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玄幻小说 - 五千年来谁著史在线阅读 - 第二章 朱明江山还能救么?

第二章 朱明江山还能救么?

    郑森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的父亲,这般大逆不道的话怎么会从自己的父亲口中脱出来?脑子里就从没有想过大明会灭亡的“小国姓爷”,现在还是一个很纯良的正统士子呢。

    他三年前考中秀才,后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迎娶的夫人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岳父董飏先是崇祯六年乡试四十二名,崇祯十年(167年)会试二百二十一名,殿试二甲二十名。

    历史上,都已经是崇祯十七年了,郑森还会被送往金陵求学,入南京国子监深造。碰到个老师就是那个水太凉和头皮痒的钱谦益。

    当然,那时候的钱谦益还是东林巨子,江南士林中的领袖人物。是清流中的清流。收郑森这么个海寇之子做学生,那简直是猫和老鼠结亲家了,何其的匪夷所思?

    这就好比后世工科两院的大牛忽的要收撕葱哥做关门弟子搞科研一样叫人惊悸。

    没人知道为了这个虚名老郑家花费了多少银子,横竖,钱谦益会来事,为表示郑森这个弟子不是摆设还替他起了“大木”这么个表字。

    而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郑家父子有一颗炙热的‘上进’心啊。

    泥腿子上岸,那不止是洗光了泥巴,穿上了一件得体的衣服,更想出入名门,往来无白丁。

    一句话,郑芝龙很希望自己能够融入进当今社会的统治阶层中的!在他的这种思想下,小国姓爷童鞋是自幼攻读诗书,纵然也习武练剑你,却一心赴在科举上,那就是一个正统的儒家子弟。

    也千万别说老郑没出息。

    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限制了他的思维,在如今的社会大背景下,郑芝龙这般的选择没毛病。

    得了富贵的泥腿子都想给自己脸上贴金,都想摇身一变成为一真正的“贵族”世家。

    郑芝龙上岸后把不少心思想花在了文武科举事上,也就是如今社会大环境下的所谓‘正统出身’上,好让郑家能顺利的融入主流社会,这跟天经地义。

    虽然这效果看似没任何效果。他依旧能从不少官员士绅眼中看到蔑视的眼光。

    哪怕老四郑鸿逵,原名是郑芝凤,考取武举人时,始改名鸿逵,崇祯十三年武进士及第。也鸟的作用都没有。

    可郑芝龙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把更炙热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人的身上。对郑森是寄托以厚望!

    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的郑成功,现在就是一个拥护大明的天真士子,一个忠君爱国的热血青年。

    他并不是一个完人,纵览他的生平,其性格上的缺陷,遮盖都是遮盖不了的。但你不能以此来否认他功绩,更不能无视他的品格。

    议事厅内不只是郑森发出了惊叫,就是其他一干人物也个个震惊的看着陈华。

    这么多年了,郑芝龙可是第一次说出这样的话,第一次在他们面前露出不同于往常时的心思。

    作为一个没大的雄心壮志的人,郑芝龙的眼光太符合这个时代的游戏准则了,上岸之后就把重心转移到岸上了,连大员的经营都松懈了很多。

    而作为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首领,这些年来给手下兄弟们灌输的理念就全都是荣华富贵,奢侈享乐,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土霸王。

    得享荣华富贵便足矣的理念深入每个郑氏集团干将的心。他们这些人也没甚长远眼光,能得享富贵就已经心满意足。在闽地这个封闭却安稳的小环境内,优哉游哉的过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以至于他们每一个人都在闽地广置田亩,修造庄园住宅,奢华无度。郑芝龙本人就是一个极好例子,在安平的郑宅,占地数百亩之广。歇山式五开间十三架,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东有“敦仁阁”,西有“泰运楼”,前厅为“天主堂”,中厅为“孝思堂”,规模宏耸。大厝背后辟有“致远园”,周以墙为护,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桥、曲径、佳木及奇花异草无数。

    宅邸宏丽,绵亘数里,朱栏锦幄,金玉从牣。亭谢楼台,工雕巧琢,石洞花木,甲于东南。

    有这样一个老大做榜样,整个郑氏集团的享乐奢靡之风,已然是深入骨髓。

    看历史上的郑芝龙,在摆平了东南海匪和荷兰人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什么都没干。心满意足的在闽地当起了坐地虎,土皇帝。

    对于天下,没有表示出半点觊觎之心。乃至在满清南下时早早的投降,未必就没有英雄气短的缘故。多年的奢靡生活早把郑芝龙的意志给腐蚀,在地方上诸多的财产更叫他无法舍弃。加之满清势大,郑芝龙早早投降以求富贵,就也不出意料了。

    精神松懈下的人,再想要他们把精神绷紧,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像跑步跑累了停下休息的人,让他三五分钟后接着再跑。

    所以,陈华对郑氏集团的战斗力真的不敢报以希望,尤其是在陆地上。

    而这样的郑老大,什么时候都有着能看到整个天下的眼光了?

