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或许将来北齐渡江南下,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奴隶解放运动。 江南的底层民众暂且不知道何时才能盼来曙光,但淮南的奴仆、婢女们却实实在在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高澄摆下这场宴会,当然不只会局限于授田,释奴是他砍向淮南士族的第二刀。 但相较于夺取他们的土地,淮南士族明显对释奴早有心理准备,毕竟这不是新鲜事,高澄早些年就在逼迫北方士族豪强们释放奴仆、婢女,北方士族受到的迫害,没道理他们能躲过去。 眼看在场的家主宗老们一个个乖巧懂事的模样,高澄摆摆手,众侍卫随尧师把刀收起。 接下来的谈话轻松且愉快,对于高澄所提的要求,诸如交出隐匿人口、奴仆婢女,配合官府为他们登记造册,分配田亩,成为纳税人口。 与此同时,高澄也鼓励他们在不违反朝廷法令的情况下,可以积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贸易。 北齐并不在政治层面抑商,只要你缴足了商税,并且不违法令,子孙也照样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甚至在渡过了财政最困难的时期后,高澄已经放开了朝廷对食盐市场的垄断,允许私盐的出现,可该有的税,是一分都不会少收。 这算是高澄对于北齐治下士族的一点补偿,包括淮南士族在内,强迫他们交出大量土地,释放隐匿人口与奴仆婢女,因均田制,禁止买卖公田,总得给人三瓜两枣子,吃一点甜头。 但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尤其是关系到民众日常所需的商品,对于敢以此牟利之人,更是重拳出击。 与此同时,高澄也对淮南士族做出承诺,科举并不会抱有地域偏见,一切全凭才学,不会因为你是淮南学子,而有失偏颇。 这是淮南士族此行最关注的问题。 北齐与南梁录官选官制度不同,北齐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二者并行。 如高澄两个庶弟高浚、高淹出任刺史,便是走的荫官途径,以父荫授职。 而南梁虽然有开创五经馆,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渠道,但依旧是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 北齐占据淮南,欲将其全面纳入自身体系,自然不可能再任由淮南士族以九品中正制出仕。 对于淮南士族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在科举制下,遭遇朝廷的偏见,北方士人的打压。 得了高澄一个承诺,也让他们此行终于有所收获,只不过相较于过往无论愚贤都能出仕的九品中正制,所谓承诺,也只是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却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比如淮南士人若真能在进士榜单上占据决大多数,那自然会有一支看不见的手,自背地里做出调整,以保障北方,尤其是河北士族的利益。 这也没什么值得抱怨,正如此前高澄所说,河北士族舍生忘死跟随高氏创业,凭什么在与淮南士族一起接受打压的同时,还得在政治上被一视同仁,那他们跟着高氏创业,图什么。 这样的政治优待不会长期维持下去,例如北宋,赵匡胤曾言:不用南人为相。 根源就在与北宋以北并南,必须优先保障自己基本盘的利益。 但仅过了数十年,到了宋真宗时期便被打破。 也许到了高澄统治后期,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开发,才会着手收回北方士人在政治上的特权。 翌日,即昭德元年(548年),九月二十一日,高澄在合肥发布诏令,废除南梁在淮南之地的一切苛捐杂税,命令士族豪强交出隐匿人口,释放奴仆、婢女,可以改用雇佣的形式,但严禁虐仆。 同时,告知淮南各阶层,此前田契一律作废,重新按照均田制的规定,分配田亩,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予露田80亩,女子40亩。 男子另授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不得超过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虽是世业田,终身不还,能够流传子孙,依旧限制私人买卖,却可以向官府贩售。 政令一经发布,无数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也有人抱怨不休,并非士族,而是富农阶层。 南梁田契一律失效的公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也许均田制下,他们能分得的土地不会比原有更少,甚至更多。 但原有土地属于他们私人所有,如今所分得的田亩,哪怕更多,也属于公田,相当于是向朝廷租赁,是要交付租税。 不过在士族妥协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反对也无足轻重,尤其是北齐由此获得了更为广大的贫农、奴婢阶层的支持。 况且这点租税,与南梁之前的苛捐杂税相比,也算不得什么,故而也只是停留在口头抱怨,对于高澄的这项政令,还是愿意接受的。 南梁的税赋极重,萧菩萨不止优待士人,佛教更是无需纳税、不用服徭役,但朝廷的用度不能少,可不就指着糟践底层民众,总得有个剥削对象吧。 哪像小高王,不管是什么人,他都一视同仁,都得给他缴税,该有的,少一分都不行。 萧菩萨优待士族,自然把对底层民众征收的税额定的极重,总得有个剥削对象吧。 由于各阶层都属于纳税群体,再加上公田的租金能够补足国家一部分用度,故而北齐的税收实际比南梁低了许多。 政令一经发布,淮南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了释奴分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