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初唐峥嵘在线阅读 - 初唐峥嵘 第559节

初唐峥嵘 第559节

    视线在空中碰了碰,裴世矩嘴角微微拉起个弧度,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李世民刚才几乎是将太子当猴耍,我也不过礼尚往来罢了。

    果然,李渊侧头问到:“泾州一战呢?”

    杨恭仁强闻博记,略一沉吟道:“副帅酂国公窦轨、淮阳王李道玄均独领一军,长史西河郡公温彦博打理后勤,临济县公阚陵率陌刀队犀利破阵,均为一等。”

    “维扬县公张仲坚、赵国公苏定方、泾州刺史长兴县公钱九陇、宁州刺史胡演、右门监卫将军冯立、邹平县侯段志玄、左监门卫将军马三宝、右千牛卫将军李客师均为二等,再往下臣需翻阅往日公文。”

    李渊神色一松,笑着点头,泾州一战光是县候、县公都有好几个,还有尚未得以封爵的,足够了。

    听到这儿,陈叔达都忍不住看了眼裴世矩……真有手段啊,虽然这手和稀泥的确是好主意,但裴世矩这是实际上将冯立推了出来,众将中只有胡演和冯立是没有爵位在身的。

    就目前的局势而言,冯立得授爵位,一旦被调回朝中……陈叔达看了眼面无表情的李世民,他不得不考虑,很可能被陛下厌弃的太子或许有异动。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突然开口道:“原州战事,只有苏定方、张仲坚二人功为一等吗?”

    “是。”杨恭仁有些意外,秦王是看过那份奏折的啊。

    “两人均为邯郸亲卫……”

    “二弟慎言!”太子李建成背脊一挺,正色道:“张仲坚率八百锐士长途跋涉,夜袭萧关,苏定方领军于雪地驻军不退,终能破那城,除了怀仁,难道还有别的将领功在此二人之上吗?”

    饶是裴世矩久历宦海,见识过无数的光怪陆离,但也忍不住有破口大骂的冲动。

    而李建成还在滔滔不绝呢,“更何况泾州一战,窦轨、道玄王弟因独领左右两军而功为一等,而张仲坚独领前军,冲锋陷阵,苏定方更是统领骑兵主力,破阵有功,而怀仁却因他们是身边亲卫出身,刻意压制为二等。”

    李渊点头道:“子聪抚军归朝,还曾提及,宁州刺史胡子忠曾因此而言怀仁不公。”

    李世民默然无语,只侧头看了眼裴世矩,眼神中带着只有裴世矩能看得懂的讥讽味道……来啊,互相伤害啊!

    裴世矩那脸色难看无比,之前秦王是把太子当猴耍,现在完全是把太子当成傻子了啊!

    裴世矩心里有数,今日在苏定方、窦轨两个人选中,太子选择了苏定方……很大程度是因为秦王选择了窦轨。

    凡事秦王赞成的,太子一定会反对。

    凡事秦王反对的,太子一定会赞成。

    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好些年,都在李建成心里成了固定的模式,他改不了,也不想去改。

    裴世矩不由得狐疑,昨日陛下言明今日议事,而平阳公主恰巧在今日道明邯郸王自请回朝修养,他不太相信这是巧合,搞不好是李善或者秦王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那说明平阳公主、柴绍已经有了选择,会是这样吗?

    平阳公主虽然不涉夺嫡,但确实陛下最为宠爱的子女,夫婿霍国公柴绍更执掌宫禁,节制北衙禁军,而且长期在秦王麾下,难免是有些香火情的。

    裴世矩幽幽叹息了声,自己的谋划暂时落空,而破局的还是李怀仁,虽然对方很可能不知道。

    如果李善没能大败突厥,夺回原州,裴世矩是有机会劝李渊选择迁都的……他也有办法使秦王不能亲自领军,到那时候,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裴世矩是有操作的空间的。

    谁能想得到突厥败的的那么惨,谁想得到梁师都那个废物连新年都等不到就丢了萧关。

    李渊命中书省拟诏,召李善回朝,定下如张仲坚、胡演、段志玄、冯立、钱九陇、阚陵、李客师、马三宝、张宝相等诸多将领的晋爵,以及基层将校的散官进位。

    议事差不多要结束了,只剩下最后一件事,也是最让李渊以及诸位宰辅觉得棘手的一件事,如何安置自请回朝修养的邯郸王李怀仁。

    一时间都没人开口,前年李善大破突厥之后回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那次李善还因为以下犯上夺军多少有点理亏,而这次就不同了……主帅的身份堂堂正正大败突厥,亲自领军夜袭萧关而负伤患病而回朝。

    萧瑀咳嗽两声,“陛下,邯郸王负伤回朝修养,那就等其痊愈再说?”

