为徒。” “那也没关系,有传承最重要,何必在乎这些虚名。虞祭酒是个洒脱的人,他不会在意那些的。” 王越拱手笑道:“良材美玉难得。有陛下这句话,臣就不客气了。”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明争暗斗 建安七年,元旦。 邸报上刊登了一条篇幅很长的消息,详细介绍了去年冀州各郡县的上计情况,并进行综合评述。 以这个时代的运输能力,即使之前经过周密部署,能在元旦当日看到报纸的人还是少数,局限于长安、安邑、睢阳、赵国等几个重点城市。 但这个消息引起的舆论风潮却久久不能平息,并有席卷天下之势。 冀州推行度田两年,真正实现平定不过一年,恢复得如此之快,足以证明度田的作用之大。 度田有助于恢复生产,这并不是一个秘密,但效果如此之好,作用如此之大,还是让无数人瞠目结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河东的对比。 河东这些年发展得一直不错,证明了荀彧的能力,也证明了何颙当年对他的评价不虚。 可是当冀州推行度田,河东便黯然失色。不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河东都泯然众人,在冀州诸郡国中只能排在后面。 有盐池,又率先提倡蚕桑,吃到了西域商路红利的河东都如此,其他州郡可想而知。 再联想到罢度田,行德政的渤海郡,服膺儒术的读书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个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渤海政绩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户口太少。为了证明德政的价值,他们应该举家迁往渤海,为德政尽一份力。 可是他们更清楚,就算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迁到渤海,最终也解决不了问题。 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出仕,有几个读书人愿意亲自耕种? 就算他们迁去了渤海,也只是户口,不等于劳动力。 而区区渤海一郡,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官职。 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这个元旦是令人沮丧的元旦。 虽然没有人说出口中,但度田的大势无法阻挡已成共识。等这份邸报送到各郡县,当地的百姓看到度田带来的利益,会迫使郡县推行度田。 事实上,年前就从司徒府传出小道消息,由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国中,有九成以上已经申请度田,并且得到了天子的批准,年后即将开始,并力争在春耕前完成。 有人沮丧的同时,也有人看到了机会。 朝廷有诏书说,凡是申请度田的都可以施行,但要加强监督,以免有人假公济私,借度田之名,行盘剥之实。因此郡县都要有负责监督的人,而且这些人由司空府派员直接指挥。 等度田完成,这些人可以作为郡县监察部门的后备力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入仕的捷径,尤其是对那些没什么人脉的来说。 与其在太学等待机会,不如回家去碰碰运气。 —— 未央宫,椒房展。 皇后伏寿坐在度席上,荀文倩、宋都等人围坐在一旁,有说有笑。 今天是元旦,天子不在,皇后就是宫中之主,贵人、美人们都来祝贺新年。伏寿准备了点心,请她们一起享用,又让人将准备好的礼物摆出来,遍加赏赐。 礼物很多,有中山冬酿、辽东貂皮,赵国纨扇,南阳丹参,襄邑织绣,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