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其他小说 - 朕在线阅读 - 612【皇室族谱】

612【皇室族谱】

    天津产盐,也多盐碱地。

    乱葬岗在天津东郊,周边都是耕地,只那一片盐碱化严重。。。

    中国古代农民,已经摸索出改良盐碱化的土法子。就天津周边来说,就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挖沟排水,既可让雨水冲刷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又能有效防止土壤反碱。

    但见效很慢,动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变成好地。

    乱葬岗里的尸骨,都已经进行填埋,也分不清哪具是先皇夫妻的。一片片树苗被运来栽植,用客土垒起来,中间留沟排水,平时需要专人运淡水来浇灌。

    说是陵园,其实够呛。

    不断浇灌,不断栽植,至少二十年时间,这片盐碱地才能变成树林。

    坟墓是空的,连衣冠冢都不算,只那合葬碑文和镇墓神官,彰显着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旁边甚至还有块石碑,正面是:“先皇陵寝,空坟莫盗。”北面密密麻麻刻着字,记述崇祯元年大旱,皇帝举家逃荒,先皇客死天津,尸骸遗于乱葬岗无法辨认。

    不远处的另一侧,又有大坟垒起,墓碑为:天下丧乱者之墓。

    墓碑的背面,记述崇祯年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离乱丧命者多。此坟此碑,为死于乱世之可怜人而立,愿神州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既然先皇、先皇后的尸骨都找不到,自然不需要严密防守。

    若有哪天,大同朝廷快完蛋了,也不怕有人来挖断龙脉,更不怕挖出尸骨鞭尸日晒。

    只安排一些守陵者,日常洒扫祭拜便可,来往旅客也能进来祭拜。甚至在陵墓之外,还设了道旁凉亭,供游客歇脚纳凉。

    没有和尚,没有道士。

    随御驾北巡的礼部官员,提前到陵园进行布置。先皇、先皇后的神位,从南京太庙中请来,安放在陵园主体建筑中,又请天地和地方神灵保佑。

    最后,赵瀚穿着皇帝衮服,带着皇室和宗亲到场。

    庄重而哀伤的音乐响起,赵瀚在礼官的指引下,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最终在坟墓前跪下磕头。

    “爹,娘,女儿不孝!”

    赵贞兰哭得最厉害,因为当年分别,她已经懂事了。而赵贞芳,年纪还小,甚至都忘了双亲模样,只依稀记得父亲喜欢捋胡子。

    赵瀚端端正正磕头,站起来时浑身轻松,仿佛了结了一桩心事。

    回到天津城内,赵瀚对姐姐和妹妹说:“再留些时候,在辽东寻到了同族,正带着族谱赶来天津。”

    之后的几天,赵瀚都在接见地方官和耆老。

    终于,有个赵姓中年人,坐着舰船从辽东而来。

    见面之后,赵贞兰立即认出此人,有些激动地喊道:“你是主家的五哥?”

    中年人叫赵枋,眼眶发红道:“拜见长公主!”

    其实,两人没啥深厚感情,只是属于同宗兼同村而已。

    先皇赵士朗好歹有功名,刚开始还获得了主宗的接济。可给老母看病花费甚大,一家几口也需要养活,主宗渐渐就不耐烦了,甚至将借钱的赵士朗打出去。

    赵枋抹泪诉说着这些年的遭遇:

    “崇祯年间,连年大旱,咱们村逃荒的人很多,便是赵氏主家这边都没甚余粮了。”

    “那该死的鞑子,入关抢了好几遭,咱们村次次都遭难。我大哥和三哥全家,因为避难不及,都被鞑子给掳走,至今也不知生死下落……”

    “鞑子走了,李闯又来。李闯倒是没大肆劫掠,做了一两个月好皇帝。可李闯吃了败仗,殿后的队伍被鞑子追杀,那些溃兵军纪败坏,把咱村子给抢了一个遍。李闯溃兵走了,鞑子兵又追来。”

    “那些不是鞑子兵,都是投了鞑子的大明边军。他们军粮不够,便逼着村中大户给粮,拿不出粮食就要杀人……”

    “这几回兵灾,村中父老逃散大半,赵氏主家也没剩几个。接着又是鞑子做皇帝,县里缺人得很,我好歹考中过秀才,又熟知本地情形,便去应聘做了鞑子知县的师爷。那知县其实也是汉人,搜刮起来比大明官老爷还狠。特别是跟大同军打仗的时候,天天都派官差下乡催粮。”

    “咱们村里的农民全跑了,佃户交不起租子也跑了。那时还有瘟疫,逃也不晓得逃去哪边,好多都害病死在半路上。”

    “到后来,便是知县的俸禄也不发了,让当官的自己想办法谋生。知县就愈发盘剥百姓,便是城中大户,也不堪忍受举家逃命。城里遭瘟疫死的,逃了的,还有饿死的,至少占了七八成。好端端的县城,转眼就成了空城。”

