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虽然早就听到了风声,但真到了这一天,洛阳文官们无不满腹牢骚。 自己苦熬资历熬到今天的官位,却突然改了游戏玩法,不拼资历,拼政绩,这谁受得了。 而高澄河北一行收揽的年轻俊彦们,也让高澄有底气应对文官们的埋怨。 这也是高澄行事的特点,凡事都要想周到。 一定要先括检隐户,同时往河北走一趟,让士族们主动往自己身边塞满了人,才着手废除停年格。 就怕那群文官尥蹶子,虽然说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当官的人,但并不是愿意当官就有能力当官。 而这些士族俊彦都是才学之士,或许其中有些人没能力治理一方,但处理一些政务还是能够胜任。 十月二十七日,高澄召集李元忠、高隆之、司马子如、崔暹以及诸多幕僚的商议新的官吏升迁制度。 期间产生过一些争执,主要集中在只重政绩,还是才德并重。 如司马子如、崔季舒、崔昂、魏收等人则坚持只重政绩,并以曹操唯才是举来举例,说明乱世正是用人之际,能够治理好地方,安抚百姓的官吏,就应该受到重要。 而李元忠、高隆之、崔暹、赵彦深等人坚持德才并重。并以曹魏的例子反讽,直说正是曹操取人不问德行,让不忠不孝之徒充斥朝廷,才有了之后司马篡魏的祸事。 双方争执不下,但高澄看得清楚。 支持德才并重之人或许出于公心。 而坚持只问政绩,不重德行之人却暗藏私心,这些人都有收受贿赂的举动。 没错,拳王小崔他贪污腐败了。 这也是高澄最头疼的一点,他的亲信们不是没有廉洁之士,但也不乏贪腐之人。 真要将陈元康、崔季舒他们处置了,高澄一万个不愿意。 高澄也曾想过如同对待张德兴一般赐予财物养其廉洁,但回想起陈元康与原主的一番对话,又迟疑下来。 历史上高欢临终交代自己把慕容绍宗留给高澄,专打侯景,但小高有自己的想法,他派遣高岳出征,被侯景击败。 其实也可以理解,原主与慕容绍宗素无瓜葛,而慕容绍宗与侯景又有师生之实,他又怎敢贸然将军队交出去。 正是原主猜疑慕容绍宗的背景下,陈元康收受慕容绍宗的贿赂,安抚住慕容绍宗,又以此为由担保慕容绍宗的忠诚,这才有了慕容绍宗平定侯景叛乱的功绩。 试想,如果当时陈元康不愿收受慕容绍宗的贿赂,在慕容绍宗看来,这会不会是高澄要对自己下手的征兆。 有些事情看起来就是这么荒诞。 高澄把心思放回官吏升迁标准之上,面对众人的目光,他沉吟再三,终于开口道: “私德自然重要,但固守德行,阻碍大才一展其能,使其郁郁不得志,转而奔赴关西或是萧梁,为害甚大。 “吾意已决,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官吏升迁不重私德,专注政绩,只要能使一方百姓安生,甚至其人为子不孝,我也愿意提拔。” 此话一出,司马子如等人得到高澄的支持,自然欣喜。 而李元忠等人闻听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明白将来还能再有变动,也不再反对。 作为一名穿越者,高澄当然知道张元因殿试时被黜落,决心叛宋投夏,成为西夏国相,一生立志灭宋的故事。 如今三足鼎立,不以才能取士,而用德行筛选,真要整出个张元的前辈,悔之晚矣。 确定了官员升迁只重政绩的标准,不等于放任他们贪腐。 对于高澄来说,政绩突出而升职,与贪污腐败而被治罪,并不冲突。 接下来的议题便是考核制度。 乱世之中就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高澄决定效仿刘宋、南齐以小满为限,设立考察制度。 过去地方官员以六年为一一任期,到了刘宋末年,认为六年的时限过长,改为以三年为小满。 而萧齐初年的官吏升迁,也随之以小满为限。 高澄仿照宋、齐旧制,以三年为期,将官员政绩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以此为由,做出相应的提拔、平调、降职等处置。 这样的处置或许不利于地方官府的政策长久,但确实能让人才以最快速度冒头,也能将庸官撤换。 至此,官吏升迁标准基本构建,众人也随即告辞。 高澄单单将崔暹留下,说道: “之前我命考功曹整理官员过往政绩,如今是否整理完善。” 崔暹应声答道: “已然备妥,随时可供世子翻阅。” 高澄挥挥手,说道: “不用,季伦为我准备两份名单,其中一份为功绩突出之人,详列其人功绩,另一份为怠政、甚至坏政之人,也要将他的过错写上。” 崔暹连忙应命。 对于能臣,高澄甚至连三年之后的小满都不能等,打算寻个由头将他们提拔。 而另一份名单上的人,也将是自己打击贪腐的对象。 不把职位空出来,心仪之选怎么能够得到晋升。 说到底,高澄打击贪腐的行为,还是为了能让自己人上位,没有利益的驱使,现阶段的他,做不来这种费劲又得罪人的事情。 第一百三十一章 司马入狱 确定专注政绩,以才取士的选任标准以及三年一考的考核期限后,高澄随即向元善见上表具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