    李渊咧咧嘴,偷眼看了看身边的女儿……平阳公主这次倒是没什么表情,看模样挺淡然的。

    “不妥吧?”李建成试探道:“怀仁卸任灵州道行军总管,身上只有司农卿了,若无职权,只怕流言四起……”

    李渊点头赞同,特别是在之前有关于李善拥兵自重的流言蜚语的前提下,李善自解兵权回京,若朝中没有妥善的安置,坊间必有流言,而且这对于君臣的关系来说,也是一个打击。

    虽然信任也欣赏,但李渊也不得不在心里牢骚,李怀仁啊李怀仁,你怎么总能折腾出这么多事!

    第九百七十九章 封赏(下)

    气氛有些尴尬,其实类似的事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功高难赏嘛,大部分朝代都出现过,不过李善的情况有些特殊。

    在唐朝之前,因为战功卓著被君王猜忌最终不得善终的名将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韩信,虽然他是死在吕后手中的,但韩信这位兵仙在军事上的天赋足以闪耀一个时代,是刘邦麾下其他将领加起来也无法相比的。

    而李善不同,他的功劳还真没高到让皇帝忌惮的地步,其他的不说,李渊自信自己有个儿子是肯定能压李善一头的。

    而李善虽然没有像王翦那样自污,没有想韩信那样自傲,但却在战事即将完美落幕之前选择了放弃兵权,这也让李渊对其有着更多的信重。

    其实关键还是老问题,李善太年轻,所以实在不太好安置。

    裴世矩恨不得李善是霍去病的转世,同样是击胡立功,同样是深受皇帝信重,霍去病为什么没遭到汉武帝的忌惮?

    死的早啊!

    算算年岁,霍去病是二十四岁病逝,李善去年加冠,今年二十一岁,还有三年。

    杨恭仁试探着问了句,“陛下,吏部尚书如今出缺……”

    这一年多来吏部尚书一直是中书令杨恭仁兼任的,他说出缺也不是不行……其他位置就有点低了,而三省的正副长官又是满额的。

    李渊犹豫了下,军事天赋与理政能力是不能画等号的,更何况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太过重要,让一个去年才加冠的青年出任……

    一旁的平阳公主插嘴道:“怀仁眼光颇为独特,难当选曹重任。”

    殿内安静了片刻后,陈叔达附和道:“确实不妥。”

    杨恭仁也不吭声了,宰辅中论家世,就属他的弘农杨氏与裴世矩的闻喜裴氏最为出挑……而那位邯郸王善挖掘人才,《马说》一文为人称道,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的名声不太好。

    虽然身边有李楷、张文灌等世家子弟,但李善更多选用的是草莽人物,如苏定方、张仲坚、曲四郎、侯洪涛等等,这一战又收服了一位胡将,据说有名将之姿,如今为亲卫统领。

    有这样行事作风的吏部尚书是不符合世家门阀的利益的。

    殿内年纪最大的裴世矩悄悄打了个哈欠,他才懒得为这种事分神呢……真希望那厮真的是陛下的私生子啊。

    如果那样,数次力挽狂澜,突厥前后三任可汗都在其手下大败而归,又有雪夜下萧关这样的传奇,那当然要晋升……什么节制十六卫大将军,再来个位在宰辅之上的什么上将,最好还能得许建什么府,然后就能与秦王斗个你死我活了。

    这时候,李渊也发现了裴世矩有些精神不济,“弘大有些倦了?”

    “臣年迈了。”裴世矩叹了口气,打起精神苦笑道:“有意致仕归乡。”

    李世民心里嗤笑,自己没有事败,太子没有登基,李善如今风头正盛,你裴世矩敢致仕吗?

    “且勉力加餐,明日当遣名医登门调养。”李渊:“那弘大觉得怀仁可任何职?”

    裴世矩瞄了眼李世民,突然想起来在讨论如何安置李善这个话题上,好像秦王始终没有开口呢。

    “出征前,邯郸王原出任司农卿,得陛下信重而节制北衙禁军。”裴世矩笑吟吟道:“回朝修养,不如先领原职?”

    李世民嘴角微不可见的动了动,这只老狐狸还真有一手啊,李善回京如何安置,他与几位心腹幕僚也不止讨论一两次了,房玄龄、凌敬不置可否,而长孙无忌与杜如晦都希望李善能再度执掌北衙禁军。

    如果李善能得以节制北衙禁军,那不管对东宫实际的压制,还是维系弹压长安局势,甚至对天策府来说,都是有利的,但这个建言不能由自己提出。

    现在好了,裴世矩举荐李善复职……李世民不可避免的警惕起来。

    原本李世民计划是从平阳公主那边入手……但现在裴世矩抢在了前面,只怕三姐不会开口了。

    实际上李渊也的确不可能让李善复职,这不是因为李善的能力,而是柴绍在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没道理刷下去,更何况平阳公主还在这儿呢。

    其他的事,平阳公主都会给李善撑腰,但现在只能闭上嘴巴,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节制北衙禁军的是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她也不知道李善接下来的打算。

