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明王冠在线阅读 - 第1697章

第1697章

    其实正儿八经的工作制度,天子在下午就不上班,主要是个人娱乐时间,只不过朱高炽建国不敢怠慢,所以下午也照常上班。

    嗯,宋朝就有上下班的说法了。

    宋礼立即道:“这里有封折子,本来是想明日先递内阁,再请太子殿下决断的,不过正好有事要汇报,所以就一并带来了。”

    说完将折子递给朱高炽的内侍。

    朱高炽接过翻开后仔细看了一眼,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没记错的话,永乐十四年,都江堰当地官府请了款,户部拨了五十万两白银过去大修了都江堰,这才四年时间,怎么又在要钱修了?”

    宋礼和李庆对视一眼,都大感佩服。

    宋礼就不说了,在工部多年,熟谙工部的各个项目,李庆也是个工作狂,到了工部后,把近期几年的案册都厘了一遍,所以也知道。

    但是太子这些辅政、监国,要处理的事情何其之多,竟然也记得都江堰永乐十四年的大修,而且连拨款数目都记得一丝不差。

    你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确实有治国之能。

    就这,他朱高煦能做到?

    他只会打打杀杀。

    所以两人现在是真的庆幸,万幸我大明的储君是朱高炽,如果是朱高煦,后果不敢去想象,你看的大明现在的疆域,如果天子不给力,那些打下的疆域能保持多少年?

    搞不好被折腾一下,一二十年后就要脱离大明的掌控。

    到时候偌大的大明王朝,很可能一夜回到太祖时期。

    而太子如此能力,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继续保持现状,维护个三五十年,那么那些地方差不多就已经同化了。

    国家长治久安,开疆拓土的君王之后,要么是继续开疆拓土,要么守成——而大明如今的疆域,陛下已经快要做到极致,不需要继续开疆拓土了。

    那么就需要朱高炽这样的太子来继位才是最佳选择。

    宋礼道:“所以此事可能有猫腻,要么是都江堰前任地方官员贪墨了工程款项,导致出现了豆腐渣工程,经过几年后,不得不重新修缮,要么是现任地方官员想巧立名目,从中捞一笔。”

    朱高炽嗯了声,看着章折,“请款三十万两,倒也不多,不过如此频繁的修缮,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样……”

    沉吟了片刻,“工部那边,着人去一趟都江堰罢。”

    宋礼道:“微臣也是这么想的。”

    第1342章 剪彩试车!

    朱高炽道:“宋尚书以为,何人去比较合适?”

    宋礼想了想,“此事至少也需要一位主事过去,毕竟都江堰的水利,事关大半个蜀中,涉及百万人口之巨。”

    朱高炽点头,“不过这封章折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那边都没意见,我估摸着四川布政司里,也有猫腻,一个主事是不是有点压不住。”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使,那可是二品封疆大吏。

    工部主事在他眼里,就是个渣渣。

    搞不好还得去个侍郎。

    宋礼无奈苦笑,“张侍郎要负责交通司的事情,还有其他诸多事宜,抽不开身,李侍郎要督管全国工部事务,而且李侍郎接下来要去中南半岛一趟,那边有个巨大的水利工程。”

    意思说工部两位侍郎都没空。

    朱高炽也头疼。

    中南半岛那边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修一个水库,这是应黎利的请求,由交趾布政司上折子提交朝廷,已经批复了的事情。

    这里面其实大明这边心知肚明。

    这个水库,根本不是为了掠夺交趾的资源,而是实实在在给交趾百姓办事,换句话来说,你要让马儿跑,那也得给马儿吃草。

    这个水库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安定交趾百姓。

    同时这个水库修好之后,还会修发电站,让交趾布政司所在的城市,也成为一座不夜之城,而这只是开端,接下来是吴哥那边,摩诃黛维肯定也要有样捡样。

    到时候整个中南半岛的布政司所在的城市,都要建成不夜之城。

    对此大明朝堂这边没有什么反对声音。

    大明从中南半岛获得的资源和金银实在太多了,只攫取不回报的话,容易激起民愤,大明在疯狂掠夺资源的同时,也把中南半岛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上去,皆大欢喜。

    想到这,朱高炽道:“李侍郎也确实去不了蜀中……”沉吟了一阵,“这样罢——”对身旁的内侍道:“你去请一下东厂厂公王振来。”

    那内侍立即匆忙去了。

    朱高炽对宋礼和李庆道:“工部那边还是着一位工部主事走一趟都江堰,这是明面上的调查,如果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那边要阻碍,东厂那边派出的人就趁着工部主事吸引四川承宣布政司注意力的时候,去暗中调查。”

    一明一暗,四川那边应该难以提防。

    如果不这样操作,假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里也有猫腻,那么工部那位主事跑到都江堰去,恐怕也查不出什么来。

    宋礼笑道:“如此最好。”

    第一次觉得东厂和锦衣卫除了是天子的监视机构之外,对国家民生还是有用的。

    朱高炽将折子放下,此事就这么处置了。

    看向宋礼,“刚才宋尚书说有事,是什么好消息么?”

    如果是坏消息,那么肯定就先说了,将之放在后面,必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