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鹯阴渡口,六千亲卫营、三千府兵默然而立。 肃杀之气拔地而起。 杨峥骑着乌羽在阵前缓行。 士卒们站在一起,谁能分出羌胡汉? 九千多双眼睛齐齐望向杨峥,仿佛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汇入杨峥身体中。 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便能主导这个时代…… 某种程度上,一盘散沙的凉州被自己整合起来。 这足以证明西平模式的成功。 既然羌胡能被整合,鲜卑同样也能。 有了羌胡、鲜卑,那么本地的士家豪强也就不是问题了。 无非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杨峥不相信他们都是鱼死网破的硬骨头。 士族豪强本身也并非一个整体,具有天然的分裂性,就算勉强捏在一起,也是各怀鬼胎。 这是一个纷乱的时代,但也是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 “渡河!”杨峥长槊指向黄河之东,大吼一声。 “渡河!”身边亲卫也跟着咆哮。 九千步骑迈着沉稳的步伐踏上浮桥。 桥下,黄河已在解冻。 大块的浮冰互相挤压,偶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昏沉的天地间虽然寒风仍在呼啸,但天光已然带着几分明媚。 鹯阴渡口,算上奴隶、府兵和雍凉军俘虏,差不多有五万之众,但杨峥不可能都带走。 兵不在多而在精,兵力多了,后勤压力也大了。 连场大战,战马的损耗比士卒伤亡多出一倍。 估计西平这几年的积蓄也挥霍的差不多了。 未来几年,中原和西平都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在大战结束之前,尽量扩大战果,收取红利。 也不知淮南打的怎么样了。 很早之前,杨峥也考虑过干涉历史进程,比如给毌丘俭提醒,让他北上兖州,打通河北通道,召集旧部,经营几年,积攒实力,再南下与司马家争锋。 然而,历史的强大惯性,绝不是这么轻易能改变的。 西平与淮南万里之遥,消息来往何其困难? 毌丘俭为何听自己的? 即便毌丘俭听自己的,就能击败司马家的众多名将谋臣? 一如当年高平陵时,那么多人劝过曹爽,不要投降,退往许昌。 但曹爽依旧充满幻想的举双手投降。 天下之事,皆由形与势反复累积,各种内因外因叠加,才最终爆发。 你施加的力不够,不仅无法改变形势,反而会被这股时代的巨力扯进去,正如当年淮南一叛时,杨峥反复横跳,自以为得计,却引来三面合击西平。 若不是陈泰、夏侯玄、郭淮、邓艾、姜维互相牵制影响,杨峥绝活不到现在。 强力干预历史进程,只会增加各种不确定性。 杨峥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历史的进程,知道什么时候该屈身守分,什么时候要拔刀而起。 指望毌丘俭、诸葛诞干掉司马家,无异于缘木求鱼。 还不如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 第三百四十八章 汉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萧关又称汉萧关。 自秦汉起,便是西北咽喉之地,抵御西北游牧的前沿阵地。 历史上的大唐吐蕃之战,宋夏弱鸡争雄,都在此关之下。 渡河之后,黄土茫茫,一片荒凉萧索。 安定的精华区域在东面泾水、乌水下游河谷,西面缺水干旱,少有人居。 北地郡被羌胡侵占之后,汉人势力缩回安定,治临泾县,东汉永初五年,先零羌大动乱,攻破安定,临泾、高平诸县皆废。 平定先零羌后,汉人回返,但主要集中在东面的临泾地区。 萧关所在的高平县逐渐荒废了。 杨峥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一军前来阻拦。 沿着萧关故道深入,行了百多里,才见到秦长城逶迤于六盘山上,由西而东横跨泾河,横亘在萧关故道上。 见了此地之地形,杨峥才知道卫瓘、杜预为何要鼓动自己先取安定郡。 等于是一关控锁南北东西。 河套、河西、陇右、关中皆在此关雄视之下。 不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秦城与汉关皆已斑驳,有不少坍塌之处。 关上旌旗招展,明显早有防备。 “雍凉军大败,安定胡氏、张氏、皇甫氏联合,聚私兵四千,共守萧关!”斥候一身尘土的前来禀报。 杨峥忍不住眉头一皱,这些安定大族还真是头铁。 说是要进关中,兵临长安,没想到才渡河,就碰到硬骨头。 如何处于士家豪强,关系到今后的发展。 一刀切肯定不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氏、胡氏、皇甫氏对华夏是有功的。 正是他们挡在异族铁蹄之前。 胡氏不用多说,皇甫氏在汉末有名将皇甫规、皇甫嵩,战斗在前沿。 而安定张氏,在几十年后大放异彩。 先是张轨入武威,在五胡之中存蓄汉家烟火,其子张茂,奉东晋为正朔,西控西域诸戎,东抗汉赵刘曜,其孙张骏夺河南地,攻陷陇右,将前凉推向巅峰。 以前在西平,士家豪右虚弱不堪,任杨峥拿捏,但现在则要谨慎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