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年轻的君王满怀笑意,慢慢抚着睁大眼好奇张望的幼崽脑袋,眼中闪过一丝丝了然的流光溢彩,却为让小崽听懂其中关节,明知故问道,“大秦只得三万赵魏之民,十万人口又从何而来?”

    李斯神情激动道,“王上,那三万赵魏之民既已彻底归心我大秦,定会喊上他们的家人前往秦国!”

    嬴政见小崽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这才不再打绕弯子,爽朗笑道,“是也,此番赵王得到数十万石黍米,魏王得到万石黑煤,而寡人,得到了十万活生生的劳动力!将来,他们的子孙还将在我大秦的土地上,世代繁衍出更多子孙,这便是竭泽而渔与长远之利的区别!”

    明赫顿如醍醐灌顶,急忙放开扶手,双眼亮晶晶地仰头看向嬴政,张开了小手,成功被面前英姿不俗的君王高高抱起后,甜甜喊了几声“巴巴”后,便撑起脖子把自己变高一些,往父王的额头、两边脸颊和下巴处,各深深地吧唧了一口。

    然后,他才心满意足地拍起了小手手,欢快的心声传来,“我的父王,才是这乱世之中最睿智的智者啊,他样样都好…”

    下一瞬,童音猛地变得变了调,“帕梅拉?刘畊宏?八段锦?站桩?不管动态健身还是静态养生,我都可以先学会再教他!我是爹宝男,我要帮父王克服唯一的短板,我要助他长命百岁!”

    第61章

    接着, 他还想了诸如五禽戏、太极拳、跑步等养身长寿的法子....总有一款能让父王欣然接受吧?坚持就是胜利!

    嬴政听着小家伙嘀嘀咕咕的心声,不由低头抵了抵他的额头,又亲了亲软乎乎的脸蛋。

    他虽不懂有些词汇是何意, 但结合‘长命百岁”这话来推断,便立刻了悟:小崽这是在担忧他会如神画中那般盛年而逝,遂想带着他..学门仙界的功夫来强身健体?

    他含笑伸出修长白皙的手, 一下下抚着明赫细软的头发, 暗道:小崽为寡人带来不伤腰腿的桌椅,撤走有毒的青铜餐具,还让寡人从神画中知晓丹药之弊, 寡人定当努力加餐,保养身体。

    明赫急忙停下心头碎碎念, 回赠给父王一个热情的熊抱。

    李斯笑眯眯看着这父慈子孝的场面,脑中闪过一个念头, “九公子所说的仙家养生之术, 若真能让人长命百岁, 老夫也想沾光练一练..”

    其实, 明赫原以为总有一天能在商城解锁“长生不老药”, 但系统却提醒他,在系统规则主导的世界观里, 是不存在长生不老药的,因为这会彻底打乱各个时空的生态。

    想到这里, 他赶紧从嬴政的怀中挣扎下来, 继续扶着学步车繁忙地推来推去, 要教父王强身健体之法, 我首先得快点长大!

    o型腿?扁平足?别担心,他巧妙地改变了腿部的用力方式, 只要每日把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并不会让腿部骨骼变形。

    奈何来回走路对一个不足一岁的孩子来说,体力消耗实在过大,不多时,他就困得歪着脑袋倚靠在扶手上,如小猪一般呼呼大睡起来。

    嬴政忙亲自将他抱去侧殿床上,李斯看着君王怀中小小一只的软团子,忽然涌起一丝羡慕之情,暗忖着,老夫似乎也该升级当祖父了...

    待年轻的君王理好被小崽弄乱的衣襟,前脚刚回到殿上端坐,蒙恬就疾步进殿禀道,“禀王上,治粟内史栗大人与桓猗将军求见。”

    嬴政忙道,“快宣!”

    很快,殿外一文一武两位大臣便脱鞋进殿,满面皆是春风之喜色。

    行完礼后,还不待君王开口,顶着两个大眼袋的治粟内史,便激动捧着竹简上前道,“王上,老臣已核计出今岁我大秦秋收所得之税赋,还请王上过目!”

    说着,便将手中竹简递给蒙恬。

    漫长的农耕时代里,百姓皆以粮桑等实物向朝廷缴纳税赋,而货币缴纳税赋的方式,还要等到一千多年后,明朝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才会出现。

    故而,治粟内史口中的秋收税赋,正是各地收入粮库的菽麦黍稻等农作物。

    蒙恬忙将竹简交给君王,嬴政打开认真看了半晌,面上喜色愈甚,不由击案大笑,“天佑大秦,善!”

    治粟内史欢喜得脸上的褶皱都在熠熠发光,“全仰仗王上之英明,我大秦方能内外皆大丰收!今岁,秦国虽按亩产两石半之数,为赵魏两国贴补了六七十万石粮食,但这些仙界粮种之产量,远不止这六七十万石呐!如此算来,秦国不但多得二百多万石粮食,还白得了十万之人口...”

    李斯笑着补充道,“不止啊,大秦此番还得到数十万亩新垦的荒地。”

    治粟内史忙附和道,“对对,李廷尉所言极是!更为重要的是,今岁高产仙种所播之地,还不足我秦国之耕地二成,如此一来,来年将这些高产种子尽数播种,届时,届时可收获,呜呜呜....”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可怕数额,明明已到他的嘴边,这位躬身奔波于咸阳田间负责数十年农稼的老人,却颤抖着手拭起泪来。

    那个数字太过庞大,庞大如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他既欢喜地憧憬着梦变成现实,又害怕说出来这美梦就醒了。

    李斯忙上前劝道,“栗大人,我秦国来年全种上这仙界高产之粮,少说也能收获数千万石粮食,这是大喜之事啊,你哭它做甚...”

    说到这里,他便想起了楚国家乡一个风俗:寄死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