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初唐峥嵘在线阅读 - 初唐峥嵘 第524节

初唐峥嵘 第524节

    李善讪讪干笑,“岳父大人放心,最后一次……明岁成亲,陛下当不会再遣小婿领军了。”

    “真的!”

    “突厥虽有内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难以大举入侵,但大唐也难以攻伐五原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崔信眨眨眼,心想回头得查查这是个什么典故……翻书翻到死也查不到啊,那是《红楼梦》中的。

    李善暗骂自己嘴贱,补充道:“更何况夺嫡事尚未落幕。”

    崔信听了这话,久久凝视着面前这位似乎又黑了几分的青年,突然长叹一声,“罢了,罢了。”

    “岳父大人?”

    “你李怀仁诗才盖压长安,平日温文儒雅,但实则有豪杰气。”崔信摇着头道:“当年山东战事,固守馆陶,不肯待援,终擒杀刘黑闼。”

    “马邑十日,事不可为,你却不肯罢手,返身夜袭,斩郁射设,逼降苑君璋。”

    “如此有豪杰气,非寻常人杰,某再劝又有何用呢?”

    听了这一番话,李善沉默了下来,微垂眼帘盯着地面。

    其实我并不是有豪杰气,其实我只是不甘心,仅此而已。

    前世自己一个农村孩子,从村小学到镇中学,再到县高中,考入大学,考研考博……如此一路搏杀,无非也只是不甘心而已。

    更何况,在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中,李善总有一种感觉,庞大的城市像是蚁巢,多达数千万的人口像是密密麻麻的蚂蚁,前世的自己就是那些蚂蚁中的一只。

    一只勤奋而努力的工蚁。

    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在乎我做了什么,我几乎没有一丝丝存在感。

    来到这个时代,一切都不一样了,我怎么甘心继续做一只工蚁呢?

    在武德四年李世民已经奠定大唐一统天下的基业之后,建功立业,封狼居胥,扬威塞外,逐敌漠北,此乃丈夫之举!

    我不再只是一只工蚁,也绝不会再做一只工蚁。

    我要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我要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要让后世人读史的时候知道我李善曾经做过什么。

    李善抬起头,嘴角流露出的笑意中夹杂着一丝自豪,也有一丝坚定。

    崔信不再说什么了,只在心里感慨,自己为女儿择婿,只道非英杰不能配之,但最终挑中的这位……或许是主动拱上门的这位,的的确确是天下最合适的那个,但也的的确确是天下最能折腾的那个。

    “十日后回京,诸多事务均由江国公主责。”崔信感觉有些疲累,随口说了几句准备休息了,不料李善却问出了一个让他意外的问题。

    “江国公?”崔信极为诧异,回想了一遍才缓缓道:“自天台山一战之后,并未见其有何异动。”

    “自长安启程,途中也未听其有何……”

    李善摇摇头,“不对,江国公向来不涉夺嫡之争,但今日突然提及太子为定方兄、张三郎不平这件事,绝不会是随口提及的。”

    “当日陛下被围天台山,江国公可是在长安的……难道他不知道太子做了什么?”

    “或者他当日默认,甚至已经投入太子门下?”

    “毕竟当日危在旦夕,若非小婿及时赶到,只怕陛下、秦王难逃此劫。”

    “江国公若想固权位,投向太子并不是不可能。”

    崔信陷入长久的沉默,他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李善随即转而问起京中局势……一个月前那个夜晚,翁婿两人袒露心迹,再也没必要避讳这些话题了。

    “秦王殿下陆续调韩良、黄君汉、李世绩、于志宁、王君廓入京。”崔信一边回忆一边说:“当年韩良乃是秦王左膀右臂,不弱于房玄龄、杜如晦、薛收。”

    “听秦王提及。”李善低声问:“黄君汉、李世绩、王君廓任何职?”

    “黄君汉、李世绩均是瓦岗旧将,随秦王破王世充、窦建德,平定江淮之后都得以爵封国公,此次入朝,前者出任雍州长史,后者出任雍州司马。”

    李善一脸蒙逼,“雍州?”

    崔信奇怪的看了眼女婿,“就是京兆郡。”

    第九百零五章 明朗化(中)

    李世民如今正式的官职是秦王、天策上将、上柱国、太尉、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领十二卫大将军、凉州总管、雍州牧。

    雍州就是京兆郡?

