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758节

大明嫡长子 第758节

    根据你自己的条件、你要达成的目标建立制度,这就是好的。

    到朱厚照所面临的当下,经济货币、殖民意识、思想解放,方方面面大明都要开始膨胀了,那自然就要开始注重对外。

    对外,就不能老是战败。

    而既然要赢,就得让军人肆意的挥洒才能。

    所以他要慢慢转变文人压制武人的这一套逻辑。

    当然,并不是说从此以后让武人骑在文人的头上,那还得了,整个成军政府了。

    转过来的意思是减少文官对于武将的制约。

    至于越国公周尚文听着皇帝所谓的让明军更好一点确实有些不明白,在他看来大明哪里还有什么对手?

    “陛下,微臣愚钝,不知陛下能否说得再明白些?”

    朱厚照深深看了他一眼,“越国公,朕可以信任你吧?”

    周尚文听到这话吓的起身,“陛下何出此言,微臣对陛下忠心耿耿!”

    “好。排兵布阵、统兵带兵这些事,你打了一辈子仗,朕肯定没有你懂。不过哪怕朕是个外行,也明白武器的变化对于战争形态的影响。

    譬如,一个卫所之中,有几个骑兵、几个步兵、几个投矛手,这都是有说法的。可现在火铳、火炮来了,明军还保持以五千六百人的卫所为基本作战单元,这合适不合适呢?”

    周尚文认真起来了,“陛下所说乃是治军之要,绝非是外行不懂之人所说的话。”

    “吹捧之话免了,朕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这个事,你带回去仔细考虑。朕以为,火器一定要继续发展,而部队要围绕发挥火器的最大威力进行重新编练。但是目前的大明火器受到的约束明显,长矛弯刀还是主流,骑兵冲锋仍显威力。

    所以在一些地方,譬如宽阔的西北,火器运输受限,那么骑兵、步卒就仍然是最大的倚仗,万一打个败仗,剩下的部队没有火器不会打仗了,那便是笑话。

    而趁着这个改革,朕还有几个想法想一并实施,今天你在这里,那便与你讲。你是越国公,是朕这二十年下来战功最为卓著的将军,在军中的威望也最高,不与你说,又与谁说?

    只不过这其中的改动涉及到一些很敏感的事情,在正式宣布之前,你要守口如瓶,不可透露半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议论。”

    周尚文这才明白为什么天子刚刚问了一句能不能信他。

    他马上郑重表态,“臣虽然是个粗俗武人,但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还是明白的。陛下今日之言,入得我耳,不出我口,臣敢以臣的项上人头担保。”

    “你也不必讲得那么严重,朕不想当宋高宗,杀了自己最能打的将军。”

    周尚文心情稍宽,

    他有时觉得天子更像是当过兵的,每每讲话都能戳到他的心中。

    “朕主要的想法呢,有这么几个,首先,军户最好能够取消。理由有三,第一,京师诸多高院你是看到的,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这个世上人和人的才是不一样的,便如你,你的父亲打仗便不如你。可军户制度下,老子是兵,儿子也是兵,这实在是太粗糙了。

    第二,因为吏治不振,贪墨盛行,导致长期以来我明军中军户出生的普通士卒生活困顿,唐人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我大明军户呢?怕更多是为人所瞧不起!而我大明的读书人,是宁为一书生,不做百夫长!平日里瞧不上,等到了战场上却叫人家拼命,凭什么?

    第三,军户制度之下,兵员世袭而来,既僵化又冗余,还充斥着老弱残兵,越国公不觉得,我大明的军队太过臃肿了吗?”

    因为人家是军户,生下来就是当兵的,而且是朝廷规定当兵的,当兵的就得领饷,这就导致明朝的军队规模非常庞大。

    现在北方的边军、京师的京营和内地的卫所合计兵员规模超过两百万。

    可这两百万,真有那样的战斗力吗?

