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历史小说 - 大秦风歌在线阅读 - 第196章 科举的前世今生

第196章 科举的前世今生

    科举这项伟大制度的诞生,如果向上追溯源头的话,得从“夏商周”开始讲起。

    当时采取一种“亲贵合一”的制度,君主选拔人才,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

    君主根据一个人和自己血缘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这个人官职的高低大小。

    这个官职也一种遗产,父亲去世儿子可以继承,这种能靠血缘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纽带,到了春秋战国才有所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

    各国君主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只从贵族群体里面选拔,范围难免太窄,所以开始从民间寻找人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催生了“诸子百家”的兴起。

    直到西汉时期,国内政治稳定,汉武帝为了招揽人才,实行“察举制”,命令郡守寻找下辖区域的人才,定期推荐给朝廷。

    不过察举制的弊端很大,先是朝廷的权贵向下施压,要求郡守推荐自己家的人。

    不仅如此,当地的豪强也想进入朝廷为官,他们会动用各种关系,让举荐官通融一二。

    如此一来,举荐官就很为难了,权贵和豪强都得罪不起,所以推荐人才时,只能任人摆布。

    久而久之,察举制就成为专门给贵族和豪强服务的一条绿色通道。

    人才库全都让这帮乱臣贼子搞臭了。

    怎么办呢?改制度呗。

    魏文帝就率先动手了。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考核官按出身、品德来考察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察举制的改良版,只不过把推荐人才的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了朝廷。

    朝廷在各地专门设置选拔人才的中正官,不参与地方管理,只负责考察人才。

    但是,考察的标准是什么呢?

    中正官想要又快又准的预测这个人是否具备真才实干,只能从更多的维度去评价这个人。

    比如这个人的身世如何,家族长辈有没有当过官、这个人的岳父是谁、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

    久而久之,又变成了考察一个人的背景形态了。

    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窘迫形态。

    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没正式完善之前,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一个死循环。

    无论是亲贵合一,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不管采用哪种人才选拔制度,最后的结果都是贵族牢牢把持着。

    好在到了隋文帝时期,他登基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布衣鱼跃龙门。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只是科举还来得及完善,隋朝就凉凉了。

    所以到了唐朝,科举才算是正式确立。

    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创立并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不但对当时和后世的朝代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科举制度不但是皇帝选拔人才的手段,还是瓦解贵族群体的武器。

    科举可以让朝廷绕过贵族阶层,直接从整个国家范围选拔人才。

    这对于贵族群体无异于是釜底抽薪,科举的诞生,让人才受皇帝控制,而不是受贵族掣肘。

    到了宋代,赵匡胤又对科举进行创新,第一个创新是增设了殿试环节,让选拔人才的大权最终落到皇帝手上。

    从此之后,不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是在君臣之外,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第二个创新是把科举和当官直接挂钩。

    读书人进士及第,马上就被授予官职。

    大大调动了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天下学子的梦想。

    经过隋朝到宋朝的时代变迁,看重门第和血统的贵族制度逐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经过寒窗苦读选拔上来的读书人。

    自此,科举也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虽然经过朝代更迭,让科举考试的范围和规则有所调整,但通过考试选拔高级官员的制度,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此厉害的科举制度,为何在清朝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01年9月,清政府实行新政,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要求改革科举。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清政府诏准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停止。

    延续了一千三多年的科举,就用一种极其慌张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是因为科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吗?

    并不是!

    因为同时期的西方各国,已经开始推行官员考试制度。

    西方列强借鉴了科举的方式,开始全力储备人才库。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并不是落后。

    那么为何华夏的科举制度在晚清走向崩溃?

    因为晚清的科举制度,它已经变味了。

    它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工具,而是皇权奴役百姓的鞭子。

    从清朝开始,皇权的思想越来越固化,越来越向宗教形式发展。

    譬如在清朝,十年寒窗苦读的汉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还要行“三跪九叩”礼等等。

    不仅控制着人们的世俗生活,还在掌控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而科举制度,从一种政治制度,变化成一种宗教仪式。

    清政府控制着考试内容,使科技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枷锁,让读书人把四书五经当成经书诵读,当成至高无上的宝典,也脱离了先秦诸子教育的本质。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更关键的是官场腐败,导致科举制度政治化的出现。

    清朝的种种一切,让科举制一步步走向灭亡。

    是制度的错吗?并不是。

    回顾科举的历史,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兴起。

    最终也因为皇权而扭曲,走向了衰败和崩溃。

    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巩固皇权,当皇权不再存在时,这个制度也就不重要了。

    更讽刺的是,西方国家把科举这个华夏人发明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造,使华夏这个发明者,反过来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考试模式。

    不得不说,真是世事难料啊!李肆的大秦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