    李善不禁啧啧出声,真不怪历史上的李建成将李世民逼到那个地步……这个太子做的有什么意思?

    名义上京兆郡都是人家的地盘啊。

    “秦王如今兼雍州牧。”崔信解释道:“本朝不设京兆牧,京畿道实际是由雍州牧主责,掌京畿道十九县。”

    “噢噢噢……”李善恍然大悟,没想到李世民这个兼任的雍州牧还不是彻底的虚职啊,是有理由直接管理包括长安在内的京畿道,他自己贵为亲王不能亲掌,副手长史、司马倒是可以自择。

    实际上唐朝很多皇子得以封王后,都会领州牧,但只是虚职、头衔,没有实际的权力,但李世民却能凭借自己的威望稍有逾越。

    崔信补充了句,“之前雍州长史、司马、别驾一直虚设,并无出任者。”

    那是自然,前些年李世民饱受李渊、李建成猜忌,难道还想真的掌控京畿道?

    现在就不同了,即使不实际掌控京畿道,但以补充属官的名义调李世绩、黄君汉入京却是名正言顺的……当然了,主要是为了充实天策府,或者说补充秦王一脉在天台山一战的损失。

    崔信接着说:“听说秦王有意以王君廓补北衙禁军,让李客师转十二卫。”

    李善立即反应过来了,“罗艺那厮要回京了!”

    顿了顿,李善补充道:“柴绍掌北衙禁军,但管国公任瑰战死,左千牛卫大将军必被罗艺所得,秦王殿下使王君廓补北衙禁军以制衡。”

    崔信眨眨眼,知道这方面自己比女婿差的太远,想了想问道:“待收复三州之后,灵州道行军总管?”

    “已与秦王殿下商议过了。”李善压低声音,“窦轨乃是首选,虽曾出任太子詹事,但久在秦王麾下,陆续参与浅水原、洛阳之战,而且乃外戚出身,得陛下信重,不会投入太子门下。”

    “次选是赵国公苏定方,此人最得小婿信任,他知晓内情,且军略无双,远迈窦轨,若陛下无意再使苏定方掌北衙禁军,那就可能留在军中,即使不为主将,也可能为副手。”

    迟疑了下,李善接着道:“说起来苏定方除了资历,不比窦轨稍差,都是十六卫大将军,爵封国公,若是操持的好,说不定能出任灵州道行军总管。”

    “操持的好?”崔信追问了句。

    李善笑了笑,“若是在收复三州之前,小婿找个由头回朝……”

    “一肚子鬼心眼。”崔信啐骂了几句,提醒道:“勿自以为是。”

    “小手段罢了,即使不成,亦无害。”李善想了想继续道:“其余诸将,淮阳王李道玄乃秦王嫡系,不太可能留在军中,张士贵或会出任原州刺史,也有可能是灵州、会州。”

    “冯立、薛万彻二人,还是留在军中的好,不过太子……裴世钜未必会让某如愿。”

    在陆续几场大败中,东宫在军中将校方面的势力被大大削弱,本就是劣势,现在更是雪上加霜,冯立、薛万彻是不多的人手,裴世钜如果想做什么,这两人是肯定派的上用场的。

    绕的有点远,李善将话题转回来,问起三省诸事……崔信这位中书舍人常年在三省活动,即使没什么政治敏感度,但终究能发现什么。

    但崔信想了又想,却说没发现裴世钜、裴寂有什么异常……这场泾州之战,裴世钜并没有做什么手脚,当然了,他也没有做手脚的机会。

    李善舔了舔嘴唇,“时文公呢?”