    现在明军实际的情况,就是烂菜地里挑几颗好菜先养着。

    “除了军户制度,朕还有一个想法,便是要军务和政务独立开来,民事官员就署理民事,军事官员则一心训练备战,两者混淆,有时候就连朕都会觉得混乱。军务独立以后,简化指挥体系和层级。如此一来,可以建立一支真正的精锐明军,如臂挥使,来去自如,到那个时候才叫横行天下,无可匹敌!”

    周尚文听得颇为震撼。

    因为明军确实已经没有对手,所以他一向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

    皇帝今天像倒豆子一样说给他听,他如何能不震惊呢?

    稍微回神之后,他马上向天子行礼,“臣周尚文,向陛下告罪!臣领兵数十年,及至近年来,自恃每战多胜,不自觉中便有些飘飘然,竟从未没有意识到有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陛下如此忧虑,请陛下降罪!”

    “今天不提功过,说事情便说事情,讲那么多干什么?越国公,其实你自己也应该发现了,为什么你领得七千人总是战无不胜?

    因为他们有魂,他们觉得跟着你接连胜利,脸上有光,朕呢也时常给他们奖赏,人人都羡慕五军营,五军营的士兵本身便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一支军队有这样的军魂之时,便是不可战胜的。”

    “陛下所言极是。”周尚文自忖,“不过,陛下所说的这两件事,军政分开相对还是容易。但取消军户,则要三思而后行。我大明百姓,人人都已习惯了这套做法,骤然取消,不知影响如何。

    不仅如此,军户制度一旦取消。匠户是不是也要取消,从今往后兵员又从何处来?”

    朱厚照点头,“你说的是,朕是这样考虑的。兵员来源短期不必担心,实际上,朕还打算着裁减兵力……唔,也不能说是裁减吧,而是要分层分区。”

    “分层?”

    “大概为三层。首先,是内地的各个小卫所,将一些年纪大、战力弱的兵员放在这里,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作战,而是维持地方安稳,平时抓抓小蟊贼,顶了天了,就是去剿匪。平时需要屯田。

    这第二层的呢,要放一些有军事素养,打过仗的,但是呢不算锐卒,这些人要放在省城、重要的关隘以及部分防守强度不高的边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战事,平时则需要屯田。

    最后,便是实际上对外作战的部队。他们的所在区域就是西北、长城以及海外的一些控制区域,包括海军。平时不需要屯田,是真正的军人。朕会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让他们受人敬仰。

    不同的职能、便对应设立不同的部队,军饷、粮草、武器、升迁等各种资源自然也是有所偏向的。与此同时,设立军区和军团的概念,大明疆域实在广阔,所以要分化出不同的军区,每个军区内组建军团,军团直接听命于朝廷。”

    周尚文是老军人,完全听得明白这么改的好处,但他很正经的冲皇帝拱了拱手,“陛下说军政分离,又说军团直接听命于朝廷,那平日里,这些军团的动向如何掌握?”

    朱厚照抿着嘴唇,他知道这是啥意思,无人监视的地方武装部队,很容易就会出事。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人事调动来规避这一点,就是不让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

    但人的主观因素是最不能相信的,比如说,皇帝一旦信错了人怎么办?

    这就是这种改动带来的弊端,其实这个改革之下,军队战斗力的增长会在短时间内就见效,这是一定的,

    尤其最后一种纯粹的野战部队。

    他们本来就是挑出来的精锐,不事生产,专门训练,半年之后拉出一支五万人的部队出来,从新疆往西转悠一圈,哪个能敌?

