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327章

第327章

    小高王放过了那些被允许设立的庙宇,但依旧止不住僧尼与信众的不满。

    因高澄刮金漆的行为,也给他冠以高扒皮的名号。

    不过他们也只敢暗地里称呼,明面上那还是要拥护小高王的领导。

    当然,高澄是个注重公平的人,没理由祸害了佛教,就放过道教吧。

    就算土生土长,也不是它幸免于难的理由。

    当年是一个佛教吃到撑,放过佛像的同时,也把道教给放过了。

    如今小高王向道教伸出了自己化缘的手,道教也因此遭了大难。

    一时间,高扒皮的美名不止佛教徒颂扬,道教徒也要称赞几句。

    小高王干了这么多缺德事,被这么多人骂,他的统治却因为各地蒙学与官学的设立而越发稳固。

    人人心里有杆秤,骂高澄是一回事,但他搜刮这些财物都是兴修校舍,推广文教,而不是个人享乐。

    自古以来哪有这样不计声誉,一心为民的权臣。

    顽固不化的教徒们背地里暗骂高澄缺德的时候,却是各地百姓对他由衷的赞颂。

    不过小高王不看重这些虚名,张师齐可以作证。

    高澄正规划接下来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时候,他的好兄弟司马消难来了洛阳。

    司马消难赶上了九品中正最后一班车,在晋阳得了官身。

    也许是觉得留在晋阳跟小高澄混没前途,特意找他父亲司马子如出面,想办法让他来了洛阳追随大高欢。

    高澄对这位好兄弟没得说,才十七岁的司马消难就被他安排去了吏部,往文选司任职,打算历练一两年,就把文选司交给他来执掌。

    亲兄弟都没这么关照。

    在高澄研究经济改革的时候,东魏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颁行科举制的消息也传到了南梁与西魏。

    虽然崤函古道因两座关隘被堵住,但上洛、河西等地的消息传播却不可能被阻绝。

    西魏打探东魏的消息时,东魏也凭此收集西魏情报。

    且先提南梁,萧衍倒也没说高澄剽窃,他对科举制极为欣赏,不看出身只重才学的原则,更是让他赞不绝口。

    但萧衍老了,七十四岁的他,没有了三十二年前强顶士族压力,开设五经馆时的魄力。

    一想到废除九品中正制的艰难,心里就有了退缩。

    仔细一想,自己以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利益,又用五经考试给寒门提供上升通道,也不比高澄的科举制差多少。

    说到底,南梁的门阀势力与东魏不同,高澄面对的只是那些被六镇鲜卑所挤压的河北士族。

    这些人与高氏利益高度捆绑,例如博陵崔氏,最杰出的三崔都是高澄亲信。

    在反对无用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接受高澄对选官制度的改革,甚至眼睁睁看他在民间推进文教。

    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他们难以渗透拉拢高氏的根基六镇鲜卑。

    以高欢起家的第二位贵人,匈奴人刘贵举例。

    历史上,他就曾说过‘一钱汉,随之死’,其中或许有故意羞辱高敖曹的原因,但也能大体反应这群六镇鲜卑勋贵,对汉人士族的看法。

    高欢所在的晋阳以并州胡,鲜卑勋贵为主导,而高澄所在的洛阳,却是汉人士族得用之地。

    但两父子并非对立的关系。

    这也是河北士族不敢反对高澄的原因,真被小高王所厌恶,就只能去晋阳讨生活。

    而军政分离的晋阳-洛阳二元制,又决定了他们只有在洛阳才能在政务上一展拳脚。

    连追随高欢信都建义的河北士族都只能像个委屈的小媳妇。

    更何况是包括荥阳郑氏在内,那些未曾立足高氏核心圈的家族。

    太原王氏若非出了王思政、王士良,情形比荥阳郑氏也好不到哪去。

    萧衍明知科举制的优点,碍于门阀势力,选择了自我安慰。

    而宇文泰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他完全照抄了高澄科举制的内容,甚至未做一丁点修改。

    这样的抄袭行为,让得知消息的高澄气恼不已。

    宇文泰之所以能在关西废除九品中正制,第一个原因是多年战乱以及一场大旱,士族处境不比东魏好到哪去。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在沙苑以弱胜强,击败高欢二十万大军,也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威望。

    基于以上两点,宇文泰得以在关西推行科举制,以才能选拔官员。

    甚至可以说,这世上最关心高欢健康的,绝对是宇文泰。

    高欢一旦身死,宇文泰肯定比小高王这个大孝子要伤心。

    至于眼泪会不会比辽国皇帝哭宋仁宗流得多,那就两说了。

    沙苑想杀高欢是希望关东陷入混乱,这与高欢在晋阳病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铸五铢

    春耕抢种早已经结束,新的关隘也已落成,依旧名为潼关,自此,又有了东潼关与西潼关之分。

    西征之后,东魏暂时休兵,其一是财政难以支撑。

    其二是大败之后,需要时间让将士们重拾信心,淡化失败的阴影。

    而西魏之所以没有趁机夺取玉璧(华阴)的想法,自然也有自己的难题。

    究其根源,还是财政问题,不止七八成人口的损失暂时无法弥补。

    因为高澄发放军饷,西魏将士普遍对自己的待遇心存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