    “萧时文与秦王倒是闹出了些什么……”崔信摇头道:“当年有旧,不料……不过萧时文此人,虽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但惜心地偏狭,不能容人,权柄稍分,心有不平,几次在尚书省与秦王争吵,还是陛下从中调解。”

    李善追问了几句才知道,李世民在天台山一战后开始实际行使尚书令的权柄,刚开始还好,但后来陆续调天策府诸多心腹幕僚入尚书省、六部,而且还公然将房玄龄、杜如晦带在身边,以备咨询,这直接侵犯了左右仆射的权力。

    其实主要的矛盾出自于左仆射裴寂,毕竟这位依附东宫,但裴寂也乖巧的很,看形式不妙就不肯冒头,反而是右仆射萧瑀觉得委屈,对房玄龄、杜如晦极为敌视,闹得不可开交。

    其实萧瑀与李世民是有旧的,当年洛阳大战逼降王世充,萧瑀奉命劳军,李世民入洛阳后即遣派萧瑀、房玄龄、杜如晦收集地图户籍、制文诏书,封存仓库。

    崔信突然说:“好像江国公最近与秦王倒是有些来往,配合的也不错。”

    李善皱眉苦思,但渐渐的神情轻松下来,此次李渊命陈叔达劳军,或许另有深意。

    朝中如今一共有六位宰辅,尚书省左仆射裴寂、门下省侍中裴世钜这对堂兄弟均依附东宫,中书令封伦兼任天策府司马……不过李善心里有数,这位司马与齐王私下是有来往的,政治立场难说的很,估摸着李世民也不知情。

    此外,中书令杨恭仁不偏不倚,这位出身弘农杨氏的宰辅在朝中根基最为深厚,门下省侍中陈叔达、尚书省右仆射萧瑀持身中立。

    从这个角度来说,宰辅内部,其实东宫还是占据优势的,虽然在李世民形式尚书令之后这种优势已经微乎其微。

    但李渊不可能忽略宰辅的想法……要知道现在可没有所谓的政事堂,以参预机密名义入政事堂的也是实际上的宰辅。

    所以,在本与秦王有旧的萧瑀与李世民闹翻之后,陈叔达突然靠了上去,有可能是出自李渊的指派或者暗示……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李渊差不多已经动了易储的心,只是实际操作上可能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李善大大的松了口气,笑着说:“岳父大人先歇息吧。”

    崔信被气得嘴唇都在发抖了,看模样你是想明白了,但我还糊涂着呢!

    “呃……”李善赶紧解释了一番,最后说:“原本以为江国公有可能与东宫暗中来往,现在看来,反而是靠向秦王的可能性更大。”

    正要告辞的李善突然发现,崔信脸色颇为古怪,好像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岳父大人?”

    “江国公怎么可能投向太子?!”崔信缓缓而坚定的摇头,“绝无可能!”

    “绝无可能?”

    “绝无可能!”

    第九百零六章 明朗化(下)

    崔信在政治上没什么敏感性,但出身清河崔氏,对天下望族之间的姻亲关系、恩怨情仇这些就太熟悉了,他很清楚,陈叔达是不可能投入东宫的。

    如果说他日太子李建成登基,陈叔达或许会忍气吞声,总不能造反吧……但更多的可能是请辞。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太子李建成麾下第一心腹幕僚,太子中允王珪。

    “王叔玠?”李善只觉得莫名其妙,“江国公与太原王氏有仇?”

    “并非有仇,江国公妻子乃琅琊王氏出身,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乃是同宗,均是秦朝王翦之后。”崔信详细解释道:“秦朝末年,王离战死,后人迁居,一支迁往琅琊,一支迁往太原。”

    “而且江国公长媳就是太原王氏出身,长女也嫁入太原王氏。”

    “与江国公有仇的不是太原王氏,只是太子中允王珪。”崔信觉得终于在某个方面可以鄙视女婿了,说得都有点眉飞色舞了,“王珪出身太原祁县王氏旁支,乌丸王氏。”

    “王珪曾祖即王神念,初仕北魏,累官至颍川太守,后转降南梁,爵封南城县侯,其次子即大名鼎鼎的王僧辨。”

    耐心听着的李善眉头一挑,“就是平定侯景之乱的那位王僧辨?”

    “不错。”崔信点头道:“侯景亦是降将,听说初入南梁,有意求娶王谢被拒,后因梁武帝意欲送归换回宗室萧渊明,侯景即叛,攻克建康,大乱江南。”

    崔信似乎对这位王僧辨颇为佩服,津津乐道的说了好一会儿后才转回正题,“后王僧辨平定侯景之乱,迫于形势立萧渊明为帝,与陈霸先决裂。”

    李善实在听得不耐烦了,接口道:“后陈霸先攻入建康,俘杀王僧辨,篡位建陈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