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司马昭、陈泰、陈骞、贾充,加上汉中的钟会、王濬、王浑,中原最顶尖的人物,差不多都到齐了。 所以这场大战难打,也是在所难免的。 若是轻轻松松就能击败了司马昭,那才是天大的笑话。 杨峥领着精骑亲自打探白水地形。 南岸到处都是忙碌的人影。 司马昭走到哪里,便砍伐到哪里,鹿角铺了一层又一层,还新造了不少大车。 整个白水城看上去就像一只乌龟,还是长满尖刺的乌龟。 一面高高的司马旗都超过了魏字大旗。 十六万人追杀五万人还这么怂,杨峥实在是无语…… 很显然,白水城绝不是决战之地。 “司马昭若缩白水,一到春暖,则我军优势尽去,钟会可从容吞下汉中……”庞青也担忧起来。 蜀国跟钟会这么耗下去,迟早油尽灯枯。 自己在关中打不开局面,杜预在蜀中也一定打不开局面。 杨峥望着高高飘扬大旗上的“司马”二字,忽然心中一动。 第五百零三章 誓杀 高高飘扬的司马大旗下,另一人的目光也在久久凝视。 陈泰一脸怅然。 司马氏水涨船高,曹氏却日渐式微。 一旦钟会拿下汉中,司马昭会不会再往前走一步? 答案太明显了。 司马氏已经迫不及待。 其实司马昭对陈泰相当不错,除了不让他领兵,该给的都给了。 陈泰的两个儿子都被封侯,留在相国府任事。 只要陈泰点头,三公九卿不在话下,钟会、贾充全都靠边站。 但无论司马昭如何暗示,陈泰就是不松口。 洛水之誓,仿佛一根刺一样死死扎在陈泰心中,这么多年过去,非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深。 洛阳民间有说书人,居然将高平陵之变、洛水之誓全部编成了故事,广为流传。 虽然司马昭及时下令捕杀说书人,但说书人虽然不见了,故事也却早已传开,闹得满城风雨,司马昭的权势也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陈泰也略有耳闻,连他的名字也出现在曲中,如何被司马懿欺骗,再如何去欺骗曹爽,生动而鲜明,昔日的耻辱一遍又一遍在他脑中出现,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 “多亏玄伯步步为营之计,才将杨峥赶出关中!”司马昭的声音出现在身后。 陈泰收回目光的刹那,脸上怅然之色也消失了,“十六万之众不能制五万西贼,泰惭愧至极。” 他惭愧,司马昭没有一丝惭愧,“此言差矣,西贼若敢堂堂正正决战,定惨死在玄伯的武刚车下,只要把杨贼堵在冯飒之北,这场大战就是我们胜了!” “非是我军堵住西贼,而是西贼故意引诱我军至此。” “杨儿想凭借天寒之利,拖垮我军,怎知玄伯棋高一筹。”司马昭对这个老友的军略还是相当佩服的。 这一路行军布阵全都出自陈泰之手,硬是让杨峥没有找到破绽。 “西贼剽悍,杨峥用兵如虎狼,相国不可轻视。”陈泰心不在焉的提醒着。 司马昭也心不在焉的附和着,“这一路行来,吾何时轻视过他。玄伯啊,汉中攻取在即,朝中诸公屡有劝进之意,吾甚是苦恼,不知玄伯意下如何?” 以前是暗示,现在则直接明示。 颍川士族,以陈、荀、钟三家为长,钟会、钟毓早已是司马昭的心腹,荀顗、荀勖早已跟司马家紧紧捆在一起。 只有陈泰是其中唯一的异类。 如果陈泰只是寻常朝臣也就罢了,关键是陈泰名望、功勋都太高了。 高到司马昭不得不防备。 “不知相国心意如何?”陈泰坦荡而从容的盯着司马昭。 司马昭目光躲闪,口中吟诵:“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此言出自魏武《述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便是出自此文。 司马昭把魏武拿出来说,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 不是我司马昭不愿意退,而是我退了,子孙后代必遭灾祸,而且魏国也会因此分崩离析。 事实也的确如此,曹魏除了司马昭还有谁能力挽狂澜、统合士族豪强的力量? 皇帝虽有重振曹魏之志,然而曹氏的根基已断,连夏侯和都投附了司马氏…… 只怕没了司马昭,还会有其他权臣取而代之! 现在的曹魏经不起这个折腾了。 中原百姓也经不起再一次的诸侯混战。 陈泰长叹一口气,曹魏立国之初便埋下重大隐患。 挟天子令诸侯固然为一时之奇谋,然而也成了曹魏的诅咒。 “还望相国善待陛下……”陈泰深深一揖。 司马昭大喜,一把抓住陈泰的手,“玄伯大可放心,武王伐纣,不绝殷祀,文帝立国,犹续汉统,我司马家三代忠心耿耿,定会供奉曹氏。” 忠心耿耿四个字仿佛四个巴掌抽在陈泰脸上。 不过相比于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还算讲些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