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在线阅读 - 第12章

第12章

    这一觉比之前还要沉,早上的鸟鸣声没有把他吵醒,而是被隐隐的饭香味唤醒了。

    随着这股饭香萦绕在鼻尖,况叶被饥肠辘辘的身体强行唤醒。

    手掌不自觉的抵住腹中的位置,刚刚醒来的他还有些迷糊,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自己在何处。

    但外面的鸟鸣声,以及已经有些亮堂的屋子,让他很快想起如今的处境。

    糟了!

    他起晚了!

    饭香和光亮都显示此时的时间应该不早,另外两名知青显然已经起来。

    想到这,他立马翻身起床。

    嘶!!

    翻身的动作进行到一半,况叶不由的稳住身体,同时还忍不住发出一声痛嘶声。

    如今他全身上下的肌肉都酸痛无比,整个人像是被碾了一遍,稍微动一下就能感觉到那股酸痛。

    起床的动作幅度过大,这种酸痛的感觉更甚,让人忍不住抽气。

    但不起床不行,内心挣扎一番后,况叶还是咬牙起床,艰难的把衣服穿好,床铺都没有收拾,就抱着脸盆和洗漱用品走出房间。

    在厨房门口正好碰上端着饭的刘康民。

    “叶子,起来了啊,感觉怎么样?”看到刚起床的况叶,刘康民扬起一抹笑容问道,不过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

    “康民哥,早,我今天有些起晚了。”经过一天多的相处,三人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从出称呼的变化上就能看出。

    此时看到已经在端饭的刘康民,况叶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昨天才和同住的两人商量好,他们之后煮饭轮着来,其他人同时帮忙打下手。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就直接没能起床,看情况都快要开饭了。

    “哈哈,别在意,你现在的情况我们都经历过,当初我干完活的第二天,直接睡倒天大亮。”

    看出况叶的不自在,刘康民呲着牙笑了笑,把饭碗放在桌子上的时候,还不忘自爆了一下。

    他和简修文是同一批知青,去年春季下的乡。两人当时的年龄虽然比如今的况叶大,身体还要好上些,但第一天干完农活,两人第二天也都差点没能起床。

    那股酸痛,他如今还记得非常的清楚。

    况叶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一清二楚,对于晚起的这件事,根本就不在意。

    “叶子,你先去洗脸,这几天你都会不怎么好受,其他的暂时就不要多想。”

    此时简修文也从厨房中走出,见到况叶也笑着招呼一声,然后让他先去洗漱。

    作为过来人,他自然知道况叶的现状,对于起晚的事也都能理解。

    “嗯,修文哥,我先去洗脸。”简修文两人的态度,让况叶缓解了心中的不好意思,招呼一声也就先去忙自己的事。

    打理好自己,把东西放回房间,早饭也正式开始了。

    吃完早饭,况叶揽下洗碗的活。简修文和刘康民同时也收拾一下整个屋子和院坝,期间还询问了一下况叶,今天他要不要去上工。

    如果是在原来的时空,况叶也许会选择休息,但如今他还是选择了上工。

    作为初来窄到的知青,第二天就不去上工,总会给旁人留下些不好的印象。

    如今生产队分配粮食,公分也是占据这一部分比重,到时候公分不够,分得的粮食自然就少。

    虽然他有空间这个作弊器,但这里面的产出,不能摆在明面上。

    而且这种肌肉酸痛,他必须的习惯,之后比昨天还要重的农活还会更多。

    昨天和两位知青聊天的时候,他知道今年最忙碌的秋收基本上已经忙完大半。

    之前收水稻和玉米的时候,每个队员几乎是忙得精疲力尽,稻谷和玉米归仓后,大部分人都黑瘦了一圈。

    洗完碗筷,另外两人也收拾完屋子和院子,三人稍作准备,就前往仓库准备上工。

    今天三人领到的活计,还是清理玉米秸秆,不过地点变成了另外一块坡地。

    今天况叶的速度因为身体的情况有所减缓,但也没有减速多少,毕竟比起昨天他对于这些更加的熟练。

    在休息的间隙,他和简修文两人闲聊的时候,也尽量的把话题转向农作物如何播种。

    对于这个问题,两人并不觉得奇怪。

    他俩作为知青,自然是知道刚下乡的时候,很多关于种地的东西都搞不懂,况叶想了解很正常。

    不过两人才下乡一年,虽然跟着生产队的队员们一起干活,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该这么弄,不是很清楚。

    况叶提出的有些问题并不能给出回答。

    好在他们干活的地块虽然是坡地,但周围也有其他的田地,一小队的队员们也在旁边干活。

    三人聊天的时候,旁边也有人在听。

    见况叶他们聊的是关于种地的事情,在三人闹不清楚的时候,也忍不住插上一嘴。

    对于新加入的聊天对象,三人的态度都很好,况叶更是虚心的请教,特别是他昨天晚上清理出来的那些种子的种植方式。

    看着况叶态度好,队员自然愿意多说一些。

    随着休息时间结束,队员还有些意犹未尽,忍不住在干活的时候,和搭档的其他人聊上两句。

    这话自然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了出去。一小队的队员,对于这名新来的知青有了一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