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杨峥这个穿越者,可不就是天降之人? “行了,去忙你的吧。”一句无心之言,杨峥也没放在心上。 奴隶、待归、治民三等民之策施行已经三年多。 奴隶屯田,提供主要粮食,同时转化俘虏。 待归,则化羌胡为汉。 治民,增强身份认同。 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一步一步模糊他们的种群意识。 胡奋、卫瓘这么抄,也不能说完全没用,武威的羌胡不比西平少,然而豪强士族,始终是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没有土地,人心始终是悬着的。 最早的一批奴隶还有一年就转为待归,兴奋异常。 这几年的汉化之策推行的不错,境内以束发右衽、讲汉言为荣。 三等民之策实际上是个筛选的过程。 若不会汉言,则只能一辈子停留在待归阶层里,不能为官,不能经商,不能骑马乘轿。 军中也是一样,从伍长开始,都要经过宣义郎的审核,若不会汉言,什长就到头了。 所以越来越多羌胡,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青营。 即便天赋平平,只要能读会写,有些武艺,出来就是个什长或者宣义郎。 但若有些天资,则立刻乌鸡变凤凰。 这种诱惑不可谓不大。 刘珩、孟观、苏泓、庞青四人在青营中已经成了榜样。 不知什么时候起,西平就流行起取汉名。 这年头,汉民黔首都不曾有名,什么大目、大眼凑活着叫就算是名字了。 羌胡更是石头木头的,随便取,更多的人一生连个名字都没有。 宣义郎登记造册的时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木片和纸上的几个字,原来就代表了自己。 好奇心瞬间就被调动起来。 九野营汇报,羌胡中有三成的人改姓杨…… 什么杨狗儿、杨阿猫、杨小儿、杨三刀的名儿大行其道。 还有一些更奇葩的名字,让杨峥目瞪口呆,怀疑羌胡是故意在骂自己…… 尤其是军中,很多羌卒跟随了自己多年,大部分都是杨姓。 也有些头脑灵活之辈,提着几斤羊肉、几升粮食,去找汉人书生和宣义郎,给取个周正的名字。 这才终于不用一股脑的姓杨,有人干脆就以周、秦、汉为姓,再配以表字,颇为大气。 杨、周、秦、汉、姜、白、胡成了西平七大姓氏。 喧喧闹闹中,嘉平二年就这么过去了。 嘉平三年在风雪呼啸中扑面而来。 士卒、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些肉食。 市井村落间,多了很多奔跑玩耍的稚童。 忙碌了一年,杨峥难得的与妻子儿女聚在一起。 冬天也没啥别的活动,只能大被同眠,姜阿怜、彭青蝉身体好又怀上了。 夏侯才女依然没有动静,成天苦着脸,闷闷不乐。 杨峥不得不抽出时间多陪她。 然而平静而没羞没臊的生活,转眼就被东边传来的消息打破。 嘉平三年二月初七,太傅司马懿病逝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汉末三国最后一位绝顶人物离世,新的时代已然滚滚而来。 随之而来的是机遇和挑战。 第二百八十三章 武夫 洛阳朝堂上,群臣肃穆。 司马师披麻戴孝,位列朝堂。 魏承汉制,父丧,嫡子丁忧三年。 但司马懿临死之际,太尉司马孚秉承其遗愿,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河阴首阳山,免祭祀扫墓之礼。 几乎能为司马师想的,都想到了,能为他做的,都做了。 伊尹既卒,伊陟嗣事。 士族老臣以伊尹之旧事,直接确立了司马师的辅政之权。 嘉平三年三月,太尉司马孚、司徒高柔、太仆王观、都护大将军郭建、侍中甄德上书奏请升抚军大将军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郭太后与皇帝无有不允。 是时,郭淮、毌丘俭、王昶、诸葛诞、胡遵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胡质、胡奋、陈骞典州郡,卢毓、李丰掌选举,傅嘏、虞松、贾充参军机,夏侯玄、陈泰、钟会、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历来接掌权力免不了暗流汹涌,但司马师却四平八稳。 有好事者劝司马师更易制度,取消屯田、限制中正官、减免赋税等等措施。 司马师回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由是士族老臣交口称颂,内外皆安。 寒风吹入长安城。 郭淮称病已近半年,司马孚前脚回洛阳,郭淮后脚就病愈了。 几个儿子与侄子肃立在旁。 桌几上还有数封缣帛,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这一次,郭淮全都细细览阅,看完之后,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吾家无忧矣。” 长子郭统不解,“司马师一向忌惮父亲,太傅在时,还能斡旋,太傅不在,岂会容忍?” 郭淮笑道:“太傅用兵如神,犹如鬼神,天下皆惧,司马子元的确忌惮于我,安敢与我沙场刀兵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