    下面众人看着陈华的目光都变了,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转折太大了。

    “莫急。先听为父言语。”陈华一摆手,止住儿子的叫喊。额,那为父俩字吐出时,还真觉得羞耻。心底里再一次感慨这“起点”太高了。

    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陈华这一穿越,人就在罗马。

    同时,他把目光看向在座的所有人,就看一干人物一个个都眼神闪烁的看着自己。

    “我华夏自始皇帝扫荡六国,一统天下以来,约计一千九百年。秦、新、隋三朝不言,五代十国等未能一统天下之王朝亦略过去,余者不过是两汉、两晋、李唐、两宋、蒙元与我大明几朝。”

    “汉晋之政与我朝今日多有不同,而科举兴盛来,李唐之强,赵宋之富,亦不过三百年天下也。今我大明江山,绵延已二百七十年有余也,内忧外患,朝廷左支右绌,日渐不支,气数将尽啊。”

    三年前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部遭官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可偏偏碰上了清军犯境。卢象升战死,洪承畴、孙传庭被紧急调去拱卫京师。

    时至今日,张李二人已经声势再起,张献忠攻破了襄阳,李自成更是打下了洛阳城,杀福王朱常洵。声振中原!

    不过是三年光阴,天壤之别,叫人好不感叹啊。

    “父亲怎可这般乱语?大明虽内乱外祸不止,然依旧坐拥天下,纵有流贼搅乱中原,有鞑寇犯我疆土,亦不过是癣疥之疾。孩儿就听说,当今天子继位以来,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有此等圣天子在位,补救倾危,大明何愁不能再兴?”

    郑森的面皮都涨红了。

    陈华哈哈一笑,崇祯皇帝他也很同情的,但这人终究手腕有限,而大明更是积重难返。

    “当今圣上确实不易。然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天下安能得好?”

    “西北大旱连年,赤地千里,中原盗贼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鞑虏乘虚鼓行,数寇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内忧外患,天灾,种种弊端层出不穷,当今皇帝何以还能力挽狂澜,再度中兴大明江山?”

    “救天下凭的可不是胸口的一腔热血。”陈华看着郑森道:“以今日大明江山,最短的是一财字。”

    陈华适才的言语是挺没说服力的,可郑森做了个好捧哏,接下一番话才入正题!就是要一举把在座的所有人给说服!

    “朝廷短于钱财,然财从何处求?”

    “就从天下间数以千万计手无寸土的穷苦百姓身上得吗?朝廷也只有此法,但如此却又能得几吊钱?更会惹得民怨四起,朝野离心。

    而在东南之地,却多的是一些吃的肥肠满肚,穿着绫罗绸缎,满口之乎者也,面上道貌岸然,偏偏是一个铜子也不愿向朝廷交税的高门望族士绅贤良。

    天下财富一石,东南独占八斗。可朝廷又如何从他们手中收到税钱呢?”

    “都说天下是皇帝老儿的,皇帝是金口玉言,九五至尊,但皇帝老儿又几时真的拥有过天下?”

    “就说这税赋,皇帝的话若能叫所有人都丁点不违的听从,那怎的会是洪武永乐年的钱粮税赋最高,而往下十余朝却是逐个见少呢?你说是天下的人口没昔年多呢?还是商贸无有昔日繁盛?”

    郑森脸皮更红了,他入世不深,但却不是傻子,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是甚样,怎可能比如今的大明人口更加稠密,商业更加繁茂呢?

    陈华这话分明是讽刺东南或是说江南的那些富绅贤达。内里少不了被他所敬仰的名儒雅士。

    “把话说透了,那就是没人想交税(作者也一样啊)。所以民间才会有那般多的寄田投附者,才会有那般多的隐田。乡试高中的那些个举人老爷,明面上是地方之贤达,朝廷之优才,实则呢?吸食朝廷血肉之蛀虫也。而看普天下的举人、进士,有几人不收纳隐匿田亩的?”

    “如今之世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偏偏富人无须交税,或是只需缴纳很少的税,就如你老子,你三叔、四叔。这朝廷钱粮且都收不到手中,国库里能跑马,那还能得好吗?没钱没粮凭甚来赈灾,来打仗?”

    陈华教育着郑森。边上的郑芝豹、郑鸿逵以下人等纷纷笑了来。是啊,他们这些郑氏集团的骨干们,谁个家中无有千亩万亩良田,谁个又给朝廷交过一分钱的税?

    “当今圣上为了平辽剿匪,几次加税,惹得天怒人怨。因由又是何?”

    “那是因为皇帝要收一两银子,底下做官的、做差的,就能收上五两、十两。且如你爹、你三叔、四叔这样的人家,半个铜子都不会交。税钱只会往平民百姓头上摊加的更多。这般来先就失了民心,又如何不叫乱民四起?”

    “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岂是靠杀,就能杀绝的?苛捐杂税,天灾,压得百姓已无活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这内祸不绝,大明朝就只能独臂以应满清,外患就更不会断了。”

    “这般的朱明江山,真的还能救么?”

    他可从来没想为老朱家打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