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不过这正合杨峥心意,士族豪强子弟多做做学问,别一门心思的当官,多为华夏做做贡献,青史留名绝不只是当官。 把位置腾出来,给寒门庶族打开上升通道。 受凌烟阁的启发,杨峥又设立凌云阁。 把嵇康、皇甫谧、刘徽、裴秀、张焕、左思等人的画像挂在里面,在全天下大力宣扬他们的功绩。 历史的滚滚浪潮之下,他们的成就其实比帝王将相更大。 一个民族总要有人仰望苍穹。 所以无论怎么拔高他们都不为过。 第八百八十五章 波澜 大秦的国力还没繁荣昌盛,文化却先繁荣起来。 笔墨纸砚的需求大大增加。 尤其是纸张,被官府大力推广,工艺和产量大幅提升,成本不断下降。 有钱的用上品,没钱的用下品。 除了粗糙一些,写字绝对没问题。 纸多了,书就多了。 以前被士族豪强视若珍宝的东西,现在也没那么珍贵了。 中等之家,也可卖上几本摆在家中充点门面。 书籍逐渐普及,读书识字不再是士族豪强的专利。 官府大力督办庠序,庶族子弟逐渐崛起,大兴城内坊市之间,常可听见朗朗读书声。 魏晋的玄学空谈之风,被注入大秦的刚劲尚武之气后,一扫昔日之颓靡,逐渐积极向上起来。 士人的气质发生很大的改变。 魏晋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在杨峥看来,凡是不接地气、脱离群众的东西,全都是扯蛋,还是翻来覆去的扯…… 两晋士族的堕落无能,跟清谈有莫大的关系。 而现在士人相聚,谈论的话题转为天下苍生,治国治民。 兴之所至,要么对酒赋诗,要么拔剑起舞,互相切磋,然后发一通豪言壮语,“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士人逐渐恢复成杨峥想看到的样子。 其实治理文化比治国简单多了。 当年汉武帝独尊儒术,也就一句话的事。 儒学在大秦虽然还是主流,但其他学派也在快速成长之中。 儒学反而跟其他学派有渐渐融合的迹象。 天下一统,大秦蒸蒸日上。 西域问题也就逐渐摆上台面。 这么多年的渗透,西域早就成了华夏文明的后花园,建筑、语言、服饰、穿戴,越来越趋近中原,各国都认大秦为宗主国,没有大秦的册封,诸国的继承都不合法。 不过他们对兵权仍旧不愿放弃,这似乎是他们最后的固执。 正当杨峥思索如何施压时,赵阿七匆匆来报:“陛下,漠西羌胡大举入寇凉州!” “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杨峥一愣,旋即不怒反喜,“来了多少?为何造反?” “东迁的嚈哒人,南下的高车、鲜卑等部,联合北地胡共二十余万众!” 诸胡融入华夏一个长期的过程。 杨峥解决了鲜卑、匈奴、羌胡,割了一茬韭菜,现在又生出新的。 不过二十多万众,听起来有些吓人。 这么大规模的东迁,肯定是原因的。 赵阿七接着道:“从去年开始,雍凉便出现大旱的迹象,草原受灾更为严重,旱灾连着蝗灾,牛马死伤无数,只能东迁劫掠我大秦!” 大秦一统天下,却并没有改变草原部族南下打草谷的习俗,似乎劫掠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上谷、代郡、云中等北方边地,时常被他们袭扰。 杨峥心中一动,忽然想到历史上西晋的雍凉大动乱就在这几年。 也是因为大旱,加上西晋对遍地汉夷百姓的敲骨吸髓,最终导致秃发树机能的大动乱,连杀司马家的胡烈、牵弘、苏愉、杨欣四员大将。 最终被文鸯按在地上摩擦,大破之,招降胡众二十余万。 不过文鸯跟司马家有仇,见不得他立功,找了个罪名夷三族,秃发树机能再度壮大,让司马炎寝食难安,满朝束手无策,最终还是马隆自告奋勇,招募三千乡勇,彻底平定秃发树机能。 历史的轨迹变了,但惯性还在。 “派出使者联络,让他们放下兵器,朕可以安置他们。” “贼首薄可罗、若罗拔能野心甚大,向大秦讨要北地郡……” “敬酒不吃吃罚酒啊!”杨峥抚掌大笑。 刚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这伙人自己送上门来,正方便一网打尽。 河东大战过去太久了,邺城大战更多的是靠天时和泰山压顶,灭吴没什么技术含量,纯粹是钟会自己作。 这么多年没砍人,草原上的这帮叫花子腰杆又直起来了。 “这一战要大打狠打,打给西域诸国看看!”杨峥令人召来鲁芝、杜预、卫瓘商议军务。 “陛下准备出多少兵力?”鲁芝一脸紧张。 草原作战,肯定是骑兵为主。 一人三马,消耗不比中原大战少。 杨峥思索了一阵,十万中军平推过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能显示秦军的牛叉和强大,于是伸出一根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