    其他人都闭上了嘴巴,倒是李建成有些蠢蠢欲动,但裴世矩递过去一个眼神让这位太子安静了下来。

    裴世矩有些无奈,如果自己现在指李善依附秦王,只怕太子反而觉得自己因私费公,如果是天台山一战之前,李建成还有可能信,只要裴世矩不要脸面将李德武的事捅出来。

    但现在……儿子侄儿都死在了华亭,裴世矩即使再捅出李德武这件事,以此指李善依附秦王,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毕竟从明面上,李善与秦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韦挺、魏征那几个和李善交好的肯定觉得是自己因为私仇,借助太子意欲复仇。

    “那就暂且搁置,等怀仁回京再说。”李渊觉得李善可能会有些打算,那个青年向来料事于先,前年回朝前八成就选定了司农卿这个职务。

    但李渊兑现了三个月前的诺言,册封邯郸王李善为嗣王爵,虽然与郡王、国公一样都是从一品,但名分上要高半级,只比亲王低。

    换一句话说,全天下的成年人中,也就李渊与其三个儿子的地位比李善高……毕竟李渊其他的儿子虽然也都封了亲王爵位,但都是小屁孩。

    与此同时,李渊命众宰辅共议,为李善选号……单字王。

    一般来说,单字王都是亲王,郡王都是双字号,比如淮阳王、任城王、淮安王等等,但在本朝,单字郡王也是有先例的,一个是赵郡王李孝恭,另一个是燕郡王罗艺。

    如果李善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会诚惶诚恐的谢绝李渊的好意,毕竟在原始空中,李孝恭后来在贞观年间改封为河间王,而罗艺更是脑袋早早就被砍下来了。

    第九百八十章 影响(上)

    唐朝沿袭前隋三省六部制,前隋的隋文帝杨坚是个出了名的大独裁者,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才能与精力管理着庞大的帝国,并且使国家繁荣昌盛。

    可惜杨广继承了杨坚的野心和独裁,也继承了杨坚部分的能力,但却没有继承杨坚那无与伦比的自制力,这直接导致了隋朝的二世崩塌。

    因为两任帝王的这种独裁,所以,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实只是个名义,因为杨坚、杨广都不需要中书令给予处理朝政的建言,也不需要甚至反感门下省侍中对皇权的天然制约。

    所以,实际上中书省、门下省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决策中,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在武德年间,皇城内诸多官衙中,最为繁忙的是尚书省,但下设官员最多却是中书省,甚至他们的手能直接伸到六部去。

    毕竟是在年节时分,皇城内空荡荡的,刚刚议事完出了宫城的杨恭仁漫步进了门,笑着对堂内唯一的官员说:“怀仁要回朝了。”

    “甚么?”今天特地赶来的清河县公崔信有些诧异,但随即脸色微变,“受伤了吗?”

    “可能吧,毕竟名义上是负创患病,自请回朝修养。”杨恭仁宽慰道:“但看平阳公主神色,应无大碍……正好回朝迎亲。”

    崔信嘴角咧了咧,转而问道:“今日可需拟诏?”

    “多有县公、县候晋爵,也有将校散官升迁,不过要等到战事完结之后。”杨恭仁嘿然说:“但陛下命中书拟诏,郭孝恪调任灵州总管,陇州长史杨则晋陇州总管。”

    崔信微微蹙眉,郭孝恪还是被调任了,不过调任灵州总管,等于是直接调到正准备攻伐梁师都的大军中,取而代之的是陇州长史杨则。

    这两道调令颇为耐人寻味,既给秦王留足了面子,毕竟让郭孝恪直接参与接下来的战事,但也没让东宫占到什么便宜。

    这一次李渊也算是和稀泥吧,但大家都心里有数,以往和稀泥一般是太子处于下风,陛下拉偏架,但这一次是秦王处于下风,陛下……呃,还是拉偏架。

    顿了顿,崔信笑着说:“听怀仁提及,杨则文武双全,理政、领军均有方。”

    崔信听李善说过他与杨则关系很不错,甚至在天台山一战之后,李善留在陇州的棉花都是托付给杨则了,后面脱籽,制作棉花都是在汧源县完成的,之后才送回长安制作棉甲。

    “怀仁谬赞了。”杨恭仁笑呵呵的,他也没想到,秦王、太子相争,好处却落到了弘农杨氏头上,杨则虽然不是观王房子弟,但毕竟也是弘农杨氏出身。

    今日议事反正又不是什么机密,杨恭仁一五一十的说给崔信听,在这个时代,世家子弟之间的来往从来不是以官职高低为标准的,说起来弘农杨氏最近十几年颇为风光,但根基哪里有清河崔氏厚重。

    “单字号嗣王?”崔信咽了口唾沫。

    “江国公属意赵,毕竟馆陶、邯郸均为赵地,裴相属意魏,取春秋魏武卒之勇。”杨恭仁有些羡慕,不管是赵还是魏,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封号了,比这还要好的也就是秦了……总不能让李世民退位让贤吧。

    崔信正要再问个详细,门外进来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