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488节

大明嫡长子 第488节

    总之、投石问路,先将这个张璁以清理马场、军屯的名义派到西北去瞧瞧。倒要看看所谓的反扑是多么强大。

    实际上,则不必慌张。

    在那个地方,有一路三万人的周尚文之兵是募兵而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卫所之兵,他们的军需粮草都是由朝廷供养。

    说起来历朝历代不管什么兵制到中后期都会转为募兵,就是原先的兵马全都不行了,遇到战事只得花钱来编练新军。明朝,实际上从土木堡之后,便已经出现募兵制了。

    再有一部便是王守仁所领的河套之兵,一共是八卫人马,其中四卫为骑兵、四卫为步卒。这些人算是卫所之兵,但他们都是新到河套,田亩初分,基本上不太存在比较明显和严重的侵田现象。

    这七万大军,数量虽远远落后于甘肃、宁夏这些地方的卫所之兵,但是战力则是远远领先的。

    其中一部统领为新封平虏伯,中层军官则大部分为军学院出身,他们是‘冉冉升起的新势力’,跟着现在这个年轻的皇帝,荣华富贵样样不缺,如果说有人能策反他们,那得是邪教中的神棍,还得让所有人抛妻弃子,信这个邪教。

    另外一部,王守仁更不必多说。

    两者一个在西、一个在北,以钳形而控内地。

    若是真有什么人扯旗造反,怎么打败这七万人,得好好祈祷祈祷才行。

    如果说张璁给的理由带些热血感性,那么朱厚照的准备便是底气理性。

    基于此,才有皇帝和众位大臣正儿八经的谋划这件事请的这一幕。

    同样的正德四年,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时空中,却是不同的局面。

    现在要做这件事的不是权宦,而是皇帝,所拥有的力量,也不是仅仅一个御史以及虚幻的皇权之威,这一次是真的有物理力量的。

    紫禁城、乾清宫。

    六月二十一日这个午后,皇帝首次和自己的大臣探讨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他是有备而来,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先给他们一些数字上的直观概念。

    首先是军屯的具体数量,正德年间还不知道,但洪武年间是有数的——8900万亩左右。

    因为地理环境、土壤条件不同,各地亩产量不一,正常来说,一亩田可收粮米三到四石,也就是四百到六百斤左右。但平均亩产来说则低很多,大约在1.5石左右。

    朱元璋最初定税是每亩二斗四升,但这个税率也就他做到了,到永乐年间,就已经收不足数,后来朱棣将税减半,定为一斗两升,也就是0.12石。

    以8900万亩来算,理论上应该出产有一亿三千万石的粮食,其中1068万石粮食应为税粮。当然这是理论上,实际上,种田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说不准哪里旱了、涝了产量就会降低。

    同样屯田籽粒也会上下波动,可即便以1068万这个数字乘以0.8的折损,也应该有850万石的粮食。

    然而实际上呢?

    永乐元年,屯田籽粒数有2300万石,因为降税,所以至永乐八年,全国屯田籽粒为1036万石。这勉强算是正常,毕竟你减税了。

    但接下来就疯狂了。

    永乐二十一年,屯田籽粒又减半,变为517万石。

    洪熙元年有过短暂的上升,为613万石。

    可惜好近不长,宣德初年降到460万石,

    到宣德九年时,全国屯田籽粒数为:230万7千8百零7石。

    这些数字都在《明实录》中,记载的清清楚楚。

    那还是宣德盛世。

    到了眼下的弘治、正德年间,全国屯田亩数肯定从最初8900万亩锐减了,具体还要清查才知道,但屯田籽粒数户部是有这个数的,正德三年这个数字是146万石。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有明一代都有军屯籽粒,中后期完全崩坏的记录。

    这一连串的东西,朱厚照都已经让侍从室仔细的查了各朝实录,然后整理出来。

    数字是会说话的。看着这些数,该做什么,难道还不明白?

    他还不忘提醒,“这其中的数字都是从实录中而来,没有一个是作假。”

    各朝实录都是很权威性的记载,而且都是文官们自己修的,这要推翻,朱厚照把那些修实录的人祖坟给刨了都不过分。

    皇帝的招数与以往一样。

    推动这种重大变革的时候从不会自己蛮干,而是把所有人都绑上他的战车,也就是逼他们表态。

    这是为了在万一不顺利、有反叛力量的时候,整个朝廷也能够一致对外,而不至于从内阁、六部就开始分裂。

    这是新时代学来的方法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如果有哪个官员前后表态不一,在这种道德环境下,他不仅会失去官位,还会失去名声,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成就,全都不要了,这个决定一般人不会做。

    比以往好的是,朱厚照不必通过各种手段,现在的朝堂大多都是支持他的,看到这些数字更为支持他。

    杨一清、王鏊、王炳的内阁,礼部王华、吏部梁储、户部韩文、刑部赵慎、工部何鉴、兵部齐承遂……

    朝官们只是感叹,

    初回京师的王鏊痛心道:“当年负图公(马文升)曾说,不知始自何年,屯田政废,册藉无存,军屯之地,十去五六,屯田已有名无实。实际来看,哪里是十去五六,应当是十去八九。”

    杨一清早便等着今日了,“陛下,如此来看,欲中兴大明,必除军屯之弊,否则天下卫所糜烂,一旦有事,便是脆弱不堪,如此,又怎能称为盛世?”