    可枝干一旦强化了,就容易威胁中央,

    这一条几百年来都没变过。

    第八百五十二章 周尚文的建议

    看到皇帝陷入了某种犹豫之中,周尚文接着说:“陛下,微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只管讲了就是。”

    “是。微臣听陛下所说的分区分层,其本意乃是要御敌于外,即在局势最不稳定的边关之地部署最精锐的部队,这自然是最好的,但却不是最合适的。”

    朱厚照蹙着眉,“你说得明白点儿。”

    “强其躯体,则要弱其枝干。陛下应当也知道,关中与河东从来不可握于一将之手。”

    打仗的人表达能力不强,不过他这个比喻朱厚照是听明白了。

    就是就和设置省份的边界一样。

    中原地区各省边界是上千年这样形成的,不像后世非洲以及美国的州界,一条直线拉下来,拉到哪里算哪里。

    在咱们这儿,背后都有军事因素的考量。

    简单的说,就是捏住地方的弱点。

    给你一块防守区域,同时把你最最难受的那个地方交到别的人手中,以此进行牵制。

    关中和河东地区不能连成一片,就是因为这都是大山间的小平原,他们要是成为一个整体,那外面的人想把手插进去可就太难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分层分区应当结合军事因素,以便相互牵制,不使任何一方做大。”

    周尚文心里通透起来,“陛下睿识英断,臣正是这个意思。”

    “如此说来,最强的部队并不能都放在离中原很远的边疆区域,距离遥远不便控制,不仅如此,内地各个防守区域内,兵力又不强大。直白的讲,若是有人想兴风作乱,极容易长驱直入。”

    这番话说出来,朱厚照都觉得心中一紧。

    军事也是政治。

    这句话真是真理,不考虑政治的军事安排,最后都会酿成灾难。

    “越国公,你这个提醒,确实是谋国之言。”

    “陛下过誉,微臣岂敢居功?”

    朱厚照沉吟,“如此说来,这分区分层之下,究竟在哪里放置什么样的部队,还是个很有学问的事,需得细细琢磨,审慎而定。”

    “正该如此,且,微臣觉得不必最好的军队要放在边疆,陛下的本意是要开疆拓土,但战事不是常年进行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需要的时候即便从京师出发,耽搁的也不过就是时间。”

    恩,这个代价不大。

    如果出了什么事情,那个代价才大。

    “京师永远是最重要的。”朱厚照不假思索的说。

    “不错,大明军队的设置,其首要在于拱卫京师,边疆若是遇警,则烽火传递,到时陛下下旨出征即可,万万不能在地方设有规模巨大、战力极强的虎狼之师。除此之外,各个方向通往京师的隘口都该是精锐之师,只在数量多少上有区别,而且不必一个隘口都是最精锐的,分层之下,不同等级的部队本身也应该允许融合。”

    周尚文不愧是几十年行伍的名将,他所考虑的这些确实非常有道理。

    朱厚照虚心受教,“照你这样说,不仅没有失去分层分区的精髓,而且也做了防备,极好,极好。对了,朕刚刚是说了分层,还未说分区。朕的意思,军政分离之后,地方各省便不能插手军务,而军队在各省设置都督府。都督府都督直接听命于军机处。兵部,不能够插手。”

    他没有在这里引入后世军区的概念,那会儿一个军区的防御面积往往是几个省。

    这在古代并不适用。

    大部分时候,只有到了王朝末年,才会越来越多的出现一个机构管着几省军务的现象。

    比如总督,明末的时候都有五省总督,为啥?因为乱,得有个人统管全局。

    再比如先前的三边总督,它的诞生背景就是榆林、甘肃、宁夏,三地之间的兵马调动不能够协同。

    至于说官员设置太多,这事要分两面来说,少一些官员,的确可以精简一些。

    但多一些官员,每个人手中的权力也就小了啊。

    为什么唐朝的时候把宰相一个人的活儿分给三个人?按道理来讲,这是最明显的冗官。

    没有绝对的多与少,恰好好处才重要。

    如果简单粗暴的设置个西北军区,西北军区的大都督管着甘肃、新疆、陕西几个省的兵马,

    那他妈哪叫西北都督啊,那不西北王吗?

    所以还是一省归一省的最好。

    只不过这些兵马以往归属地方文官管辖,现在则是层层听命于朝廷中枢。

    周尚文则问:“不知陛下要如何设置军机处的人员?”

    朱厚照也不掩饰,“军机处中的人员自是按需设置,并无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