    “村里的地也没人种了,反正年年大旱,种地也收不到粮食。城里粮价飞涨,我这个知县的师爷,也着实买不起粮食饱腹,眼看着幼子活活饿死……”

    “后来鞑子要撤去关外,知县跟着一起走。我不敢留下,留下来就是死,银子和粮食早就没了。我便央求知县,带着家人一起走。偌大一个赵家,跟鞑子一起去关外的,只剩下寥寥四个人。也没财货带走,家里除了房子、家具、被褥,也就一屋子藏书。”

    “书都留下了,祖宗不能忘,便把一整套族谱带去辽东……回家拿族谱时,全村只剩十二户,其中一半都饿得走不动路了。”

    说到这里,赵枋嚎啕大哭:“呜呜呜……多好的村子啊,祖祖辈辈几百年,说没就没了。”

    难怪赵枋看到赵贞兰那么激动,以他这种遭遇,便是看到昔日仇人,都会产生他乡遇故知之情。

    赵瀚却是听得沉默,这就是北方百姓所经历的。

    赵枋还是地主家的少爷,也是一个考上秀才的士子。换成普通人,只会更惨!

    满清当时不得不离开河北,因为在崇祯时期,河北就是一个烂摊子。满清来了之后,在京城周边跑马圈地,更外围的州县则盘剥日盛,民生已经凋敝得不成样子。这种情况,还叠加大旱和瘟疫双重负面Buff。

    满清若是不走,留在河北干嘛?

    赵瀚沉默,两位公主,还有后妃,却听得直抹眼泪。

    真真的男默女泪。

    赵瀚问道:“赵氏族谱你带来了吗?”

    赵枋止住痛哭,点头说:“带来了。咱们赵家,远祖为伯益,赵姓始祖为造父,出自先秦的嬴姓……”

    刚刚还沉默的赵瀚,此时只想翻白眼。

    这尼玛,三皇五帝都来了,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族谱纯粹瞎编。

    终于,赵枋说出更靠谱的:“我们这一支,出自天水堂赵氏。秦灭赵之后,远祖迁居甘肃天水,汉代封侯拜相的赵公充国,便是咱们的祖宗。”

    赵瀚问道:“跟宋氏赵匡胤没关系吧?”

    赵枋愣了愣,回答说:“启禀陛下,天下但凡姓赵的,都认天水堂为宗。这宋朝,又被称为‘天水朝’。”

    赵瀚:“……”

    赵枋经历那么多苦难,早就学会察言观色,已经看出赵瀚不想跟赵匡胤扯上关系。他连忙说:“细分下来,肯定不是一家。赵匡胤是涿州赵氏,而咱们的先祖,唐宋两朝一直住在山西。后来宋元战乱,才分支迁徙,在明初迁到了北直隶。这些都是族谱上写清楚的,肯定不会出错。”

    编订皇室族谱,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明代以前,皇帝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比如赵匡胤,就说自己出自天水赵氏,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硬往名门望族靠拢。

    直到朱元璋,来句“予本淮右布衣”。

    老子就是草民出身,老子就没啥显贵祖宗。咋地,你咬我啊?

    赵瀚说道:“那份赵氏族谱留下,朕会让人抄副本给你。”

    赵枋连忙说:“陛下尽管拿去,赵氏离散殆尽,族谱能供于皇室,能令赵氏大兴,祖宗们在天之灵肯定欣慰。”

    赵瀚想了想,说道:“你留在天津吧,给你落户分田,世世代代看守东郊陵园。当然,每代只需留一人守墓,这人可以在官府领俸禄。其余子孙,可自由择业。”

    “谢陛下恩典!”赵枋欢喜道。

    他也没想过飞黄腾达,亲人大半离散无踪,能给先皇守墓已是幸运。能分田,能领工资,日子总算安稳了。他还有一妻一子存活,接下来老实过日子就行。

    而且,给先皇守墓,肯定没人敢欺负他。

    赵瀚把李香君叫来,让她拟一封圣旨,发回南京让李邦华润色。大致内容,就是撇清跟宋氏的关系,皇室族谱已经找到了,自己不是赵匡胤兄弟的子孙。

    省得民间乱七八糟编故事,看着就让人心烦。

    赵枋突然来一句:“陛下,咱老家的祖坟,需不需要修缮?”

    赵瀚摆手:“修缮可以,不必刻意为之,更不能全部围起来造祖陵。那些土地,还是留给百姓耕种吧。”

    赵枋说道:“请陛下允许草民,每年回老家祭祖扫墓。陛下的祖坟,草民也会悉心打理。”

    “准了。”

    赵瀚又让人取来一百两银子,让赵枋在天津东郊安置家人。

    赵贞兰却有许多话,想跟这位族兄叙旧,两人一直聊到傍晚才完。吃晚饭时,赵贞兰的眼睛都是红的,显然又因为悲伤而哭了一场。

    随即,赵贞兰带着丈夫,代表皇帝回老家扫墓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