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露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 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华夏之奇、陶瓷之谜

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华夏之奇、陶瓷之谜

    仿绿松石釉,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烧造,直到清末仍然有烧造。

    也属于低温釉瓷器,造型多见翎管。

    这些都是在奇特釉色基础上,打造出来的珍品瓷器。

    当然,国内生产的釉料很多,特殊的更多。

    之前说的青花、釉里红什么的,都是耳熟能详的釉料。

    如果说比较特殊的,还有跟多,只不过这些釉料有点小众。

    小众,并不意味这不珍贵,特别是在瓷器当中,小众的精品更显珍贵。

    比如雨点釉,就是一种烧制难度较大的瓷器。

    因釉中布满金属光泽的结晶,形似雨点溅落而得名。

    雨点釉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齐鲁博山雨点釉最为著名。

    雨点釉以其沉静、优雅、凝重、高贵的艺术风格被国内外宾客称为“华夏之奇、陶瓷之谜”。

    上等的雨点釉深重,釉底乌黑亚亮,釉面平整。

    银色的星点饱满匀称,晶体圆大闪亮发光,结晶点大如豆粒,小如小米,酷似雨点坠入水中迸进的水圈花斑,古又名“油滴釉”。

    所制作的产品典雅别致、情趣昂然,制作技术达到空前的水平,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珍品。

    其实这种釉色是黑釉特殊品种,属结晶釉。

    创于宋代,有典型建窑特色。

    一般用石灰石配釉,铁为呈色剂。

    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到一定温度,釉料中的铁形成结晶体,并聚合成黑色油滴新状。

    降温熄灭后,结晶颗粒保留在釉层中,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对于雨点釉陈文哲在两年前就有所关注,他还让李金鲤帮他收集过相关材料。

    不是制作雨点釉的相关原材料,而是一切跟雨点釉,或者是跟雨点釉瓷器制作相关的一切东西。

    比如,他手中就有一件,会制作雨点釉瓷器的工艺美术大师的随身鼻烟壶。

    这位大师是一位隐藏在民间,并不出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就过世。

    六七十年代,是他的艺术生涯巅峰。

    在这一时期,他留下的那件红色的鼻烟壶,可是给陈文哲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这件鼻烟壶,刚开始他还以为是一件玉器,而且是十分少见的红玉,或者说是血玉。

    可是他仔细看过之后,却发现,它好像是琉璃,是人工烧制出来的,这就让人感觉十分的不可思议了。

    陈文哲知道“博山琉璃”,也知道他的老家这种产品十分出名。

    这是以博山当地丰富的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煤炭等为原料,烧制出来的。

    当然,肯定是采用本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生产的。

    这种琉璃极具华夏特色,是以鸡油黄、鸡肝石、亮红、洋青等为代表的名贵色料及采用琉璃套料雕刻、内画、灯工、铺丝等传统技艺制作的琉璃制品。

    博山琉璃主要有琉璃花瓶、陈设品花球、齐鲁画派内画烟壶。

    其他还有“鸡肝石”、“鸡油黄”、金红、松石绿、套料雕刻、料珠饰品、仿玉、仿玛瑙琉璃和灯工琉璃。

    其制作技艺,现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文哲手中的那件琉璃鼻烟壶,可不是简单的博山琉璃刻绘制品。

    而博山琉璃刻绘开业不简单,这种工艺是用博山琉璃料器的坯料,以传统线刻、浮雕和彩绘等传统技艺制作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琉璃制品。

    元明清至民国,琉璃刻绘技艺以作坊形式传承。

    1951年后成立了合作社和美术琉璃厂,汇集了琉璃行业各类工艺门类的老艺人。

    这一代人各自身怀绝技,是琉璃的重要传承人。

    如今,在老艺人的培养下,新一代琉璃艺人逐渐掌握了琉璃刻绘的传统技艺,涌现出以信德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琉璃艺术家。

    陈文哲手中这件血红琉璃鼻烟壶,就是老一辈的手艺人。

    通过这件鼻烟壶,陈文哲查看过他的一生。

    这一位老艺人可真不简单,他会的东西很多。

    比如厨艺,因为陈文哲看到,他更多的时间居然是一位大厨。

    或者说,手工艺并不是他养家糊口的主要工作。

    这位老艺人的主要工作是厨师,像是琉璃烧制、刻绘、剪纸,甚至还有锣鼓都是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回溯这位大师的生平,陈文哲还真学到了不少大师级技艺。

    比如博山胭脂红琉璃烧制技艺,他的那件鼻烟壶,就属于胭脂红琉璃烧制工艺的产品。

    胭脂红最早出现在瓷器上,兴于清朝。

    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传入,故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

    西方多称为“蔷薇红”,“玫瑰红”。

    这种颜色颇如妇女化妆的胭脂之色,故又称为“胭脂红”。

    “胭脂红”因为既难熔炼且配料昂贵,自明清时期就被称为“名贵色料”。

    令人惊喜的是巧夺天工的博山琉璃匠人,把美轮美奂的胭脂红运用到琉璃上,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历史上,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还属乾隆时期;

    胭脂红琉璃正是乾隆时期普及范围广,数量多,同时博山琉璃作为“御窑”向宫廷运输琉璃制品。

    现在博山胭脂红琉璃烧制技艺,也被列入齐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时博山锣鼓,也是非物质遗产之一。

    博山锣鼓,气势磅礴、节奏多变、音色明亮、欢快起伏,颇具特色。

    它源于我国江淮地区的乡间锣鼓,明清时代,盛兴于苏、杭二州和苏北广大农村。

    清朝初期引进,初称“李家窑锣鼓”。

    时至清朝中期,博山城成为工商重镇,商贸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此时,李家窑锣鼓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众多新鼓点应运而生。

    同时,它的流传范围扩大到齐鲁中北部等地区,并被广泛应用于闹元宵、庆丰收、集会、祈雨、祭奠和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后又用于重大节庆,和开业庆典之中。

    从此“李家窑锣鼓”的名字被“博山锣鼓”所代替。

    这不认真研究也就算了,真的研究一下,陈文哲才发现,这位大师简直是非物质文化的不二传承人。