    “微臣附议。”王炳带着几分狠劲,“自古以来,也没有脆弱的盛世!”

    朱厚照握着拳头,想想当初刘健、李东阳、谢迁的局面,再到今天,他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朕时常在想,若是缺了朝廷的这些籽粒,但能落在百姓头上,天下人人自足,倒也不算太坏。可实际却是流民遍地,饥民遍野。朝廷穷、百姓富,这也是施恩于天下,可若是朝廷穷,百姓也穷,朕便断不能容!”

    杨一清建议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必得计划周详、部署完备。以图影响最小,损失最低。”

    “嗯!”

    得朱厚照眼神示意,锦衣卫指挥使毛语文说话,“传闻宁夏驻军都指挥使何锦义赃贿狼藉、钟鼓馔玉,似有圈占屯田两千五百顷!微臣以为,朝廷应当谕令重臣,明察其罪,并令其限期退还土地,以儆效尤。”

    何锦义,这是第一个倒霉的人。而说句不过分的话,朱厚照等这时机成熟的一天,已经十年了。

    “拟旨!”

    第五百二十六章 这叫首揆

    天子竟真要做这件事。

    杨一清至今还是有些觉得恍惚。

    其实屯田籽粒越是崩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旦整顿其效果便越是明显。

    因为税基萎缩的原因,虽说朝有明君,地方有贤臣,但大明岁入仍然是在2900万石这个规模上下。即便如此,也堪比仁、宣之时了。

    只比永乐初年少一些,只是想要再增加,确实也不容易。

    然而若是军屯整顿能有成效,不仅百姓能多一份口粮,就是朝廷也能将岁入提高至3500万石的规模。

    此外,军屯整顿,还能让原本该属于卫所的粮食重新属于卫所,也省得朝廷再耗军饷。

    明初时,因为屯田实行的好,确实可以做到朱元璋说的养百万兵而不耗费百姓分毫,但后来屯田大面积破坏,那么多士兵没有粮食吃,朝廷总归要管的吧?

    所以只能拨款,这就导致有明一代,军饷的压力持续增大。

    如果能将这部分的支出再省下来,此消彼长之下,朝廷每年可以多出800万到1000万石的粮食可供支配。

    如此不论是赈灾还是备兵,哪样不行?

    到那时天下富饶,才叫真正的大明中兴。

    杨一清半卧于躺椅,每当想到这一幕,他便开始忍不住的要激动。

    若真能实现这么一天,他杨一清也算没有白活这一世。

    “阁老,人带到了。”

    “喔。”

    杨一清在后院的竹林里纳凉,一张桌子、一杯浓茶,不在内阁值房里时,他会让自己在这里待着。

    张璁远没想到自己能走进当朝内阁首揆的府院。

    但是他明白,有些事不同寻常。

    否则又是威宁伯、又是阁老的,这在干嘛呢?

    “下官陕西道御史张璁,拜见杨阁老。”

    “起吧。”

    “谢阁老。”

    杨一清打量了一眼这个模样平凡的中年人,说道:“朝廷要清查西北的草场和屯田,选了你。旨意收到了吗?”

    “上午时,已收到了。”

    “你怎么想?”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陛下有命,唯死而已。”

    “没有人要你死,陛下是要你活着把事办好。你死了,对陛下、对朝廷又能添什么价值?”

    张璁平素也知道杨一清的一些清名,此时绝不会无缘无故召见他前来,因而马上拱手谦虚说:“请阁老指教。”

    杨一清慢慢扶着桌子坐了起来,大概是人老了,喘息声都有些重。

    “此事至关重要,只有除军屯之弊,才能复大明之威、保百姓之命,你我皆是臣子,明君难得,正德一朝若做不成此事,后世……此为一也,你需谨记。

    这二嘛,打铁尚需自身硬。淮安府的事,你是亲历者,朝中下去的人,容易为人所捕获,若不是陛下非要个究竟,你的命都保不住。如今你自己成了下去的人,便是要注意这一点。守住这一点,再大的事自有陛下做主,不必害怕的。

    第三……你可有妻儿老小?他们现在何处?”

    张璁回答,“都在浙江的老家。”

    “接来京师吧。”

    张璁:“……”

    这话说的,好像会有什么事一样。

    “阁老……”

    “你若做成了此事,不好说定能入阁拜相,但位尊一部却是不难,而既然久居京师,家人怎可总是分隔两地?你若做不成此事,妻儿老小到了京师,老夫还能照拂一二,老夫走了,也还有陛下。”

    这样做成与做不成其实都要接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